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是民族认同的象征,更是民族凝聚力、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基石。它们构筑起民族认同的坚固堡垒,为民族自豪感提供坚实支柱,为民族凝聚力提供强大动力,为民族发展提供持久支撑。边防精神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激励新疆各族人民勇于探索、不懈改革、持续开拓,不断提升思想认知,不断拓宽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进。
文化润疆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以文化润疆的思想构建新疆的民族团结,培育新疆的民族认同,以此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文化润疆的提出,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根本宗旨,也为新疆民族团结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在南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地理位置方面,克州位于南疆的西部,是中国西部边陲的重要门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边境贸易、对外开放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助于拓展南疆与中亚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南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资源方面,克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铜、铁等,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够为南疆的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克州的农牧业资源具有一定特色,其特色农产品和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丰富南疆的农产品市场,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为南疆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文化旅游方面,克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如慕士塔格峰、喀拉库勒湖以及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文化等。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提升南疆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此外,克州的发展能够促进南疆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进步,增强南疆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对于实现南疆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如果说文化润疆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以文化实践为路径的价值传递和意义共享,那么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建构就非常关键。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它们不仅可以通过视觉或听觉表达,还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为人类的思维提供有效的沟通方式,从而使思想得以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长江”“黄河”“长城”等一系列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承载物,是中华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因此成为促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红色符号作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于独特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布茹玛汗·毛勒朵是一位长期坚守在边境线上的护边员,她的事迹展现了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真实、感人的故事能够打动游客,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展示了布茹玛汗·毛勒朵荣获的各类勋章、证书、奖杯、绶带,以及她巡边时用过的器具、出席各类会议的证件和照片等。这些实物展品能够生动再现她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她的事迹,教育意义深远。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戍边馆,游客可以深刻体会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戍边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这里地处边境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游客在参观戍边馆的同时,可以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边防精神的内涵
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推动新疆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例如,布茹玛汗·毛勒朵用脚步丈量祖国的神圣领土,用双手在边境线上竖立起一座座“界碑”,用忠诚与奉献谱写了一曲爱国戍边的壮歌,她长期扎根于祖国边疆,以忠诚、执着的精神守边,无怨无悔地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守边事业,无数次在边境的石头上镌刻祖国的名字,坚守着一名护边员的神圣职责。布茹玛汗·毛勒朵守边戍边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边防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创造辉煌并延存至今的重要品质。守边人在艰苦绵长的边防线上以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决心,手握钢枪,脚踏沙石,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边防。“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他们都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境界,成为“人民楷模”。结合克州独特的人文环境,新疆高校应当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是坚持多元性教育形式整合;二是发挥自强型贫困大学生的典范作用;三是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强精神,把挫折作为磨炼意志、催人奋进的财富。这种教育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克州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疆科技学院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红色资源+文旅融合+基层党建”主题展开调研。在乌恰县调研时,我们参观了吉根乡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和乌恰县人民医院吴登云医生事迹陈列馆。通过陈列的文物、图片、文献等,师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边疆守边更需要人才,如果留不住人才,引进不了人才,新疆的发展将是一纸空谈,要发扬胡杨精神,学习守边人扎根边疆,使高校“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下得去,就是要让大学生到广大的基层乡村,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艰苦的地方发挥作用。在高校广泛开展学习典型的教育活动,让先进人物到高校巡回演讲,运用数字化形式扩大典型事迹和精彩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力,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扎根新疆、服务基层的就业创业导向。
