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21)

摘 要 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经济管理效果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为给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简单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较低、信息化平台缺乏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科技水平、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甘肃省武威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近几年,甘肃省武威市坚持将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之一,将管理农业经济作为巩固发展成效的底线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稳步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促使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然而,在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因此,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的改进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现状

根据2024年2月甘肃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武威市经济运行情况》可知,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武威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以赴抓经济,加快构建新格局。2023年,武威市生产总值708.0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5.77亿元,同比增长6.4%,农业生产承压保稳态势显著。

从粮食生产来看,2023年武威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034万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104万hm2,薯类播种面积1.370万hm2,玉米播种面积9.270万hm2),产量保持稳定。同时,武威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蔬菜种植面积5.089万hm2,同比增长11.5%;蔬菜产量313.87万t,同比增长9.8%。畜牧养殖方面,武威市畜牧业产出规模扩展态势明显,全年牛存栏79.85万t,同比增长4.6%;全年猪存栏89.19万头,出栏193.61万头,同比增长7.3%;全年鸡存栏859.47万只,同比增长9.4%。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由《2023年武威市经济运行情况》可知,虽然武威市的农业产值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但其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种植业比重过大,畜牧业、林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武威市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较为单一。同时,武威市特色产业以食用菌为主导,与瓜果、中药材等产值差距过大,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对经济管理提出了较大挑战[1]。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武威市,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受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方法认知仍然停留在表层,导致当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不足[2]。具体到管理实务中,产业化管理设置不科学、产业链监督管理内容不健全等LDZIEjJ+SDVyd5E4kipLLmp7PV2Sv9Wxez+UOgaOAdw=,导致管理效率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2.3 科技水平较低

科技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支撑之一。在武威市部分乡镇地区,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农业技术设施缺乏现代化技术支撑,整体建设相对滞后。同时,受原有认知限制,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在新科技推广方面较为被动,参与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强,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 信息化平台缺乏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平台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阵地[3]。但是,武威市部分乡镇地区并未投入足够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与软件工具,导致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处理效率提升难度较大。部分乡镇地区虽然投入了信息化硬件,但不注重相关信息化工具的操作培训,导致农业经济数据重复采集、存储的问题频繁出现,还埋下了管理信息滥用、泄露的隐患。

3 改进对策

3.1 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质量兴农的重要保障[4]。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制定着手,深入各农村区域,了解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历程,探明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面。同时,立足农村历史文化背景,探究地区特色优势,制定与现实情况高度契合的农业产业引导政策。针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多地少水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水土光热时空匹配程度低、耕地质量与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有所失衡等问题,武威市可以立足特色产业,贯彻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原则,制定西北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示范产业引导政策,包括以鲜食葡萄与白牦牛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以玉米与蔬菜现代设施农业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以药用植物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等。

武威市地方特色丰富,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较为突出。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武威市可以依托食用菌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传统农业形态与新兴农业形态,如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相结合。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花菇产业旅游线路(含仓储、销售)的开发扶持力度,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提供免费培训等,激励地区龙头企业与种植户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及服务,包括食用菌生长环境介绍、农家乐、采摘园、食用菌精深加工保健品或化妆品等,借助系列产品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涵盖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农业产业链监督管理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经济代替传统小农经济的标志。农产品产销对接是农业产业化管理的核心,也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前提[5]。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以农产品产销对接为着手点,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规划指导服务或资金支持服务,为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提供助力,奠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链监督管理体系是面向农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监督活动,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例如,武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应从农产品生产端着手,深入各乡镇农机合作社、田间场院、农机维修点,着重对经营资质、农机维修状况进行检查,依法严厉查处发现的违法行为,并向相关人员宣读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农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在农机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可从备耕的关键时期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旺季着手,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检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重点农资产品的合格证明、进销账台账、厂家质检报告、产品标志等,及时发现并惩处掺假、标价不明、标志欺诈等违规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秩序,把好农资质量关。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需要更具灵活性的金融服务[6]。因此,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从农业金融保险着手,与农村金融机构协作,完善农业金融保险制度,免除农民关于农业经营风险的后顾之忧,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依据。同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电商金融的扶持,吸引更多个体户、小规模企业参与农村电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业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县域包销代理、投资中介、现金管理、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新业务开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农业金融服务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3 提升管理的科技水平

武威市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发展基地,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威市面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面对上述任务,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在督促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从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建设着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科技水平。针对武威市农业特色产业,当地可以物联网、互联网、遥感为支撑,探索种植业产业科技应用和技术服务系统。同时,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中的应用,组织相关主体探索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科技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应用体系[7]。

具体来说,在武威市小麦、玉米、薯类、食用菌主产区,相关人员应积极投入以传感网为基础的农作物农情监测系统的建立健全工作,推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全方位农作物农情监测体系,全方位了解农田生产环境,包括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大气压、风向、风速等,以及主要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灾情,并及时将农情监测信息发送给农户。同时,相关人员应与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参与农产品质量溯源与追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的升级换代、培训推广,为一体化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科技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应横向建立全面统一的农产品市场规则,纵向探索新型质量溯源与管理关系,确保产地环境监测、病虫害测报、前端感知监控、设施生产调控、农产品溯源、农产品销售等现代科技的优良作用充分发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农业信息采集感知为基础,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的集成与农作物生产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辅助农业病虫害预警预防、节水灌溉、肥料施加等作业的智能化。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现代科技为支撑,融合时空数据、农业经济数据,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一张图。在农业经济发展一张图中,突出粮食、蔬菜、瓜果、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在管理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划分一干多枝格局,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朝标准化、智能化转变,真正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3.4 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农业经济管理升级的标志。因此,管理人员应遵循相关政策,争取专项资金,规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农业经济数据的集中处理、调用提供依据[8]。完善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由农业经济模块主导,需要囊括农业经济发展期间涉及的诸多要素,开发面向农业生产管理的互联网数据仓库,为武威市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支撑。

在农业经济模块主导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可以依托12316“三农”信息服务经验,综合考虑农情监管、生产决策、农机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市场预警等农业经济管理活动需求,建立信息化平台示范应用模块,结合高标准项目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持续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优化应用模式。技术培训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根据自身职责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可以率先开通在线培训服务,由单一线下培训升级为集现场、直播、微课于一体的培训模式,多平台提供培训服务,提高种植户水平,积蓄农业经济发展动力。具体到平台建设运行中,应培育一支有热情、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面向生产一线;同时遴选具有特色农业参与热情的年轻一代农民,分若干子模块设置并落实培训方案,奠定特色农业经济提升的基础。例如,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食用菌技术培训体系,在线发送菌棚建设、菌袋生产、菌菇采摘、烘干装袋等技术资料,解决农户认知不清晰导致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受限问题。

4 结语

武威市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构建了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生产实现承压保稳,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业产出规模显著扩大。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较低、信息化平台缺乏等问题。面对以上问题,武威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科技水平、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助力农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敏.武威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2023(2):29-32.

[2] 邢力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评《比较农业经济学》[J].中国瓜菜,2023,36(7):168-169.

[3] 丁嘉晖,刘双阳,尹博文,等.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优化:评《农业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22,41(12):159.

[4] 王冲.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蔬菜,2020(5):120.

[5] 罗玲玲.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7):3-6.

[6] 燕春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食用菌,2020,39(12):282.

[7] 魏子皓.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现代化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稻米,2023,29(3):124-125.

[8] 郭志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20,34(6):8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武威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