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基于文化经济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探讨青果巷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在梳理青果巷的历史背景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经济理论,并结合青果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包括加强文化赋能、数字赋能、研学拓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青果巷的品牌形象。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成了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青果巷作为常州市历史风貌的精华所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青果巷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和商业开发缺乏合理规划。与此同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
青果巷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
历史文化价值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于唐代,大家氏族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这里不仅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还因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清乾隆年间《常州赋》记载:“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青果巷因漕运发达,一度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现存的钱庄、药局、戏楼、祠堂等历史古迹,体现了当地经济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后来因常州方言中“千”和“青”的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现名“青果巷”。街区内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6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17处历史建筑、10多口遗存古井,此外还有连片的江南民居,堪称常州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保护与利用现状
2004年,常州市启动了街区修缮保护的可行性研究。2010年4月,《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得到常州市政府批复。2012年,青果巷街区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思路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分组团开展保护修缮。2019年4月29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重新开放。
青果巷目前入驻店铺数量200多家,科学规划“印记、艺趣、风尚、雅韵、栖居”五大主题业态。2023年,青果巷街区国庆假期累计接待客流总量超63万人次,营业收入超766万元。2024年上半年,青果巷街区以国风、国潮、国韵为主题,开展第三届青果元宵游园会、国潮跨界融合晚会等大型活动11场,上半年客流量超550万次。
文化经济理论在青果巷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文化经济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可以为青果巷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启示。文化经济理论强调文化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和产业融合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青果巷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能够有效提升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从文化经济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应注重挖掘青果巷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同时,借助现代营销理念和技术,加强宣传推广,提升青果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青果巷优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因此,在保护青果巷原有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塑造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青果巷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青果巷独特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推出文化产品等方式,提升青果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文化底色。只有在保护青果巷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青果巷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青果巷保护与利用策略的制定
文化赋能,擦亮文化底色
在青果巷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中,文化赋能作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挖掘与传承地方文化、丰富文化元素、深耕文化特色,推动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商品,增强青果巷的文化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青果巷结合运河文化、名士文化、江南文化,以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作为挖掘地方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2023年五一期间,以常州地方戏曲经典IP融合青果巷半园园林文化的沉浸式园林实景喜剧《半园·珍珠塔》正式开演,该剧将园中景、景中戏、戏中人巧妙融合,充分展现自然、建筑、人文之美,为观众带来集社交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2023年清明期间,青果巷街区举办“首届青果花朝节”,包括赏花踏青、祈福好运、花神巡游、国风游戏、百花市集等活动,3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0.2万人次;2023年国庆期间,青果巷国潮活动引人潮,将文化的静雅和潮流的活力有机融合,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更将潮水般的“流量”转化为消费的“留量”,累计接待客流总量超63万人次,营业收入超766万元,成为城市文商旅融合消费提升新引擎。2024年五一假期,青果巷推出的“繁花与春语·2024怦然春艺踏青季”,掀起跨界国风潮,超过50万游客“艺”起国潮。据相关研究统计,青果巷已累计接待超4000万人次。
1.推动非遗与青果巷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观光游览,更注重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高超的技艺手法、独特的历史文化审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青果巷深度融合,扎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增强青果巷的人文气息,对于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非遗作为青果巷景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擦亮青果巷的文化底色,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又能更好地宣传非遗,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促进非遗的健康发展。
以非遗乱针绣为例。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刺绣工艺,以其独特的绣法和艺术效果而闻名。非遗乱针绣项目通过十年三次申报的不断努力,成为常州近年来唯一入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乱针绣项目合计拥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9个市级、17个区级传承人,1个乱针绣博物馆,3个工作室研习馆。
