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伙局”一词源于粤语,“私”指的是私人的、自用的,“伙”指的是伙伴、合伙,“局”指的是聚会、团体,“私伙局”就是带上自己的乐器,约上好友、街坊一起组局。私伙局是由粤语方言区内民间曲艺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曲艺活动形式,是广府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伙局于明代萌芽,在清代锣鼓柜、灯笼局等音乐形式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在民国时期已形成一定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粤剧曲艺社。在当代,在正式演出场合中,私伙局多被认为是非专业民间戏曲表演团体;在社区或日常活动中,私伙局则是大众进行粤剧、粤曲文化交流的社团。目前,私伙局还走进了广府地区中小学校园,成为广东本土音乐面向青少年传播、推广不可或缺的途径。
私伙局进入校园的主要条件
政策助推校园传统文化传播
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推动私伙局进校园的重要条件之一。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将其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并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在校园中推广传统文化成为大势所趋,通过教育与实践,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2016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到了实施“双进”,政府支持私伙局的活动与发展,为私伙局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撑。
学校拥有较成熟的传统文化传播措施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中小学校越来越注重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特别是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上,许多中小学校积极采取、实践多样的传播方式与方法。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入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例如,开设相关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在第二课堂中开设传统音乐兴趣班;组建传承校队,以广府民间音乐入手,举办主题活动,如举办传统音乐文化节、音乐会;引进专业师资,聘请粤剧、粤曲专家兼任教师或顾问,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整合社会资源,学校与当地文化馆、粤剧团合作,共同开展各项广东本土音乐文化传播活动。据笔者了解,当前广东地区许多中小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与尝试,已把校园打造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起到了关键作用。
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美育作用
美育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美育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教育和传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从艺术形式来看,私伙局表演的粤剧、粤曲等艺术类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为中小学生提供视听审美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作品的题材来看,校园私伙局的作品通常以保家卫国、惩恶扬善的家国情怀,长幼有序、家庭和美的社会伦理规范等为内容。私伙局融入中小学校园,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美德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同时能更好地激发青年活力接续私伙局薪火。
私伙局进校园的实例分析
社团介绍
和曦粤韵曲艺社是西樵和顺中心小学专注于粤剧、粤曲艺术传承的校园“私伙局”,该社团于2012年7月成立,以“弘扬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为宗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开展校园传承、发展粤剧、粤曲等本土音乐艺术的活动,社团现已成为该校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郭凤女曾到和顺中心小学指导曲艺社训练工作,并指导曲艺社同学排演训练。目前,和曦粤韵曲艺社已成为佛山市非物质遗产粤曲传承基地、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
社团主要活动任务
和曦粤韵曲艺社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训练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推动了粤剧、粤曲在小学校园传播和发展。
社团力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向外求索,向内生长”是和曦粤韵曲艺社发展的核心理念。社团的创立者之一郑雪娴老师,师承非遗粤曲传承人郑艳芬,以及红线女首位入室弟子、非遗粤剧传承人郭凤女。郑老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具有扎实的唱功和丰富的表演技能,为社团开展教学、训练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郑老师积极带领社团师生参与各类粤曲比赛和交流活动,通过演出锻炼、听取专业评委的指导意见,提升了社团艺术水平。近几年,社团成员获得了广东省首届青少年粤剧大赛金奖、佛山市少儿粤曲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此外,社团还聘请了粤剧名家郭凤女为艺术顾问,邀请其他专业粤剧艺术家、私伙局活动团队定期到社团对师生进行辅导,为社团提供了专业、优秀的交流和教学指导,也为社团学生们发挥了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对粤剧、粤曲等本土艺术的兴趣。
社团为成员定制个性化教学。由于现今中小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条件有较大差异,社团指导教师根据成员学生的年龄、嗓音条件及学习粤剧、粤曲等知识的经历,实施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对粤剧、粤曲的认知差异,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并确保每位社团成员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教学目的。
社团为成员学生争取舞台表演机会。和曦粤韵曲艺社以舞台表演、交流演出等活动,作为检验、提升成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表演实践活动既能丰富社团成员的舞台实践经验,也能促进成员表演技能和舞台表现力。目前,社团师生们在多个省、市级比赛和演出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和曦粤韵曲艺社登上佛山市首届少儿春晚舞台,展现了成员的努力成果,获得业内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社团助力学校开展粤剧、粤曲普及课程。和曦粤韵曲艺社除了向社团里的学生成员传授粤剧、粤曲知识,还积极配合学校推动粤剧、粤曲进课堂。和顺中心小学将粤剧、粤曲艺术正式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在二至四年级开设相关课程,每周1课时。针对和顺中心小学所具备开展粤剧、粤曲艺术课程的条件和资源,社团教师及校外粤剧、粤曲专家共同研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主体由四部分构成。一是欣赏、学唱经典曲目。选择适合小学生的粤剧剧目进行欣赏、教唱,把常规音乐课堂中的乐理知识等内容与粤剧、粤曲教学相关联。二是普及粤剧、粤曲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粤剧、粤曲起源和发展、角色行当、流派等知识。三是了解粤剧舞台表演相关内容。例如,粤剧结合了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效等,编排灵活的舞台走位,以丰富舞台效果。四是开展粤剧排练实践活动。社团中的专家、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经典粤剧片段排练,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保留作品,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个人成长的平台。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性的训练、实践活动,和曦粤韵曲艺社不仅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粤剧、粤曲学习氛围,而且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在专业指导下迅速成长,个性化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普及了粤剧、粤曲知识,而舞台实践活动则锻炼了学生们的实际表演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粤剧、粤曲艺术的认识和热爱,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艺术修养。
社团活动成果
社团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曦粤韵曲艺社的教学、表演等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家长和社区的关注与好评。社团的成就和活动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相关活动在搜狐、澎湃新闻等平台上被报道。和曦粤韵曲艺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增强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
