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疆:绽放非遗之花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00)

摘要:随着我国对文化建设重视度的逐步提升,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期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我国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不断向多元化、丰富化方向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共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影响。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伴随传统业态的消逝及文化形态的更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现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影响因素入手,梳理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及发展现状,探讨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千百年来文明、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灵魂、根脉,更是全球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消失的风险。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全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总计3000余个。同时,门类十分齐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新疆各民族智慧的凝结,还是我国各民族精彩纷呈多样性文化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迎来严峻考验。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结构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积淀,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各时期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体现,由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了紧密联系,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造了一定便利。从空间分布角度而言,新疆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地广人稀,部分地区聚居的人口较少,甚至是无人区,自然也没有过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的痕迹,而部分人口聚居较多的地区,则传承下来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而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表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主要分布于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塔城等地区,加之这些地区同时是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一定的文化保护意识,所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新疆部分民族聚居地有所分布,当地人也具备一定的文化保护意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定保护措施,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因素。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不仅有高山,还有广袤的沙漠,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不尽相同,传承发展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加之当地地势复杂,水资源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新疆部分拥有较为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孕育了相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地形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疆作为我国跨纬度最广的行政区划,其南北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地势差异便是其中之一。相较而言,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其历史文化相对源远流长,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高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相对于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民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以创设更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人文环境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多元化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还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在于旅游产业根本上是将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相融合,致力于完成对美学文化视觉审美的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依托旅游等产业实现传播发展,还可实现与其他文化、资源的碰撞融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业还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当地文化产业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近年来,新疆众多地区不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同旅游业相融合,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及发展现状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含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等类别。其中,新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播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恰克恰克、祝赞词、阿凡提故事、西王母神话、玛纳斯、江格尔、哈萨克族达斯坦、维吾尔族达斯坦等,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新疆各地,展现了新疆历史上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彼此间的交汇融合。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鼓吹乐、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托布秀尔音乐、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六十二阔恩尔、斯布孜额;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等,尽管这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属不同类别,但他们在内容、形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承载了历史、人文、习俗、爱情等主题内容。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其保护与传承,可领略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

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维吾尔族萨玛瓦尔舞、匹尔舞、赛乃姆;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民间劳动舞;蒙古族沙吾尔登、锡伯族贝伦舞等。传统舞蹈是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的重要体现,主题丰富,内容涉及面广泛。如今,传统舞蹈仍是新疆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秦腔、皮影戏、维吾尔剧等,各式各样的戏剧作品,内容涵盖了各族人员和谐相处、乐善好施等精神品质,并在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文化不断趋于多元化,让新疆传统戏剧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对此推进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新疆曲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锡伯族汗都春、朱伦呼兰比及更心比敖等,作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实现了不同地区口头文学与说唱艺术的充分融合,进而构建起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类曲艺展现了新疆各民族生产生活、人文风俗、精神追求等内容,受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减少等因素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续陷入尴尬境地。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维吾尔族达瓦孜、叼羊、且力西;塔吉克族马球;新疆方棋;蒙古族赛马、博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于新疆当地,是兼具技巧性、表演性的娱乐方式,很好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建筑装饰工艺;哈萨克族皮革编织技艺、芨芨草编织技艺、骨雕技艺;锡伯族、回族刺绣;蒙古族唐卡;新疆满文、锡伯文书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日常生活、精神风貌、审美趣味情趣等传统文化视觉的展现,不失为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石。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伴随传统业态的消逝及文化形态的更迭,大量传统手工艺、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现代生活需求发展转变影响,失去了实用性,表现出更明显的装饰性、娱乐性属性。为推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不断革新思想观念,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在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推进其创新发展。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构建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面向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领域的保护与传承仍有待完善。鉴于此,应致力于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构建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

首先,应充分把握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保护与传承的需求,颁布有针对性的保护条例或实施办法,明确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保护手段等,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可靠法律支持。同时,推进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保障其能够适应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际要求。其次,应建立完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有着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具备高度的知识产权价值,应借助商标、专利、著作权等一系列法律工具,实现对其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此外,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度,通过建立专门保护机构、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以及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等,为严格落实法律法规提供可靠支持,助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推进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依托组织开展知识座谈会、培训班、展览等各种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同时,提高传承人、专家学者、媒体等各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和谐氛围。

推进新疆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如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全新媒介环境下成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靠动力。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新型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价值,让其成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保护主体的重要工作手段,推进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构建起相关部门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宣传、文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艺术团体等组织机构之间数据的有效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发挥政策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等“智库”的作用,构建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其次,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原则,统一标准。对新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予以规范整合,制订元数据统一方案,依据国际标准格式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同时,面向具有新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机制,建立配套的数字化保护机制,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互联共享。最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宣传。借助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网络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赢得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有效关注。

推进非遗与现代产业的充分融合

文创产业作为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其表现出低消耗、高附加值等优势特征,并涵盖了设计、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等领域。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机融合,不仅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可提升文创产业的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例如,将新疆柯赛绣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传统柯赛绣以明艳色彩、复杂图案及独特技法为人们所熟知,是哈萨克族独特的刺绣艺术,设计人员可基于对其中动植物、几何符号的简化处理,让其与当今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极简风格相契合,以此创作设计的作品不仅独具魅力,还可适应当代市场对极简设计的追求。还有传统柯赛绣多采用羊毛、棉布等纺织材料,设计人员可通过引入各种现代材料,让柯赛绣的应用范围得到极大拓宽。例如,在休闲服饰设计中,设计人员可通过引入棉麻、牛仔布等材质,将柯赛绣图案与服饰实用性相融合,赋予服饰以现代韵味。通过引入各种设计材料,在丰富柯赛绣应用表现的同时,以服饰设计为载体,让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推进新疆非遗旅游开发

如今,“非遗+旅游”已然转变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除了能够让旅游供给得到极大丰富,还可助力旅游目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得到保护与传承。

关于新疆地区的非遗旅游开发。首先,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推进地区协同发展。例如,乌鲁木齐作为新疆全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处乌鲁木齐县的天山大峡谷景区,周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推进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效发挥中心城市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牵引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处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阜康市,其境内的天山天池风景区周边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方面,可发挥阜康市经济优势,为区域非遗旅游开发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整合,区域联合申报,共同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区域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以及可通过发展颇具区域特色的非遗旅游品牌,推进非遗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其次,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整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例如,新疆博湖县的博斯腾湖景区,其周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对此可通过推进对当地非遗旅游的有效宣传,发展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县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充分融合。还有处于新疆新源县的那拉提景区,其周边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一般,但拥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且旅游发展活力强劲,对此,可借助相关非遗文化机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变迁,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情感、文化基因,推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疆文化繁荣发展、让新疆非物质文化滋养光广大群众心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相关人员应紧扣如何更有效推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探索研究,明确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分布、内涵特征,把握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多样化举措,让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其绵延发展,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进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024年度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课题“哈密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编号:2024-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哈密市委党校)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