一是将乱针绣的元素融入青果巷的建筑装饰、文化活动,为青果巷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例如,在青果巷的修复和保护过程中,在门窗、墙壁等部位适当融入乱针绣元素,使其与古巷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游客在漫步古老而充满韵味的街巷时,领略非遗的魅力。打造互动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参观乱针绣的现场制作,或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乱针绣的一针一线,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二是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奥运徽章是奥运会期间的一种纪念品,在刚结束的巴黎奥运期间,中国奥运徽章以熊猫元素为主,结合比赛项目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运动员中掀起收集热潮。以此为例,可以以青果巷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乱针绣创作的灵感源泉,以青果巷的故事、人物、建筑为题材,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乱针绣作品。还可以设计并制作一系列融合乱针绣与青果巷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小巧的绣品摆件和展现青果巷历史文化的丝巾、手帕、披肩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青果巷文化的生动载体,传递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展示乱针绣与青果巷文化内涵结合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创新传统文化
结合现代科技与艺术形式,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内容的再创造。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青果巷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如非遗乱针绣,游客在看到成品时确实会感到惊艳,赞叹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但这种感觉往往转瞬即逝,无法真正了解乱针绣的“前世今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沉浸式了解非遗历史与文化,增强体验感。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体验方式上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非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
在改变体验方式的同时,要鼓励当地手工艺人进行技艺传承与创新。年轻人作为最愿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方文化往往有着较强的“正统性”,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不能轻易改变。一方面,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精湛的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一成不变的形式,势必会与社会的发展相矛盾,导致与社会的脱节。传统文化想要发展,势必要与时俱进,吸收新事物,迎合文化主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制作,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提高社区参与度
青果巷的居民是地方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自信。例如,社区可以定期举办文化沙龙、故事分享会,鼓励居民讲述与青果巷相关的个人故事与记忆,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叙事。建立居民参与机制,成立居民自治组织,让居民参与青果巷的管理和发展决策,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建立地方文化志愿者团队,组织居民参与青果巷的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文化赋能的过程更加深入人心。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
近年来,“常州文旅+短视频”的实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魅力,让常州文旅的新业态、新路线及新产品迅速获得流量,进而成为爆款,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在宣传青果巷时,要以青果巷的文旅资源为基础,运用好短视频思维加强营销推广,将青果巷优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创新传播手段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文旅市场花式内卷下,可以借助抖音、直播、公众号等新型传播方式,加大宣传推荐力度,利用青果巷专属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青果巷的历史故事、建筑特色、文化活动、文创产品、游客反馈等内容,以及青果巷打卡美图、美食地图、文化街景等一系列宣传推广。
2.定位目标客群
效仿“Z世代”积极拓展青年人才、高校学生等客群的做法,结合青果巷的特色,确定主要的客源市场,如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摄影爱好者等,针对这些客群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专门的宣传策略。
3.打造特色IP
挖掘青果巷独特的文化元素,如文化名人、建筑风格、传统美食、非遗文化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热点IP。例如,深入挖掘别具一格的地方菜肴,赋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讲述与青果巷名人的渊源,设计专属的美食标识和包装,拍摄制作过程,制作短视频并在各大平台宣传。
4.数据驱动决策
开发智能导览系统,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获取导览服务、文化解说、活动安排等。利用AR技术,游客可以随时扫描二维码获取历史场景的再现和文化故事,进一步提升沉浸感。通过对游客流量、停留时间及消费行为的监测,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和运营策略,不断优化青果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5.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融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城市的旅游景点进行合作,共同推广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
研学拓展
青果巷作为历史文化名街,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强调的是通过学习和体验深化游客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青果巷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应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要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
1.开发课程
深入挖掘青果巷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学校专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前沿的艺术理念,以青果巷的名人、建筑风格、传统美食、非遗文化等为内容,开发相应的研学课程。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以非遗课程为例,学校可以开展非遗课程建设、设立专项教学与教研活动,开发非遗课程,邀请传承人进行教学,将非遗社会传承与学校教育相融合,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实践部分可以在青果巷中的实践基地完成,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学到非遗的技艺,还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设立研学基地
通过设立研学基地,青果巷可以为学校打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以艺术写生为例,青果巷独特的建筑风貌和自然景观、古色古香的庭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蜿蜒曲折的小巷,以及四季变换的花草树木,都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学生可以将青果巷的四季和古巷的建筑之美定格在画布上,展现青果巷的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同时,可以利用青果巷的古建筑和公共空间,布置艺术展览区展示优秀写生作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非遗研学项目,可以在青果巷设立非遗体验工作坊,馆内除了展示非遗文化,还可以设置实践基地。邀请非遗传承大师亲临现场,或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参与者详细讲解和演示非遗技艺的精髓。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木雕、竹编、昆曲等非遗项目的制作和表演过程,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研学基地可定期对公众开放,邀请当地工艺师教授游客传统技艺,如剪纸、陶艺等,既能让游客亲身参与到文化中,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
青果巷的未来发展应着眼于文化赋能、数字赋能和研学拓展,三者相辅相成,打好促进文旅消费“组合拳”,全方位、多角度拉动青果巷文旅消费“火起来”,共同促进青果巷的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