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介入商业空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反映了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现以现代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中西方艺术与消费空间融合的历程,结合消费社会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过程,以及人们的消费重点从物质追求逐步向精神追求的过渡与转变。本文作为一项历时性的学术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商业综合体发展的长期趋势,并为实际运营中的商业综合体提供参考。
文化与商业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当前关于“艺术介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视角切入,肯定了文化、艺术介入对城市和经济的积极作用;二是从艺术学、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艺术介入空间的路径和类型,强调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矛盾,在实践层面探寻艺术介入策略。在这部分研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以公共艺术为切入口探讨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问题,公共艺术是艺术介入空间的结果,但现实中,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艺术品装饰,其只能作为艺术介入空间的软件途径之一。
目前,对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演进研究极少,仅有的几篇关于城市商业形态演进研究文章的分析并不具体,都是基于实际案例展开,集中于对城市商业形态的现状研究,对商业空间时间变迁发展脉络的梳理不足。本文以城市消费空间演进中的艺术与商业融合为研究对象,以补充前人研究的不足。
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兴起与背景
艺术场域区别于其他场域,遵循着纯艺术“反经济”的颠倒逻辑,艺术家只有远离经济利益才能得到理解和尊敬。传统的艺术有自己的领域,通常集中在画室、画廊、美术馆等专业性较强的空间中。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文化消费空间逐渐大众化、生活化,艺术也开始流入或介入生活,形成了城市的文化消费空间。
艺术介入空间的概念与贝拉·迪克斯(BElla·Dicks)的“参观文化”理论相似,“今天场所本身已经成为展览,场所应该充分利用自己,这样才能在可参观的新文化经济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当文化展示得到了消费主义市场化的逻辑支撑,就意味着展示趋向于把游客看作积极的消费者,而不再是权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于是,被展示的文化会以更有互动性、更“沉浸”的方式呈现给游客,即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具体表现。
如上文所述,公共艺术是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方式绝不仅限于此。当前,艺术介入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路径有几大类,分别是艺术装饰品和艺术空间,硬件包括艺术沙龙、艺术集市和艺术演出。
城市商业空间演进历程
艺术展示出现的时间较早,但从私人收藏到向公众开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它们被皇室和少数精英收藏,用来展示他们的财富、权利、品位和知识;19世纪,艺术展示作为国家文化象征向市民开放,作为国家遗产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与仰慕;直到20世纪末,艺术展示才真正面向大众,博物馆开始讨好观众,致力于还原“活态历史”。艺术在购物商场、街道和休闲娱乐中心展示,赋予购物大厦、“节日零售”、综合大楼文化象征的意味。至此,文化从精英机构的围墙里走了出来,脱离传统的艺术场域,介入“可参观的消费主义空间”,以体验、互动、景观的形式与游客互动。
西方国家的现代消费空间的演进历程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消费空间演变历经城市零售业的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将过去分散的商业零售整合,进入“业态店”时代;第二次革命伴随着城市信息化和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出现超级市场、连锁店、仓储商场等新业态;第三次革命以休闲娱乐为特征,形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融合多种商业业态的大型购物消费中心。从西方国家的现代商业空间演变历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科技的发展推进了城市的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进程,消费理念和城市形态的改变迫使零售业革新,推动了城市消费空间转型。
中国消费空间演进历程
1.古代消费空间的演进
根据《易经·系辞下》记载,我国最早的经济活动奉行“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物物交换规则。自秦统一天下后,我国古代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至近代。
在第一阶段,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形成里坊制度,居民区“坊”与商业区“市”各自用围墙封闭起来,保持着“市朝则满,夕则虚”的传统格局。至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经济走向鼎盛阶段,人口的增长推动了特大城市的形成,国家在保持秦汉里坊制的基础上,又分设东西两大市肆,市内街道分区,区内四面店铺临街。发展至第三阶段两宋时期时,城市商业经济兴盛,传统里坊制崩溃,“市”与“坊”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形成小规模的“前店后宅”水平组合的综合建筑。在街市格局逐步形成的同时,瓦子和勾栏也开始兴盛,象征着大众精神追求的提升,愿意为文化艺术付费,这是我国文化消费空间的初始形态。在最后一阶段中,明清城市经济未能在两宋时期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但人口的增长使城市建筑开始以“上宅下店”的垂直组合形式出现。封建社会解体后,随着现代文化的传入,北京在20世纪初有了第一个集几百家店铺、茶楼、饭馆、杂耍场、戏院、棋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带动了周边街巷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体的北京现代最早的一个商业街区综合体。
2.现代消费空间的演进
中国现代商业形态经历了从农耕社会的传统商业、近代的舶来品,到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再到改革开放后多个变革式的跃进,完成了一次次的转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商业空间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商业形态较为单一,经营方式传统,商业活动的分配形式主要是统购、派购和票证式,专营粮食、布匹、食用油的杂货铺以点状商业形态沿街开店,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业种店时期。
二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推动了百货商店形态的消费空间出现,此时,商业形态开始从点状向带状商业形态转变。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百货商店发展历程较长,经历了由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的转变,呈现多种商业形态并存的局面。
