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 展文化 乐交融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01)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这些成就不仅揭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文化联系,更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文化自信。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的四集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便是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该系列纪录片通过展示年轻考古工作者在水下考古现场的亲身经历,深入展现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以及中国水下考古队员青春活力的风采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通过讲述宝船和友谊的故事,这一纪录片强调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之路的重要性。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文明之间的互鉴与交流,也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领导角色和责任。此外,这些考古成果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水下考古领域的自信心,展示了中国专家在探索人类共同历史和促进全球文化理解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的播出,不仅是对中国水下考古成就的展示,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生动诠释。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继承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模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现重大考古成果,讲述交流互鉴的历史故事

在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和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时,青釉双鱼洗与龙泉大盘作为龙泉青瓷的两个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文化象征和在中外文化互鉴中的角色尤显重要。双鱼洗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尤其在龙泉窑的制瓷技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瓷器以其典雅的青绿色釉面和内部刻画的两条鱼图案而著称,不仅体现了宋代高超的制瓷技术,也寓意着吉祥和谐。此外,因“鱼”与“余”同音,双鱼洗寄托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龙泉青瓷,兴盛于宋代,以其独特的青绿釉色和精湛的制瓷工艺闻名于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古代中国文化自信与审美追求的体现。龙泉大盘以其宽敞的盘面和丰富的装饰图案著称,常用于展示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精细技巧。这种大盘不仅是宴会中展示菜肴的器皿,也常作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及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路上的水下考古》四期节目主题分别为“丝路遗珍”“海坛寻踪”“不朽航程”“泉州探秘”,分别拍摄了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南海I号”项目、海坛海峡水下调查、泉州湾宋代海船修复4个考古现场。其中,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是我国重大水下考古项目,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世界级考古品牌“南海I号”沉船船体总体保护项目2023年11月启动,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海坛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在这里进行的水下调查,是我国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主动作为的表现;而泉州湾宋代海船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海外返航,并已出土的唯一一艘古代远洋海船,是宋代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实证。青釉双系罐尽管经历了海水的长期侵蚀,但其的发现依然向世人展示了宋代瓷器的精美与文化价值。这些瓷器的发现,不仅是对宋代瓷器艺术的再认识,也是对宋代文化深远影响的再发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深远影响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这些考古成果不仅是对我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确认,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对话性。

《丝路上的水下考古》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之旅,生动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商贸往来通道的同时,更是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桥梁,有效激发了观众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自豪感,为加深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探讨文化交流的叙事中,特别引入了宋代瓷器上的双鱼纹饰及其与拜占庭风格交流的例证,深化了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渠道的认识。宋代青瓷以其精美的造型、清雅的釉色,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装饰纹样闻名于世,其中,双鱼纹饰不仅寓意吉祥,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

通过深入探讨宋代瓷器上的双鱼纹饰与拜占庭风格的文化交流,本系列节目不仅呈现了古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互鉴与对话,不仅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也为当代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进一步凸显了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和谐共处贡献了中国智慧。

揭秘水下考古,讲述把青春华章写在海丝上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创新性地以年轻人的第一视角,跟拍了大量考古发掘现场,观众跟随考古队员一起完成对水下遗址的探秘之旅,展示了文物的发掘过程,向观众呈现了水下考古工作的艰辛和风险。在探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时,节目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围绕考古现场展开,还深入考古生活,以此凸显人在考古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讲述水下考古队员的亲身经历和故事,该系列纪录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考古工作的多重维度。

第一集中,刚完成专业培训的第9批中国水下考古队员们被派往圣杯屿进行实地训练,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练兵”。这不仅是对他们技能的一次实战检验,也是一次心理和情感的淬炼。在挑战与困难中,这些年轻的考古队员逐渐成长,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努力、挫折、坚持和成就感,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活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第二集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叙事的紧迫感,展示了考古队员们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决心和勇气,如台风等恶劣天气。在寻找海底沉船的过程中,队员们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包括极端天气的威胁、水下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挑战。这些经历不仅展现了水下考古的技术难度,也展示了人类对探索未知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不懈追求。同时,节目通过引入宋代瓷器与拜占庭风格交流的叙述,进一步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之路的历史维度。宋代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造型,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特别是对青釉双鱼文化的介绍,不仅展示了宋代瓷器艺术的精髓,也揭示了中国与拜占庭等地区在艺术和文化上的深层次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是物质文化交流的实证,也是古代文明间对话和相互影响的生动例证。

