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美术馆具有承担美术展览、收藏、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职能,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其向公众免费开放。公益性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公益性美术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益性美术馆应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公益性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的作用,并就提升公益性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措施进行探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各地美术馆不断涌现,走进美术馆成为提升社会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民众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公益性美术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资源的承载者,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和文化使命,明确公益性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的作用,并积极探索提升公益性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措施,能够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美术馆的优势和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益性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的重要作用
公益性美术馆是公益文化的实践者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公益性美术馆自身作用的发挥直接关乎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效果。公众是公益性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公益性美术馆通过免费开放,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鉴赏能力,使更多人能够接触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魅力,从而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公众也是公益性美术馆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一方面,公益性美术馆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公益性美术馆的服务能够促进公众艺术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这进一步彰显了美术馆公益性的特征。
公益性美术馆重视艺术项目的公共性、公益性和服务性,在艺术传播和惠民服务方面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和作用,积极维护公民的文化权益,时刻关注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主动反映民意,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体验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美术馆通过公益文化实践能够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公众文明素质的提升以及艺术素质的提高,在营造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益性美术馆是地域文化的标志
公益性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保护和积累人类文化精神与艺术财富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在传承和发展艺术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推动了现代美术的发展,是实现现代美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公益性美术馆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播艺术与美育文化,呈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扮演着艺术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承担着传承、弘扬和推广地域文化的使命。公益性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展示交流的空间,也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标志,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代表,彰显着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文化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指出:“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在公益性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凸显地域艺术文化特色,体现地域艺术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将自身打造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同时也能彰显公益性美术馆的地域文化艺术色彩,使公益性美术馆更具亲和力,促进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各地美术馆立足自身地域优势,将自身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环境相结合,发掘地域美术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精品,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导向、示范、带动作用,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这展现了地域文化艺术的魅力,也打造了公益性美术馆的文化艺术品牌,既有助于促进艺术文化的传播,也能更好地展示地域特色与整体风采。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的作用,需要深入挖掘本地艺术资源,并将本地文化艺术融入公益性美术馆服务,进一步延续对本地风貌、艺术传承的挖掘与展示,借助公益性美术馆传播和弘扬地域文化艺术,将公益性美术馆打造为保护、发展以及传播地域文化的殿堂与地域文化的标志。
公益性美术馆是美术史的展示者
在公益性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体现自身收藏水平与学术主张的固定陈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美术的发展历程。对于美术馆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展览,而没有建立一套收藏体系,那么美术馆便如同一个展厅,其优势和作用也会随之大打折扣。“自信从文化中来,镇馆之宝不能镇在库房里。”吴为山说,艺术家创作的好作品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美术馆必须把典藏的作品活化,发挥作品真正的价值。我们要注重对藏品资源的梳理、阐释,不断扩大对藏品的利用,以美为媒,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馆际交流方式,体现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的创新、创造,将美传递给更多人。
现阶段,部分公益性美术馆存在“只藏不展”的现象,使公益性美术馆的固定陈列功能缺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藏品保存与修复技术水平不高、公益性美术馆自身的空间总量不大、专业人才以及经费不足等。公益性美术馆扮演着美术史的记录者以及亲历者的角色,具有固定陈列的职能,而且这方面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公益性美术馆有责任向公众展示美术史,有义务满足公众了解美术史的需求,而藏品陈列则是展示美术史和满足公众了解美术史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公益性美术馆应以文化关怀的态度对待藏品,不断丰富国家典藏,让藏品“活”起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将自身打造成美术史的展示者,让艺术的魅力浸润更多人。
公益性美术馆彰显着当代文化精神
公益性美术馆犹如一座璀璨的文化灯塔,在当代社会中彰显了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精神。其作为文化服务的窗口,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同时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公益性美术馆体现了包容与多元的文化精神,它向不同年龄、阶层、背景的人们敞开大门,展现各种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装置艺术、数字艺术,从本土艺术家的创作到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都能找到展示的空间。这种包容与多元化打破了文化的界限,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公益性美术馆展现了对创新与探索的鼓励,它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新观念、新技法的平台。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深入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传统艺术的大胆突破以及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勇敢探索。这种创新与探索的精神激发着人们的思维活力,推动着文化的不断进步。公益性美术馆还彰显了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其中收藏和展示的珍贵历史艺术作品,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展望未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注入深厚的底蕴。
