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研学作为一种“文旅教”融合的新兴方式,成为补充校内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并越来越被重视。现通过梳理广东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的研学优势及现有的研学课程现状,挖掘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的研学价值,探讨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实施策略。同时,以罗浮山朱明洞狮子岩片区摩崖石刻书法研学为个案,进行研学教学设计及实施,以期为岭南地区摩崖石刻书法研学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具体范例。
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要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2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1]。一系列政策出台的背景下,研学旅行的研究开始增多,并逐渐向书法等具体领域延伸。随着研学旅行的普及和规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摩崖石刻书法研学。
罗浮山摩崖石刻自宋代以来已有130多题,分布在五龙潭、白鹤观、宝积寺等处,内容涉及古建筑的建置沿革、名人题刻、山林管理等,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2]。这些石刻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还展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了解这些摩崖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增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是罗浮山摩崖石刻研学的价值所在。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活动现状
罗浮山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目前,罗浮山研学路线有奇花异草科普游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游。前者突出罗浮山丰富的植被资源,路线途径葛洪博物馆、百草园、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洗药池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之美。后者突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东江纵队纪念馆、元帅楼、将军楼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从目前已有的研学路线看,两条线路的设置围绕中医文化、红色文化展开,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线路还有待开发,对于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人员和资源没做到融合发展,还未形成特色鲜明和较大影响的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线路。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的研学价值
认同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罗浮山摩崖石刻作为地方文化的瑰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绝佳平台。现存的摩崖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更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与地域特色的深刻体现。有资料表明,从唐代开始,发轫于岭南地区的禅宗南宗以及同岭南禅宗有着因缘关系的韩愈、李翱性理学说都曾有一段在罗浮山生长的历史,并由此向中原内地广大地区漫延开去[3]。因此,通过对这些摩崖石刻书法的实地观摩与深入学习,透过历史的记载,可以重新认识岭南区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当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罗浮山之中,面对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的摩崖石刻时,他们便会被其壮观景象所震撼。石刻的宏大、文字的清晰、艺术的精湛,无不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的追求,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敬畏与赞叹之情。随着讲解的深入,他们或许会被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被宗教信仰的虔诚所打动,被哲学思想的深邃所吸引。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创作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尝试模仿石刻书法进行创作,或者通过撰写观后感、绘制插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这些活动能够直接引导他们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有利于跨学科学习意识的培养
罗浮山摩崖石刻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雕刻技艺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华与审美追求。学生在观摩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与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这种艺术美学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不仅涉及历史、文化、书法等领域,还可以与地理、旅游等学科相结合。这种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验[4]。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地理知识了解罗浮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通过旅游知识了解罗浮山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通过艺术知识欣赏罗浮山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罗浮山摩崖石刻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历史事件及宗教信仰等。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蕴,能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知识上都有所收获。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是罗浮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满足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同时,能提升文化产品的旅游附加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文旅融合角度来看,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遗产资源主要作为参观时的外在物质呈现,应充分利用其文化和经济的附加价值,依托罗浮山摩崖石刻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旅游格局。将罗浮山摩崖石刻的文化资源与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结合,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开发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手工艺品,在乡村旅游中融入石刻文化元素,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通过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整合地方的其他资源,如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形成综合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策略
着力打造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特色品牌
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内涵是罗浮山景区品质和内涵提升的依托,也是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的基础。依托朱明洞景区核心资源挖掘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在展现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特色的同时,要凝练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内涵,以具体的活动项目为载体和形式,让学生体验高品位的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旅游和研学。罗浮山文物管理所也一直通过学术研究、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讨会、期刊、影视宣传片等途径提高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例如,推出“惠州文脉”罗浮山规划展示摩崖石刻文化;博罗“见”宝、罗浮山摩崖石刻等推文;并通过《逃暗记》等视频宣传片进行宣传。伴随市场共享、资源共育、优势整合等方面的融合,需将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地域文化上升到特有的文化和产业品牌,在传承创新中彰显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活力,从而将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发挥文化的产业作用,打造罗浮山摩崖石刻文化品牌之路。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需要长时间坚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提升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研发系列精品研学课程
罗浮山摩崖石刻如同散落的珍珠,也如同地图上的点,研学线路如同串珍珠的线和地图上的路,研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用线将珍珠串联起来,将各个资源点打通。选好点是关键,是做好研学的基础和前提。点的选择要立足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实际,围绕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的分布、故事主线、名人等历史文脉和主题,聘请高校旅游、研学方面的专家,中小学有经验的一线教学教师等研究力量,分学科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设计适合各年龄段的参观式、体验式、研究性、服务性各类不同课程,形成不同主题的系列内容模块,构建特色鲜明的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课程体系。研学内容和线路的设计选择不仅要联系学生课堂学习,还要做到与学校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做到学科融合,让研学活动成为连接课堂内外的纽带,为综合育人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有效途径。
提升数字化发展,完善研学和文旅产业链
目前,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以传统参观为主,需要增加探究性、互动性、体验式的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研学产品类型。将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书法家、历史故事融合到一起整体设计,突破罗浮山景区对书法相关研学的主题和类型相对单一、广度和深度不足的局面,真正发挥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蕴含的潜在价值。罗浮山管委会曾推出“曲水流觞”“翰墨飘香、挥春送福”“书香朱明、明礼立德”开笔礼等书法文化相关活动,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并拍摄了影视宣传片,对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宣传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专门针对摩崖石刻书法文化旅游和研学产品开发还不够系统。目前,对石刻文化的解说仍以纸质文字和现场解说为主,电子互动形式还不多。事实上,融媒体的发展可以为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加广泛的途径,中小学生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数字化手段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年轻人对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也需要借助多元手段实现。因此,首先,需要市和县级广播、影视、融媒体等宣传部门协同,加强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和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题材优秀动漫、影片、广播等的公益宣传,普及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文化;其次,组织专业力量,将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经典故事进行数字化转化,以网络出版、数字图书、电子绘本、网站建设、有声阅读等形式通过新媒体加强宣传推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研学效果。
罗浮山朱明洞景区狮子岩片摩崖石刻书法研学课程设计
研学目标与内容
本次研学路线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白莲湖步行至狮子峰峰顶,沿途讲解摩崖石刻及其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等。研学路线涉及艺术鉴赏、人文历史、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研学目标。具体线路及研学目标安排如下表。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研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培养以及自我发展情况。朱明洞景区狮子岩片区摩崖石刻书法研学设计分三方面。首先,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通过研学内容小测试,课后论文等形式进行。其次,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这一部分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行为举止、社交能力。再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观察。就研学旅行的经历和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评价其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研学导师通过关注其学习过程表现、小组合作和项目课题参与进程,以此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这一评价指标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变化,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评估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评价。总体来说,研学旅行的评价方式应兼顾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培养和自我发展等方面,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建立多重主体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罗浮山摩崖石刻是广东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了解掌握罗浮山文化以及发展历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而展开的书法研学课程,应充分利用罗浮山的人文历史、红色革命资源、旅游、乡村资源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通过研学,让学生领会罗浮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其文化意义。同时,研学课程不限于以摩崖石刻为主的书法课程研学,也不限于景区或景区周边,所有的美术、书法元素都可以加入研学旅行范畴,以此拓宽美术学科的研学思路。
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科教兴市战略下罗浮山摩崖石刻书法研学策略研究”(HZ2023GJ170);惠州市2023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跨学科视域下书法美育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策略研究”(2023hzkt090)。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