三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千禧年后开始发展的现代城市综合体时代。城市综合体也称“商业综合体”“综合体建筑”。复合型建筑,顾名思义,是由酒店、办公室、公园、购物商场、会议中心、公寓多个功能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尽管关于我国最早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各家说法不一,有学者将1907年建立的上海永安百货视为中国最早的建筑综合体,也有研究者将1990年的上海商城看作中国第一,但可以肯定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萌发了中国初代商业综合体。这一时期的中国只有极个别能称得上是城市综合体的项目,现代化百货商城、大型卖场、超级市场有取代模式老化的中小型国有百货商厦的倾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城市的人口膨胀,2009—2013年,我国进入城市综合体高速发展期,现代商业综合体模式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散。2007年,全国新开购物中心数量达到368家,至2013年底,中国购物中心存量突破1亿㎡,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翌年,万达广场达成第100座万达广场的阶段性目标。
从2014年起,一站式消费成为主流消费模式,我国商业空间发展完全进入“自我实现”阶段。为了从其他同质化城市综合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商业空间开始进行程度不一的创新转型,艺术介入商业空间就是一个显著特征。2012年建成的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被顾客描述为“艺术馆里的购物中心”;2013年在上海开业的K11开创了中国首个艺术购物中心;2017年开馆的南京德基广场美术馆,旨在打造一个融合文化与时代、具备综合性功能的艺术机构与文化平台。这些无不预示着体验经济下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必然趋势。
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形式与作用
艺术介入商业空间
尽管布尔迪厄将艺术场域描述为“颠倒的经济逻辑”,但这套规则多用于高雅艺术,商业空间中的艺术和传统艺术在形态和内涵上有着显著区别。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艺术场域以通俗、轻松、新潮的表达形式融入消费者的社会生活,通过视觉刺激和思想意识碰撞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其中包含了体验式互动装置,装点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吸引年轻群体的艺术沙龙、文化集市,以及具有严肃主题的艺术展览,它们以或新潮或荒诞,甚至是严肃且具有思想深度的艺术态度,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空间形态下向大众展现其特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新的空间语境下,艺术家也不再执着于深沉、宏大的创作主题,艺术品的意义也从引起观者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转变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营造轻松舒适的艺术氛围、塑造商业空间品牌形象,以及引导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换句话说,其目的由最初的自我精神追求、文化内涵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向经济效益偏移。在这种转变中,艺术品获得了稳定的传播渠道,持续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甚至凭借市场反馈与消费者反应,形成了新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方式,进一步推动大众文化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领域拓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变化总结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相对应的,商业空间从最初的农贸市集到百货商场,再从ShoppingMall到现代商业综合体,一一对应了人们从对生活的温饱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精神追求,体现了人们从低层次物质到精神消费的追求变化。借用费通斯(Featherstone)对“新文化中间阶层”(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的定义,这一类人沉迷于消费价值观、展示、景观、玩乐、审美,为当下而活,他们在获得文化资本的策略上投资甚多,消费的是“风格”而不是资产阶级或知识分子的习惯。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幻想和精神追求。商业空间中的购买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他们既拥有经济资本,又有不俗文化品位的想象。
艺术与城市综合体的融合
对于近年为何出现以艺术为经营特色的商业综合体风潮的疑问,M·麦克内尔的零售轮转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他认为,新的商业形态大都是从低成本、低利润、低价格开始的,但当市场上充斥大量模仿者时,凭借价格取得的竞争优势会很快消失。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商家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特色服务,以在竞争中逐渐向高成本、高利润以及高价格的商业形态进行转变,从而为新的商业形态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理论充分论证了零售空间从业种店到百货商场,再到商业综合体的演进过程。一旦市场上充斥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商家必须找寻新的路径,改变销售策略,在行业“内卷”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特色鲜明且质量上乘的商品。艺术介入商业就是一种通过降低零售配比、创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体验式消费占比的商业策略。
尤其在当下的消费时代中,购买被社会鼓励以维持、拉动、刺激生产,人们更多关注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和形象价值。商业空间更是逐渐发展成为休闲愉悦的象征和符号。以至于迪克斯也忍不住质疑:“在消费主义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能简单地把参观者对文化展示的渴望理解成对消费生活方式和物化身份的渴望。”
抛开个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能吸引在本地消费的策略被认为是当地政府为增加本地市场竞争中所能采取的措施当中回报最佳的,这就意味着要努力在本地打造白领集中消费区域项目”。这时,“文化展示”就提供了重要的消费渠道。购物中心、节日零售、都市景观、著名的新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娱乐和观光项目,都为消费者创造了游客空间、制造了消费场所,形成了“文化可以是购物,购物也可以是文化”的城市消费空间。
尽管艺术本身具有文化区隔的属性,但艺术介入商业空间有着促进艺术传播、提高商场知名度、满足消费者精神追求、带动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益处,对创造城市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当前消费社会下的必然趋势。
城市商业空间的演进历程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商业空间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要求,说明消费者的关注已从物质消费全面转向时间、空间、服务以及附加价值的消费模式。商业空间从最初单纯以商业为目的,发展到现在以文化休闲消费为特色的商业综合体,既是文化艺术商业化,也是商业文化化的象征。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