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朝鲜族文化生态发生巨大转变,朝鲜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深入把握“活态传承”中“活”的要义,紧扣“存活”之需,立足“生活”之基,走向“灵活”发展之道。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乡土性、内部同质性和文化二重性。当前,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时代、主体与受众三个层面面临困境。对此,应从唤醒主体参与意识、厚植乡土文化土壤、落实生产性保护及发挥跨界民族优势等方面施策,以活态传承助推朝鲜族非遗在现代社会繁荣发展。
活态传承中的“活”有三层深刻意涵,一是保证濒危非遗项目存活下去;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三是灵活应变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困境。自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展现了极高的热情。在这一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原则,确保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均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在漫长发展岁月中所凝结的文明硕果与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吉林省为例,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5项,其中朝鲜族非遗就有20项,可见朝鲜族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厚。但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朝鲜族文化遗产所处的文化生态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这极大动摇了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朝鲜族非遗,如何让非遗真正走向活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业界亟须深入审视的问题。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源自农耕文明的乡土性
任何民族的文化均与其生产模式、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和中原民族一样,朝鲜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他们的先民大多是因生计所迫,自朝鲜半岛迁徙至我国东北地区拓荒垦殖的贫苦农民。这些朝鲜族先民不惧苦寒、发挥智慧,将原有的农耕祭祀、日常礼仪、节庆文化等扎根于新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了富有朝鲜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该艺术形式是东北三省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自古代农耕歌舞,蕴含着朝鲜族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丰收的热切期盼,用舞蹈动作展示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充分展现了朝鲜族非遗文化的乡土色彩和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可以说,朝鲜族非遗是农耕文明的艺术化表达,是朝鲜族人民在苦寒环境中,通过长期的劳作实践积累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基于聚落共同体的内部同质性
朝鲜族先民迁徙至东北地区后,为应对自身文化的生存需求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图们江与鸭绿江沿岸建立起了大规模的聚居群落。在这些聚落中,居民以“契”这一传统民间组织为枢纽,通过定期集会,交流劳动智慧与生产经验,形成了互帮互助、自给自足的文化、经济共同体。在跨文化比较框架下,“同质性”往往被视为阻碍创新发展的因素。然而,保持聚落共同体内部文化同质性却是强化族群认同、稳固文化根基的重要手段。朝鲜族的聚居模式有助于维护这种内部同质性,强化了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内在生命力。具体而言,摔跤、盘索里、长鼓舞等朝鲜族非遗,均深深植根于聚落文化的土壤中,它们因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征而广受朝鲜族人民的欢迎。这些艺术形式鼓励全体民众广泛参与,民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艺术项目的真正主人。这种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发展样态确保了文化生命力的持续焕发。
源于跨界民族的文化二重性
我国朝鲜族不仅深刻维系并传承了源自朝鲜半岛的丰富文化传统,更在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互动中实现了多元民族文化习俗的融合,逐步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因此,尽管韩国、朝鲜的主体民族与我国朝鲜族在诸多文化习俗上展现了较高的相似性,这些相似的文化内容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却呈现一定的差异。以象帽舞这一朝鲜族非遗为例,其所使用的“象帽”原本会辅以黑色彩条表现庄重与神秘的氛围。但在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我国朝鲜族吸纳了汉族文化的喜庆元素,将象帽的主体色彩改为鲜艳的红色,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象帽舞新的审美意涵,也收获了中国民众的广泛喜爱与认同。此外,象帽舞的表演技法亦加入了诸多中国传统杂技中的甩彩技巧,是文化跨界交流与技艺互鉴融合的优秀案例。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时代层面:城乡结构变迁,乡土社会渐次衰落
在探讨传统文化的存续问题时,不难发现,传统文化大多根植于乡村土壤,朝鲜族非遗亦不例外,其发展与演变与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勾连,其保护主体一般也以家族、村落等乡土社群为主。然而,随着当代农村社会的逐步衰落,朝鲜族村民的传统生活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变迁,这对非遗的传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自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朝鲜族农村社会的结构经历了根本性重构,土地权利格局、乡村治理模式以及城乡关系等均呈现明显的现代化特征。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朝鲜族乡村原有的生活秩序,朝鲜族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连接愈发松动。例如,朝鲜族稻草编织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便因水稻种植活动的减少面临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朝鲜族传统村落正经历着人口外迁与农村“空壳化”的挑战,这一趋势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持续传承。随着朝鲜族青年的离土离乡,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生力军。即便这些拥抱城市化进程的青年回乡参与文化活动,非遗项目也很难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难以促进非遗传承“活”起来,这无异于背离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意。
主体层面:人才培养断档,非遗传承后继乏力
活态传承中的“活”可喻为“源头活水”,即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遗产,都是由人发明、由人传播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精神或物质产品。因此,朝鲜族非遗活态传承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人,壮大非遗传承队伍。然而,当前朝鲜族非遗正面临着传承链条断裂的危机,年轻一代的朝鲜族人对本民族非遗文化兴趣减退,缺乏主动接触并学习非遗文化的动力。而朝鲜族非遗技艺的掌握者多已步入高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新的传承人,这导致不少朝鲜族非遗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站在专业教育的层面看,朝鲜族乡村学校的减少给非遗传承路径增添了一道新的裂痕。朝鲜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但在“标准化办学”政策导向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民族教育根基有所动摇。尽管城市教育环境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现行的非遗技艺教学模式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与民族生活实践脱节。这种脱离本土语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很难培养真正能够承担起非遗传承重任的接班人。