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和曦粤韵曲艺社的活动丰富了和顺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在传播粤剧、粤曲艺术文化的同时,融入舞台表演、粤剧脸谱、服饰等多样化本土文化,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增强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社团成员获得技能提升与兴趣培养。通过和曦粤韵曲艺社相关表演、教学活动的开展,社团成员能够表演、演唱一定数量的粤剧、粤曲作品,了解传统戏曲的基本表演要求,激发其艺术潜能和创造力。通过参与比赛和演出,社团成员获得了荣誉和认可,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团推动文化传承成效显著。社团推动广东本土音乐艺术进课堂,直接促进了学生对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的了解与喜爱,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和曦粤韵曲艺社开展的活动得以接触如此生动、接地气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广府私伙局面向校园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的特点和优势
目前,私伙局在广府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局面。广府地区中小学把握社会发展优势与机遇,发挥私伙局文化优势,积极推动传统、本土艺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兴趣。私伙局文化在广府地区中小学校园传播形成的特点和发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寓教于乐,选择符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内容。私伙局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广府私伙局文化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推广,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符合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娱乐趣味的作品与表演形式,力求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广府音乐文化的兴趣爱好。根据当前中小学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在作品选择方面需要具有针对性。从音乐本体来看,尽可能选择旋律歌唱性强、易于记忆的作品,如《帝女花》等经典选段中的旋律片段。同时,需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音区和音色的曲目,尽可能避免音调过高或过低的作品。例如,面向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音调适中、旋律简单的作品;而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当选择更具挑战性、音域更宽的作品。从作品教授方式来看,可以融入相关的故事情节和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背景,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作品题材选择来看,尽可能选择易于中小学生理解,且能够直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作品。例如,粤剧剧目《杨门女将》之探谷,旋律线流畅,配以粤剧锣鼓烘托剧情紧张和激烈氛围,表演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运用,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欲望。同时,该剧描述了面对国家危机,杨家女性成员挺身而出,佘太君挂帅带领杨门女将奔赴边关、抗敌救国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是多元融合,传播广东本土艺术文化。校园私伙局作为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其在传播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岭南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同时,还广泛涉及了戏剧角色扮演、舞台灯光、服装设计、广绣工艺以及脸谱化妆等多元艺术类型,提高了学生对岭南地区艺术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艺术体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对岭南地区艺术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正如和曦粤韵曲艺社除了以粤剧、粤曲教唱、训练为核心内容,还让学生深入了解粤剧“圆场”“八字图”“翻两翻”等行当程式化舞台表演动作等内容,学会通过表演暗示场景的转换,如开门关门等。此外,和曦粤韵曲艺社还帮助学生认识粤剧在现代舞台表演的灯光、布景等方面技术运用,从而在认识保持传统韵味粤剧的同时,能够适应现代审美,实现艺术的创新发展。据笔者了解,除和曦粤韵曲艺社不断探索多元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外,2015年由原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广东广雅中学联合承办的“走进非遗·亲近粤剧——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粤剧进校园”活动也是一项典型、成功的实例。在演出时,学生们欣赏了广东粤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表演《蝶舞蓬瀛》《春草闯堂》《刘金定斩四门》等经典折子戏,粤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体验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粤剧表演团队专门引导学生走进剧场后台,了解粤剧表演的乐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由表演者为学生进行相关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粤剧艺术和本土文化魅力。
三是整合资源,构建教育输出平台。首先,私伙局拥有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和表演者,他们可以成为教育输出的重要师资力量,帮助解决广府地区中小学开展粤剧、粤曲传承活动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为学校提供稳定的教学支持。首先,通过私伙局艺术家的指导和培训,中小学现有的音乐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粤剧、粤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私伙局文化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许多私伙局平台和活动面向大众开放。例如,佛山市私伙局大赛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事,大赛特别设立少儿专场,鼓励少儿表演人才参与,佛山地区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观摩私伙局大赛,利用比赛舞台展示学生才华,获取专业反馈意见,促进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和推广。再次,学校需要持续关注本土传统音乐艺术文化发展,推广、完善粤曲校本课程。在深入了解粤剧、粤曲文化的基础上,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师资力量、学生兴趣、教学设施等,开发适合学生的粤曲校本课程。课程可以涵盖粤剧、粤曲的基础知识、唱腔技巧、乐器演奏、角色表演等多个方面,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粤剧、粤曲文化,并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最后,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校园私伙局的活动,增进家长对粤曲文化的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广佛地区私伙局活动有许多参与者和爱好者,其成员有学生的家属和亲友,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粤曲,增进亲子关系。
私伙局融入中小学校园,开展有关粤剧、粤曲等广东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展示,还能发挥传统艺术美育浸润功能。和顺中心小学的和曦粤韵曲艺社活动的开展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无限可能,整合私伙局的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输出的道路更是任重而道远。将私伙局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引入中小学校园,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途径,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校园内外更加绚烂绽放!
本文系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艺起来组局—基于活态传承的广府私伙局开展模式分析与实践探索”(S202414278043)研究成果;广东省普通高校科研平台“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23WCXTD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