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凭借数字传播技术,塑造了立体、鲜活、生动的城市形象,传播了有情、有义、有爱的城市品质,提供了可知、可感、可及的城市体验。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数字化时代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发展表征的前提下,在探究数字时代天水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特色、夯实基础、创优服务、创新方式、吸引青年和整合资源六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为天水乃至更多城市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从“淄博烧烤”到“尔滨冻梨”,从“西安大唐不夜城”到“隰县小西天”,众多城市在数字化时代火爆出圈,塑造并传播了良好的城市形象。2024年年初,网友在抖音平台发布了一则“建议全国普及甘肃麻辣烫”的短视频,随之该视频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网友的点赞、评论与转发,天水这座西北小城也因“一碗麻辣烫”走红各大网络平台,让人们重新走进并认识了这座低调的西北小城。毋庸置疑,良好的城市形象关乎城市的未来,而数字时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各地政府实现城市形象华丽转身,打造城市多元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数字时代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发展表征
随着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呈现形象塑造具象化、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形态数字化和参与方式互动化等特征。
形象塑造具象化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外在表象与内在品质的综合体。从外在表象来说,是指城市形象,主要涵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等方面;从内在品质来说,是指城市印象,主要涵盖了市民形象、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不同于与传统意义上单一化、扁平化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一步综合了城市的外在表象和内在品质,实现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具象化。例如,“淄博烧烤”“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无不是伴随着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像等立体化内容,实现了“美食形象+城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其他形象”的叠加传播,突破了实体媒介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城市形象呈现更立体、更鲜活、更生动的具象化特征,进而跃身成为“网红”城市,并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传播主体大众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与广泛使用,信息的传播主体和信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众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提供者和发布者。大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城市印象和城市体验的方式更为便捷,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话语权交到了个体的手中。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中,人人都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人人都成为城市形象的传播者,致使城市形象与塑造的主体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抖音平台上众多与城市相关的短视频中,因传播内容更多涵盖了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细节,而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进而形成一定的城市印象,并在传播过程中得以深化和凸显。因此,立足数字媒体传播是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直抵用户的关键所在。
传播形态数字化
在数字化时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形象的数字化程度和水平,其主要体现在能否有效利用数字媒介积极“触网”、实现“在场”,构建立体、鲜活、多样的数字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吸引力与传播效果,实现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数字化,进而唤醒本地市民层面的集体城市价值归属感,激起外地用户层面前往探寻的价值认同感,促进城市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智能化筛选、自动化推送、精准化传达,实现了从“千篇一律”到“千人千面”的传播效果。因此,提高城市传播形态的数字化程度是提高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参与方式互动化
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受众参与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改变了原有单一、单向的信息传播参与方式,呈现参与方式互动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两微一抖”平台的不断发展,可以说开启了“全民通讯社”“大众麦克风”的序幕,使公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并通过转发、评论、点赞、收藏等互动化方式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不仅使得公众成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客体,也成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体,实现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参与方式的互动化嬗变,而这恰是近年来众多“网红”城市出圈的关键因素之一。
数字时代天水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透过天水麻辣烫“网红”现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水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渥的特产资源等优势,但在综合影响力、城市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文化底蕴丰富,但综合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天水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亮名片。同时,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3年上榜“十大魅力打卡之城”,2024年上榜“中国美好焕新城市”。天水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9处;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28处、2A级景区1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省级50项、市级144项。但客观而言,一方面,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天禀赋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例如,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优质文化资源知名度尚可,但因集群效应、品牌效应,挖掘力度、宣传方式、数字化程度的不足以及交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其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较低;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衍生产品略显单调,大多还停留在自身资源的展示上,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较强的数字化体验产品开发明显不足,“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现象仍然存在。