公益性美术馆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彰显了包容多元、创新探索、社会责任和尊重传统的文化精神,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推动力量。
公益性美术馆是社会公众的服务者
公益性美术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活动等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培养观众的艺术品位,推动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承。公益性美术馆承载着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它扮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角色,并不是仅做好艺术陈列便可以达到提升公众审美的目的,而是要合理服务于不同对象,将服务对象划分为常规服务对象与特殊服务对象两大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如针对常规服务对象,公益性美术馆可以突出展览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常规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其中,并拉近展品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针对特殊服务对象,可以将举办的展览打造成精品,以便更好地满足特殊服务对象的需求,促使其积极参与公益性美术馆推出的服务活动。公益性美术馆既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也要吸引公众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才能凸显自身的优势、价值和作用,将美育延伸到各个领域和群体。
公益性美术馆不仅是为艺术家服务,而应更多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促进社会文化的整体提升。同时,美术馆服务的内容应从“物”转移到“人”,即从展品转移到服务,充分利用自身与社会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要注重发挥自身的藏品优势,通过藏品巡展或者固定陈列等方式,借助藏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公众审美修养与文化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公益性美术馆还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注重公众体验与反馈,持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富有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
提升公益性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措施
落实保障制度,优化馆舍空间
公益性美术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公益性美术馆的人流量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在节假日更是如此,为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美术馆应制定并落实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人员配备,建立人力、专业技术、物资防护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公益性美术馆藏品保管、公众的日常观展以及公众参与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可以结合公众的需求,合理设置观众休憩区,既要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休憩场所,也要注重休憩区的艺术品位,使观众在休憩的同时也能感受公益性美术馆的艺术氛围。公益性美术馆还应结合特殊人群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为特殊人群观展提供便利。场馆中应设置醒目的紧急出口指示标识,并保证疏散通道畅通。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公益性美术馆还应引入电子导览等设备,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同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公益性美术馆努力为公众提供便捷、舒适、人性化的服务,从每一个细节中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让公众走进美术馆,不仅能感受美,还可以把“美”带回家。
加强线上互动,优化公众体验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也使公益性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走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公益性美术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媒体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推送活动信息或藏品信息,这既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提升公益性美术馆的影响力与服务质量。在公益性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线上互动,通过优化页面设计、推动精品信息以及整合不同渠道功能等方式优化公众服务体验,将新媒体打造成公益性美术馆的宣传主阵地。随着公众体验感的强化,公益性美术馆积累的口碑效应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同时公益性美术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强。公益性美术馆可以结合公众的需求与喜好,从自身的定位与文化风格角度出发,创新方式,引导和鼓励公众进行评论或转发,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宣传效果,又能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注重线下宣传,构建移动美术馆
以往纸媒是公益性美术馆线下宣传的主要渠道,但这样的宣传渠道略显单一,难以保证宣传效果。针对这方面问题,需要公益性美术馆不断创新线下宣传方式,使宣传内容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认可,避免公众对美术产生脱离生活的缥缈感,拉近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公益性美术馆可以整合自身资源、社会资源以及馆际资源,使其随着公益性美术馆活动一起向社区下沉,将公共文化服务送至公众身边。这既能为公众提供便利,也能提升公益性美术馆的宣传效果。这种资源下沉的方式不仅能够取得理想的实际效果,而且能不断增强口碑效应,在此基础上,公益性美术馆还应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将活动开展到县域范围,建立移动美术馆,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益性美术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使公益性美术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在扩大公益性美术馆影响力以及提升公益性美术馆服务效能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拓宽反馈渠道,关注用户需求
提升公益性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反馈渠道,为公众的需求反馈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公益性美术馆的服务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完善的反馈渠道可以使公众的声音快速传播到公益性美术馆,既能增强公益性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也能拉近公益性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能够保持高效沟通,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拓宽反馈渠道,公益性美术馆不仅要设置建议投递箱,也可以定期组织公众开展线下讨论会,为公众提出自身需求提供便利;通过线下讨论会也能使公益性美术馆近距离地聆听公众的声音,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广泛收集公众的建议;结合公众的需求与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服务模式,将公益性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由以往的“端菜式”服务转变为“菜单式”服务,打造符合公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美术作品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公益性美术馆不仅是艺术传承的参与者,还是艺术储备和展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播文化以及塑造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要责任。美术馆作为连接艺术与观众的纽带,需要发挥社会责任感,承担新时代美术馆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公益性美术馆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中的重要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引领大众审美导向,在更好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公众艺术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太原美术馆(太原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