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通过从“考古现场”到“考古生活”的全景式叙述,以及深入挖掘宋代瓷器与古代文化交流的故事,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更激发了人们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对话。

第三集讲述了“南海Ⅰ号”船体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张玄微“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故事等,展示了我国水下考古队员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加深了观众对考古工作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使用悬疑手法,以视觉赋能讲好文物故事

节目中的大量文物属于首次公开,在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组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手法,将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前沿的科技应用相结合,致力于以视觉赋能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敬重。其中,使用悬疑手法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且以XR(扩展现实)技术和海上演播厅的设置为文物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是节目创新性的体现之一。

通过设置层层悬疑,节目巧妙地揭示了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也让观众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文物价值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每当悬疑被揭开,观众都能获得一次次认知上的惊喜和文化上的洗礼,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XR技术的引入,更是将纪录片的制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XR技术结合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为文物的展示和解读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在海上演播厅的独特设置下,这种技术的应用使文物和相关的历史场景能够以更加生动和立体的形式呈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使其能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此外,节目在视觉包装和展示方法上的年轻化尝试,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些与年轻观众的审美和接受习惯相契合的设计,使文物和历史遗迹的展示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观看偏好,有效地拉近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护之情。

在《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的制作与展示中,纪录片团队巧妙地融合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前沿的科技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媒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公众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而且为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全球文化的交流。

此项工作在学术领域同样受到关注和讨论。例如,谢梅在其研究中指出,媒体与科技的结合为文化遗产的解读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特别是扩展现实(XR)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使文化遗产能够以更加生动和具有互动性的方式呈现。此外,胡安江强调了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故事叙述方式的创新对提高公众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悬疑和故事化的手法,可以更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促进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和欣赏。

展现主流担当,以专业态度讲好丝路上的中国故事

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对文化素养和匠人精神的深刻体现。湖南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社会责任,通过这一纪录片项目,电视台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该系列纪录片的摄制组主要由“90后”组成,他们在三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克服了高温、海上作业晕船、连续作业引发的疲劳等不利因素,辗转于近20个市县,得到20个相关单位的支持,最终拍摄了大量独家考古作业的现场和珍贵文物的影像记录。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和考古学科的深入探索,更是对现代青年团队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生动诠释。

矩阵宣推,芒果双平台+官方单位+主流媒体聚光推荐

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在芒果TV全端口焦点大图重点推荐,并全量推送、深度触达平台全站用户。节目播出期间,芒果TV的App端、Pad端、PC端、PC客户端和全端纪录片频道在首页首屏重要位置持续推荐,芒果TV国际版同步推动,微博总话题阅读量超920万;微博单条互动评论1.2万多条。

该纪录片获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国家文物局官微的权威推荐,受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在文博圈“刷屏”朋友圈,考古队员们点赞节目真实、专业、感人,感谢节目为水下考古队员发声。节目与国家文物局、广东、福建等省考古研究院以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泉州海交馆等国内重点博物馆,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多个市县的融媒体联动宣推,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节目播出后,水下考古引发网友极大兴趣,“水下考古不容易”成为网友评价中的高频词,“出圈”影响力持续扩大。在观众中,尤其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释放了影响力,引导年轻观众深入认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深刻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结合《丝路上的水下考古》纪录片的创作经历和其中展示的深刻文化内容,我们得以洞察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自信与交流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一次生动诠释。通过先进的XR技术和创新的叙事手法,纪录片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的宏伟画卷,彰显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以“90后”为主体,克服了种种困难,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知识,更激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深厚文化遗产的自豪感。例如,谢梅和胡安江在其研究中强调的,媒体与科技的结合提供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新途径,而故事叙述方式的创新则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方面的主流担当和专业态度,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中作出的贡献。《丝路上的水下考古》不仅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展现,也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对话的桥梁,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

最终,这部纪录片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它不仅让我们深刻理解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也让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华文化将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继续在全球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标签:  水下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