区位优势明显,但城市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天水市是甘肃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位于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的中点。但是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天水市常住人口为298.4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26.25万人相比减少27.79万人,平均年人口流出量达到2.779万人。出现上述区位优势与人口流动反差巨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都市圈展现了人口虹吸效应。然而,大量的人口外流,尤其是人才外流,必然致使当地发展后劲不足,进而导致人口流出,城市陷入“人才外流—后劲不足—人才外流”的泥淖之中。所以,天水今后如何更好地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如何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吸引更多年轻人,保持城市发展活力,成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特产资源优渥,但品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天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区域气候,造就了天水林果资源丰富的显著特点。天水农特产品资源丰富,从4月份开始直至10月份,每月都会有本土鲜食水果上市。除了著名的花牛苹果之外,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甘谷辣椒、麦积花椒等众多农特产品亦享有盛名。2024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天水林果产业在面临新疆、山西、陕西等优势产区时,整体的辨识度、“出镜率”和产品附加值仍有待提高。
数字时代天水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提升策略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完成的,城市形象又在塑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数字时代,天水应当强化顶层设计,做到一体推进、实现精准发力,凭借“麻辣烫”的东风,塑造城市形象、凝练城市品格、提升城市体验,实现从“网红”城市到“长红”城市的华丽转身。
以着力“挖掘特色”为前提,提高城市数字辨识度
一是设计城市形象标识。城市标识(LOGO)是能够充分展现城市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发展诉求、增进认同的城市符号。成功的城市形象标识必然融合了符号、文字、图形等多种视觉元素,兼顾了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艺术设计效果,刻画了具体化、时代化、个性化的城市形象,进而能够使城市和城市之间得以区别,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天水城市形象数字化标识。
二是推广城市文化符号。如前文所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独特的文化底蕴。建议设计并推广城市文化符号,构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数字载体,进而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的集群效应。
三是挖掘城市民谣歌曲。近年来,随着《西安人的歌》《早安隆回》这些民谣在自媒体平台上走红,加上MV的直观展示,流露出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引起了网友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以着力“夯实基础”为关键,提高城市生活舒适度
一是完善优化交通设施。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动脉,提高道路等级和质量,增设停车位,完善景区周边道路的建设,配套开通旅游专线、景区专线,在给人以便捷、通达、顺畅的城市体验感中,提高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城市的情感归属。
二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用数字化思维、技术、手段,主动拥抱互联网、自媒体,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充分运用VR、AR、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让人在动态化、沉浸式的城市体验中,感悟“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生活中提高价值认同。
以着力“创优服务”为根本,提高城市综合美誉度
一是加强文旅市场监督管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完善“投诉—反馈”渠道,制止“随意涨价、恶意抬价”的“宰客式”一次性消费潜在逻辑认知和影响城市美誉度事件的发生。“天水麻辣烫”之所以能够火爆网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价格合理的商品和“全天候”的服务,游客“用脚投票”甚至是“坐着高铁投票”,而“一只大虾毁了一座城”的现象更可谓是殷鉴不远。
二是发挥招商引资口碑效应。良好的营商环境势必会孕育城市发展新的动能,激发城市发展新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美誉度。为此,一方面,要持续营造“护商、重商、爱商、亲商”一流的营商环境的优渥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存量企业的口碑效应,让更多企业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以着力“创新方式”为载体,提高城市传播影响力
一是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凝聚合力。建议构建以数字媒体平台为核心的网络营销体系,深入实施“云上天水”工程,强化优质内容输出与运营能力,提升平台的互动性、趣味性与交互性,通过互动营销、社会营销、精准营销、活动营销等方式,提升天水城市形象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注重自媒体传播体系监督管理。数字时代“人人都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人人都是城市形象的传播者”,部分自媒体为一己之利罔顾社会责任,靠挖隐私、蹭热点、搭便车吸引受众眼球,进而影响了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正向效果。建议建立健全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畅通表达渠道,强化对自媒体的监督与管理,统筹意见领袖对重大议题的聚焦效应,提高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以着力“吸引青年”为抓手,提高城市青年吸引力
一是青年“想”来。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目标,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为指导,发挥天水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立足甘肃省内、放眼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强区间人才交流,实现人才流入,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局面。
二是青年“要”留。建议在《天水市领军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天水市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中共天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关于加快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基础上,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从青年宜学、宜居、宜业等方面入手,完善相关人才政策,让天水成为西部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以着力“整合资源”为核心,提高城市内在竞争力
一是打造精品串联线路。天水市域范围内特色文旅资源较为分散,作为城市名片的核心资源集中在秦州、麦积两区,因此,建议在完善景区周边道路的基础上,统筹全市文旅资源,紧紧围绕“古韵文化研学游、山地运动自驾游、田园民俗体验游、冬季冰雪温泉游……”打造一批精品串联线路。
二是打造果林蔬菜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业升级的必然之路,未来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品质、品牌、服务等之间,高质量、特色化的品牌建设是农业赛道竞争的根本。建议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形成完整有效的品牌发展激励机制,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果林蔬菜品牌。同时,抓好精品农业基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农林果蔬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和产地认证。
“一碗麻辣烫”已然让天水成为“网红”城市,加之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显的区位优势、优渥的特产资源等诸多优势,天水已经具备“长红”城市的先决条件。未来,天水应当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数字化能力,提高城市的数字辨识度、生活舒适度和综合美誉度,提升城市传播影响力、青年吸引力和内在竞争力,着力塑造与传播更好的城市形象、更优的城市印象、更佳的城市体验。
(作者单位:中共天水市秦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