受众层面:多元文化涌现,非遗市场竞争力不足
中国朝鲜族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二重性,使其在以申遗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合作领域引发了中韩朝三国间的微妙摩擦。这些摩擦是深层次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体系间既相互吸引又偶有矛盾的复杂关系。基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程中,如何增强朝鲜族文化认同的普遍性,促进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已然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即便将目光置于良性的文化博弈框架内,中国朝鲜族非遗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时仍显得难以适从。年轻一代朝鲜族群体普遍倾向于追求时尚、前卫的现代文化,而对承载着深厚历史积淀与民族情感的传统文化兴趣渐减。特别是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非遗文化往往难以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娱乐产品相抗衡。针对此现状,虽已有部分非遗传承工作者尝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转化,但其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尚显不足,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播推广力度有限,难以有效落实活态传承对“灵活应变”的相关要求。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
唤醒主体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新格局
在朝鲜族非遗传承工作中,大部分参与者均意识到“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但这里的“人”仍然限定在直接的传承者这一范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要想落实非遗活态传承,相关主体就必须唤醒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广大人民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从而将朝鲜族非遗深度嵌入群众的生活实践。
第一,以节日为载体,挖掘朝鲜族非遗文化精髓。朝鲜族非遗活态传承应当利用好延边州州庆、朝鲜族民俗游园会、朝鲜族文化旅游节等重要平台,为大众提供参与非遗保护的渠道。要增强节日活动的互动性,引导民众具身化地参与相关活动。例如,在州庆中加入“泡菜制作”“洞箫演奏”等非遗文化体验项目,缩短群众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第二,用好技术手段,创新推广方式。有关部门需构建线下展板、文化交流会与线上网络文化课堂、朝鲜族非遗文化交流论坛等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传播模式。非遗传承人、地方文旅局等相关主体应当积极拥抱新型技术工具,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通个人或官方账号,并在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的非遗保护与探索现状。要加强从业者与群众之间的网络交流,积极在社交账号的留言板块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从而增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归属感。
第三,构建政府牵线、传承人带头、全民参与的活态传承新格局。政府应当努力完善非遗保护机制,积极推动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还要健全非遗活态传承人才培养机制,从大众之中遴选对朝鲜族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才展开重点培养,推动形成普及化、集聚化、全民化的非遗保护新模式。
厚植文化土壤,保持非遗原初文化内涵
非遗是根植于特定文化生态的资源,如果脱离了相应的文化生态,非遗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遑论活态传承。因此,在朝鲜族非遗活态传承中,相关主体必须保护文化生态环境,让非遗扎根沃土以获得充分的滋养。
第一,保护朝鲜族聚居区域的自然环境。在朝鲜族的众多非遗中,许多项目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和发展的。例如,朝鲜族顶水舞源自插秧、锄草季节,妇女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这一情境;朝鲜族马格力酒酿造技艺需要用本地产的糯米等。一旦耕地面积缩减、地理环境发生变迁,上述非遗项目很可能会因失去活态传承的基础而陷入名存实亡的窘迫处境。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对水源、森林、耕地等环境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合理规划城镇与乡村发展格局。要推广生态农业,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保持农田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保护传统村落。朝鲜族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村落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平台,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场域。相关部门在规划文化旅游区域时应尊重村落的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对村落内部的文化要素进行保护性改造。要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的基础上修复受损的历史建筑,尽可能在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的同时保存村落的原初文化韵味。要根据地域禀赋进行村落特色化改造,推动节庆文化体验、手工艺制作等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增强村民与外来游客对朝鲜族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落实生产性保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发展的眼光看,非遗一方面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又是古典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映现。要想实现朝鲜族非遗的活态传承,相关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非遗的生命力。对此,相关部门应落实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厘清生产与生活的关系。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必须基于人民生活,确保相关生产活动符合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要摒弃重生产、轻生活的非遗保护方式,将非遗切实嵌入朝鲜族群众的日常实践,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走上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要鼓励人民群众在生活情境中接触、学习非遗技艺并使用相关产品,推动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见文脉”的非遗传承理念。
第二,梳理非遗与市场的关系。朝鲜族非遗既不可因盲目发展而陷入市场经济的逐利漩涡,亦不可因刻意回避市场而步入故步自封的窠臼,而是要推动非遗与市场的良性耦合,在利用市场化手段为非遗注入商业价值与生机活力的同时坚守其文化底线。对于跳板、伽倻琴、长鼓舞这类市场化潜力大、易于吸引资本的非遗项目,应积极探索其市场化路径。通过招商引资、与知名企业或平台合作等手段筹集发展资金,扩大非遗的市场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而对于那些小众且文化内涵深厚的非遗项目,则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利用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有优势,为这些非遗项目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确保朝鲜族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得到长久的延续。
综上所述,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下,朝鲜族非遗保护工作必须从强化文化自觉与自信入手,加快创新转化步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主体必须着眼一个“活”字,推动朝鲜族非遗灵活演进并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以期实现朝鲜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延续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