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武威市语言新景观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68)

语言景观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地域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渠道,因此,优化语言景观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作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一直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各地游客。当前,武威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巧妙破局的挑战。因此,如何规范和利用语言景观推动城市形象的建设,如何提高语言服务的标准,是武威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武威市语言景观现状

从语码种类来看,国际化趋势初步呈现

通过对武威市公共交通、热门旅游场所、繁华商圈三个区域语言景观的分析,我们发现,武威市语言景观主要分为三种,即汉语单语、英语单语、汉英双语。其中,汉语的出现频率最高,可见汉语在武威市语言景观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呈现明显的国际化特点,在公共交通场所和旅游景区双语标牌的比例较高。例如,武威东站和武威站是城市人流汇集和同外部沟通的重要场所,其语言标识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指示作用,能够体现城市语言服务的发展水平。武威市博物馆、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等景区的双语标牌多为景点简介和景区导览。汉语拼音作为辅助汉字的读音工具,在武威市语言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汉字+拼音”的使用也相对较多,也存在单独出现的情况,如武威市多地名、路标等,从武威市语言景观中拼音单独使用的案例来看,此类标牌的艺术美化功能多于指示功能。而武威市的城市宣传语和各类公示语,一般都是汉语单语语言景观,双语语言景观的普及度并不高,主要出现在景区,如景点的中英文介绍、中英双语警示类标牌。英语单语语言景观的比例也不高,多出现在店铺的标牌上,如手机品牌“OPPO”“vivo”等,服装品牌“Vans”,餐饮也使用了英文招牌,如“TOMMYBOY COFFEE”等,这表明了城市的国际化趋势虽已初步呈现,但是程度不高。

多语语言景观的存在说明武威市语言景观具有多文化生态模式,城市具有较强的文化自信,同时又以自由、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各国游客。随着武威对外交流的增加,双语或多语景观将呈上升趋势。

从语码取向来看,民族融合态势明显

优势语码,即主导语言,是指双语或者多语样本中占优势地位的一种语言。主导语言通常可以根据标牌上的语言字体大小、位置和颜色确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武威市语言景观的语码布局中,汉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英语,汉语的位置在双语或者多语标牌中最突出,且字体最大、最醒目,而拼音或者英语则被放在下面一排,字体较小。武威市大多数公共标志都使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这些标牌上的中文比其他语言更大、更清晰。天祝藏族自治县存在汉语和藏语双语言景观的情况,汉语字体较大,藏语位于下方,可见,汉语是武威市官方主导语言,其在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汉语和藏语共同使用的语言景观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生活氛围。

从标牌类属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占主导

标牌是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官方标牌反映主流政治思想和经济政策,私人标牌代表商家或普通民众的语言取向和文化身份。官方设立的标牌上出现的语言种类及优先顺序,内部统一、整体协调,标牌背景颜色基本统一;私人标牌则数量密集、色彩明亮、各具特色。“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字景观充分展现了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潇洒自在的城市形象,既有赏心悦目的语言形式,也有陶冶情操的话语内容。“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等文字景观内容,既体现了对社会大众的尊重,也凸显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在商业街区、社区、学校等不同公共空间和场域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这些语言景观正在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夯实主流意识形态。

多模态特征来看,智能化和信息化特征初显

多模态语言景观包括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武威市非语言模态主要呈现在景区的电子大屏、商业中心的电子滚动屏、楼宇电梯广告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的视频,多为产品广告和官方宣传片。武威市各级政府网站主要采用中文(简体版)和英文版等语言模态和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非语言模态,呈现多层面、多角度的语言景观。武威汉唐天马城、凉州十七巷等仿古街区标牌景观融入书法元素,突显传统文化属性。展馆的语言景观内容和样态都非常丰富,具有简介、相关拓展知识,并配以二维码,游客可扫码关注,获得该景观的拓展资源,使语言景观的表现范围和表达功能得以扩容,形成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实现数字转型。

从景观内容来看,传统元素和凉州韵味充分展现

武威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语言景观也突出了文化交融的特色。首先,在汉语字体的选用上,除了常规字体,部分景区使用稀世珍宝“西夏碑”中的西夏文字,以及武威出土的汉简中的文字,还有些地区采用简体字和繁体字相结合的呈现模式。例如,在武威东站、凉州十七巷等文化街区多处可见设计别致的艺术“凉”字。其次,《凉州词》融入城市语言景观,凸显了武威浓郁的人文气息。车站、公交广告、文化街区、商业中心等都可以看到各种表现形式的《凉州词》,如折扇、汉服、灯笼等。最后,图文结合的语言景观丰富了城市建设思路。武威市在语言标牌的设置中加入独具国风且同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相符的插画,如铜奔马的卡通形象,不仅吸引了人们对标牌文字内容的关注,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武威市的文化特色,其在打造国际化都市的过程中,依旧立足特色、深挖内涵。

武威市语言景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五凉古都,其城市定位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更要承袭文化底蕴,实现古今融合。虽然武威市语言景观已体现了国际化和区域特色,但仍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

多语语言标识鲜见,开放有待提高

汉语在武威市语言景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其次是“汉语+英语”。武威市主干道上的路牌标识多为汉英两种语言,但存在不统一现象。英语的使用场景主要为主要道路路牌和景点简介的汉语英译。纯英语只出现在武威商圈,且大部分都是像adidas、MAC等英文品牌。由此可见,武威市语言景观的语言多样性显然是有限的。武威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向美而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对外开放城市,没有显著的英文标识以及多语标识会使外国友人体验武威丰厚文化底蕴的概率降低。