2010年,布茹玛汗毛勒朵专门把自家的一间房子改造成“护边员历史教育馆”,展示了布茹玛汗·毛勒朵荣获的各类勋章、证书、奖杯、绶带等,以及她巡边时用过的器具、出席各类会议的证件和照片、图书杂志、字画、各类模型,还特别展出了她刻制的“中国石”。这些展品生动体现了她的戍边生活和爱国情怀。布茹玛汗·毛勒朵是一位长期坚守在边境线上的护边员,她的事迹展现了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祖国的边疆条件艰苦,却事关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边疆的发展离不开那些扎根边疆具有奉献精神的有志之士。
艰苦环境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自信的根本。创新不仅要求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还要求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实际价值,并能够解决实际和理论上的挑战。灵活应变的创造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必须精通新技术,并积极寻找新方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巨大挑战中保持领先地位。乌恰县地处祖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北部,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5千米,是祖国最西部的边境县。长期以来,全县各族军民卫国戍边、无私奉献,在雪域高原书写“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的红色篇章,涌现出“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最美奋斗者”吴登云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吉根乡爱国戍边精神教育传承基地是传承发扬卫国戍边、守边护边精神的重要教育阵地,也是践行“守边有我 请党放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红色实践基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优秀打卡地。
安时处顺的超拔精神
布茹玛汗·毛勒朵巡边刻“中国石”,为冻伤士兵暖脚,为暴风雨中执行巡逻任务的士兵送饭,进学校企业宣讲,送儿子孙子守边;吴登云献血移植皮肤救人,骑马看病,义务看病,为乌恰招商出力,为政府形象建设宣传,退休不离边防,老有所为。时代在变,人物也在变,被宣传的人物不断推出新故事,使楷模的形象更加丰满。他们之所以是楷模,并不是基于一次事迹报道,而是从始至终不断做好事,做他们认定的事,做祖国边疆最苦、最有价值的事。这就是不断挖掘和宣传红色人物资源的价值所在,他们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厚而博大,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教育的智慧,道家则强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智慧。这些时代楷模在任何环境下、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能不断奋斗,体现了安时处顺的超拔精神。
追求梦想的进取精神
边防精神还包含追求梦想的进取精神,那些坚守祖国边疆的卫士在实干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激励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同谱写美好未来的篇章。在克州长长的边防线上设立有“守边戍边亭”“护边之家”“守边爱国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可以走进戍边馆,到边防哨所、边境一线,重走巡边路,感受艰苦生活、艰难环境、艰巨任务,传承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边防强则国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卫国戍边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克州作为边防大州,可以从守边护边精神、爱国精神、边疆文化和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传承符号,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红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边疆的文化魅力。克州红色旅游资源较为分散,当地政府应将各个地方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或设计旅游精品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例如,可以将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整合,设计旅游线路。
打造国防教育旅游新业态
红色旅游景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基地,可与政府、学校、企业、党政部门合作,开展“守边”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旅游资源影响力,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例如,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就被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宣传部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设为“自治区特色博物馆”和“文化大院示范点”。这样不仅宣传了红色旅游资源,也促进了地区研学旅游的发展。在深入挖掘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后,可充分结合边疆特色文化,如守边护边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柯尔克孜族民族特色文化等,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如文创产品开发、出版优秀红色人物事迹书籍等,提升旅游附加值。
二十一世纪是符号的世纪,中华民族历经艰险,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局面,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每个个体的时代使命,发挥“边防精神”文化符号的积极价值,鼓舞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奋进,书写边防精神文化符号的精神价值,挖掘其意义所在,恰逢其时。
南疆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家一直关注和推进的重大事项,事关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华民族稳定团结与国家繁荣昌盛。南疆多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则是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同走向繁荣富强的典型区域。无数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无声地表达着南疆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民族融合历史。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南疆各民族,包容互鉴,共同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巩固南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成果,提升新时代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实现南疆多民族融合的新时代新繁荣,需深入挖掘和传承南疆多民族融合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强化和持续推动南疆多民族融合发展和繁荣。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支持,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具有深远意义。红色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收入的增加,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红色旅游具有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区域形象。因此,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科技学院调研项目“克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阶段性成果;新疆科技学院2024年度校级骨干人才研修计划项目课题“新疆和平解放时期的新闻宣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GGYX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