摘要:影视剧作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译制作品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影视剧译制作品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影视剧译制作品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同时也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价值观、文化传统、历史记忆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上,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标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看影视剧了解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生活。我国的影视剧译制作品不仅能够向观众呈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向观众传达我国人民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译制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译制作品具有“以小见大”的功能,既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也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图景,传播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力量。
影视剧译制作品的社会价值
影视剧译制作品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影视剧译制作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译制,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影视剧作品呈现给观众,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影视剧译制作品可以发挥其独特的纽带作用。将优秀的影视作品译制成不同的民族语言,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影视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形式,通过其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风貌和民族文化[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影视剧译制作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影视剧译制作品,这些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不仅能够向观众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渊源,还能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并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与认同,让各族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指个体对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认同和情感联结,它体现在个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共同命运的认同和接纳。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之间紧密联系的心理状态,是个体作为民族成员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的和谐共生,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影视剧译制作品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优秀的影视作品进行译制,打破地域限制,将文化特色和价值呈现给广大观众,让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观众共享文化成果,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些描绘民族团结、奋斗拼搏的影视剧作品,能够让观众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这些作品通过展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精神追求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优秀的影视剧译制作品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精神情感和深层内涵,使观众在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间的互动沟通是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2],进而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影视剧《觉醒年代》通过讲述一系列近代历史事件,展现了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程,目前已被翻译成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并在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出。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但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通过展现剧中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可以激发各民族观众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虽然在语言、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其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大多依赖自身的民族语言,这就导致民族地区的群众难以理解汉语媒介产品中的内容。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国家认同建构。影视剧译制作品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展示和解读,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通过对中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展示,让各民族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作品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处在特定地缘和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译制作品可以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让各个民族都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展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其国家认同意识、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3]。傈僳语译制片《我的父亲焦裕禄》和蒙古语译制影片《长津湖》《白蛇2:青蛇劫起》《悬崖之上》均荣获“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的电影《一点就到家》自2020年10月影片上映至今,一直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译制工作,先后被翻译成维吾尔语、藏语、朝鲜语、傣语、傈僳语、蒙古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促进了电影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影视剧译制作品的经济价值
影视剧译制作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可以为影视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增加文化产业的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影视剧译制作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不仅因为译制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不同民族的观众共享优秀的影视作品,更因为译制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能够传递文化价值观,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影视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译制作品将优秀的影视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丰富了各民族观众的观影选择,使电影市场不断扩大。同时,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影视剧译制作品的推广和销售可以为影视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激发影视创作者的热情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战狼》系列两部动作片以其高质量的制作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目前,其已被译制成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以满足不同民族观众的观影需求。其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播出,进一步拓宽了电影的受众范围,不仅增加了票房收入,有助于电影在国内市场的推广,还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对优秀影视剧作品进行译制,可以提高影视剧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同时为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大,影视剧译制作品需要翻译、配音、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影视剧译制作品的发行,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影视剧译制作品的文化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影视剧译制作品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自身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
影视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影视剧译制作品通过文化传播,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知。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可以搭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平台,打破文化障碍。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然而影视剧译制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各民族的文化,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通过与其他民族的同胞共同制作译制作品,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和文化理解,搭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各民族可以共同创造更多具有文化共鸣和影响力的作品,增进各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相互尊重。
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影视版均被译成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这些影视剧的译制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观众的文化生活,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更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艺术创新与审美体验
影视剧译制作品是文化创新的体现。首先,影视剧译制作品通过精准的翻译保留了原作的艺术美感,让观众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其次,影视剧译制作品在文化传播中,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观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观众的审美视野得以拓宽,审美层次得以丰富,这种文化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影视剧译制作品作为文化创新的产物,可以通过精良的剧本构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制作水平,打造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的作品。影视剧本身就是艺术,译制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加工,因而,译制的艺术可以统称为“语言转换艺术”,或者更具体一点,叫做“媒介跨文化语言转换艺术”[4],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例如,由克州广播电视局译制的柯尔克孜语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获得了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新疆少数民族语优秀译制作品奖。这部作品在译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柯尔克孜语的特点和观众的接受习惯,使译制后的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满足了少数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影视剧译制作品对观众认知习惯和审美观念的挑战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创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信息。
影视剧译制作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影视剧译制作品的质量,让更多优秀的影视剧译制作品进入市场。同时,应关注民族地区影视剧译制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充分发挥影视剧译制作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大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对译制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提升译制队伍的素质。在新时代,我们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优秀作品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影视剧译制作品应更好地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不断提升译制质量,让更多优秀作品走进大众视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最鲜明的特征,影视剧译制作品既要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
本成果为2022年度伊犁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2XKSZ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朱雨洁: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刁小卫:伊犁师范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
[1]麻争旗,信莉丽.民族语译制研究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4):22.
[2]曾宪卓.民族语译制有利于促进民族沟通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9(08):96.
[3]黄敬茹.试论民族语译制影片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以怒江傈僳语影视译制为例[J].视听,2021(04):21.
[4]麻争旗.译制片的屏幕魅力——对译制艺术的再认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