语符转换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

本次调研发现,武威市语言景观存在着译语不统一现象,在武威市区的大街小巷,路牌无疑是重要的路面信息来源,武威市区多语路牌只出现在主干道,有汉英双语,也有汉语单语以及汉语与拼音共存的现象,语种并不统一,存在译语的“拼音化”现象。例如,提醒、警示类标牌,景区中英文标语中存在本应出现英文翻译却只标注汉语拼音的现象。还存在翻译不规范现象,如大小写误用、标点误用、拼写错误,不仅影响了语言景观的实用功能,而且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多模态不足,表达形式亟需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武威的城市广告语“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等你在凉州”等宣传口号足够精彩,文旅宣传视频能通过视觉景观体现当地的人文风貌,注重视觉上的地方性。但总体来看,武威市语言景观中文本和图像占主导,颜色、视频和声音等模态的使用仍有不足。

武威市语言景观优化途径

武威市语言景观构建虽已初具规模,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建议通过完善语言景观规划设计、深化语言景观制度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多元参与等措施,将语言景观治理从传统语言管理上升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层面。

完善规划设计,统筹布局语言景观服务网络

语言景观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符号象征,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语言景观规划应当被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1.完善语言景观顶层设计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武威市语言景观专项规划》,对全市语言景观的设置进行规划引领,并将语言景观的维护和升级纳入城市更新系统工程。二是将语言景观设置纳入建筑立面设计方案审查。建议以《武威市语言景观专项规划》为依据,加强对新建建筑外立面设计方案的审查力度,使语言景观设置符合建筑外立面特征,与建筑融为一体。三是将语言景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建议将个性化文化基因植入语言景观,在牌匾标识设置与街区色彩、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基础上,尊重老店、名店、连锁店的视觉识别系统和个性要求,充分尊重企业创造性,彰显企业文化特色。持续增强语言景观的文化属性,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城市文脉,用好、用活五凉文化、红色文化、诗词文化和防沙治沙文化,优化语言景观标识,彰显名城底蕴。

2.充分发挥语言景观的服务功能

一是合理设置不同类型语言景观。建议将语言景观融入城市宣传网络和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保障。例如,政务大厅、医院、应急避难场所的语言景观设置应当充分考虑视障人士需求,设置盲文;儿童活动区域语言景观设置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高和认知能力;旅游景点和商业街区景观设置应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和文化特色。武威作为“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城市,应当树立更开放、更国际化形象。合理规划、规范以汉语为主,包含英、阿拉伯语等语言的语言景观不可避免,文旅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游客数量和来源,从而为多语标牌中语言的设置提供依据。二是实施语言景观智慧化建设。建议武威市将语言景观融入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与科大讯飞、百度等语言类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现代化的人机深度交互导向导视标识标牌系统,如开发可视化的景区导览信息、电子交通信息指示牌等。三是做好语言景观应急网络布点规划。建议在语言景观智慧化建设的基础上,把语言景观应急网络纳入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系统,从语言治理层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制度体系建设,有效提升语言景观治理效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相继出台,给语言景观治理提供了制度供给,但仍存在地方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覆盖面不足、部门统筹联动性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

1.制定语言景观地方性法规

建议结合武威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武威市牌匾广告标识设置管理规定》《武威市城市色彩通用导则》《武威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武威市地名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对全市语言景观用语用字、设置规范、色彩控制、地名管理等进行指导。

2.制定语言景观地方标准

建议参照国家标准、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制定《武威市公共场所标识标牌英文译写规范》《武威市创建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示范区标准》并推广实施。未来,还应针对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武威社火等武威文化特色领域,出台翻译标准,为武威语言景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准和技术支撑。

3.加强监管部门协同联动

语言景观监管涉及交通、文旅、教育、规划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景观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建议搭建多部门参与的武威市公共场所语言文字应用监测平台,明确建立由城管部门牵头的综合协同监管机制,推进语言景观相关管理部门的综合执法,推动语言景观监管常态化,避免语言景观监管主体缺位。

引导多元参与,建设和谐文明城市语言环境

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更需要城市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赋予不同主体对语言景观建设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优化武威市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路径。

1.有效发挥政府在语言景观治理中的作用

一是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建议语言景观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咨询服务,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武威市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等深入人心,从整体上提高公众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引导语言景观制作行业自律。二是持续开展整治提升行动。建议按照“减量提质、安全美观”的原则,持续开展语言景观整治提升行动。对污损、陈旧、存在安全隐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等影响市容的语言景观,及时协调整改到位。三是创建语言景观示范区。建议按照武威市域所有景区全域和凉州区不少于两条路段(区域)、其他县(市、区)各不少于一条路段(区域)的标准,开展语言景观示范区创建,以点带面,提升城市语言空间品质。

2.充分发挥公众参与语言景观治理的公共自觉

一是组织开展语言景观创意评选活动。建议开展以“激发活力促经济,提升品质助创城”等为主题的语言景观评选活动,选出反映武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秀设计。二是成立语言景观专家智库。建议招募美术学、设计学、语言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为武威市语言景观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三是成立语言景观民间监督团,开展全民纠错活动。建议吸纳关心语言景观的市民对武威市语言景观进行监督,就城市语言景观存在的翻译错误、用语用字不规范、语法错误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武威市的语言景观更加准确、规范、专业。

(作者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标签:  武威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