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会经济以及艺术学的双重理论视域下,通过解构再建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与文化两大基本因素,并融入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实践经历,对该影展的特征、经济效益以及艺术效用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而展望其发展前景,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并为其他影展的举办提供借鉴,旨在为展会经济学与艺术学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丰富对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认知维度。
随着展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关注焦点。作为一项节事活动,平遥国际电影展体现了大众参与性、文化性、经济性、地域性、多样性、时效性以及投入巨大的基本特点,彰显了小城办大展、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体表征,是一项旨在提升大众审美、促进地方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化节庆活动。
本研究将展会概论与艺术学相结合,以期为展会经济与艺术学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并为其他展会提供借鉴。此外,由于报告中融入了亲身经历,因此能够从参展观众的层面,为影展提供更加多元的角度认知以及改进建议,将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满意度,提升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推广,并为其经济创收及持久发展提供客观参考。
结构消解,经济基础搭建展会骨骼
展会经济为平遥国际电影展可持续发展强力赋能
利用后结构主义将影展解构,从大系统中将各个最基本的组成元件剥离,不难发现,“经济结构与效益”成为夯实影展建构的地基。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探讨了经济与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的客观关系。平遥国际电影展同样展现了“经济+”的构成特质,“经济+艺术”“经济+文化”构筑了影展主体,其中,“经济”作为有机整体的支撑框架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外在的物质基础承担着影展举办的实质义务,资本禀赋程度决定了影展的规模大小并限制了宣发渠道,进而影响影展的传播程度与品牌的知名程度;其次,影展能否获得可观的利润,也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持续性发展,即连续性办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盈利模式主要有票房分成、版权交易与合作、政府财政补贴三种。首先,电影展映是其核心业务之一,观众对优秀电影的热情使影展的观影门票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影展组织方可以从门票销售中获取相应的分成。其次,影展亦促进了电影版权的交易,可以通过收取一定的交易手续费或参与相关的合作项目获得收益。对一些具有潜力的电影项目,影展还可以提供孵化服务,帮助其对接投资方和发行方,从中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再次,根据政务数据,平遥国际电影节每年获得的政府补贴为100万元人民币。最后,影展在举办过程中还得到了当地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持,如场地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这些支持对于影展的顺利举办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会展举办为当地经济建设新添活力
平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举办电影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平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影展的举办带动了当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的增长。住宿方面,电影展举办期间,大量相关人员从国内外汇聚平遥,对当地住宿的需求急剧增加,住宿价格也会有所上涨,为当地住宿业带来可观的收入;餐饮消费方面,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平遥当地的餐饮行业生意火爆;交通收入方面,外地游客前往平遥参加电影展需要乘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交通工具到达晋中或平遥,这为当地的交通行业带来了收入,同时,在平遥城内,出租车、公交车以及景区的观光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频率也大幅增加,交通运营收入明显提高;景点收入方面,很多游客会借参展机会游览平遥古城的各个景点,从而增加了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
其次,影展的举办也促进了当地商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电影展期间,人流量的增加带动了当地零售业的发展,古城内的商店、纪念品店、特色商品店等迎来了大量顾客,商家的营业收入显著增长。同时,为了满足电影展期间的需求,当地的服务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容美发、洗浴、按摩等休闲服务的业务量增加;快递、物流等服务行业也更加繁忙,为电影展的物资运输、商品配送等提供了保障。
最后,影展的举办对增加就业机会的影响也尤为显著。电影展的举办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除了直接就业,影展亦带来了大量的间接就业岗位,如酒店、餐饮、零售等行业为了满足业务需求,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从而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增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建置复归,文化内容填补展会血肉
打造传统气韵:“空气说”理论的实地建构
我国著名导演费穆提出“空气说”的理论思想,他认为电影中应该有一种“空气”,这种“空气”并非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空气,而是一种弥漫在影片中的氛围、情感和意境,用现代化概念将其转换,即为“环境气氛”之意。在费穆的电影中,这种“空气”(即氛围)常常表现为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氛围,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和命运的波折。
将“空气说”的概念高度概括并抽离出电影本体,可以发现,外延至艺术全领域,该理论亦是适用的。而策展人也在平遥这座古城上追求着“空气”与“韵味”的架构。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电影艺术相互交融,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装饰都与电影主题相呼应,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少量人工置景的基础上,平遥更加注重运用将古城自然风貌与电影主题有机结合的造景方式,利用现有景观营造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象征现代电影艺术和谐生长在指涉历史的青砖绿瓦之上,既为电影这门新生的艺术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更使平遥这座古城横亘历史,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游客和观众在参展过程中亦能充分徜徉在“第七艺术”的氛围和意蕴之中。
平遥国际电影展利用现有景观置景的方式与会展经济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其充分利用原有景致,大幅减少了新设布景的费用支出,形成绿色经济的显著效益,也正是“经济+艺术”的主体构成,推动着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具有内涵、具有无限潜力的可持续性展会。
多元育才反哺:民族先锋性取向与创投孵化
在选片风格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倾向于具有实验性及作者性的电影作品,这极大地促进了影展风格的多元化发展,真正做到兼顾艺术审美与作者先锋性的平衡。
首先,影展对于民族性的现实题材影片具有格外偏好。“藏龙”单元就是专门针对华语片的竞赛单元,此单元在选片时,注重发掘反映中国社会现实、文化特色的作品,尤以表现平民生活、时代变迁、家庭关系等题材的影片为代表。并鼓励艺术表达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华语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舞台。
其次,影展具备高度国际化的视野。在国际选片方面,选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影片,让观众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电影文化,进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推动了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接轨。
最后,影展中的创投会是展会中的一大亮点。创投会旨在深度挖掘潜在的创作力量,不断摸索未来的创作风向。其在题材上的创投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作者指明道路,保障中国电影行业在适当的约束下健康持续发展。评审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题材。女性议题、原生家庭等元素在创投项目中较为常见,体现了电影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当然,电影本体的艺术价值也是创投审片的重要取向,具有独特设定和新颖视角的项目更容易受到关注。
目前,随着影展的连续举办,创投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回流反哺力量,成熟的创作者重新回归,其远扬的声名也反过来为影展进行宣传,并带来投资基金,使影展与创作者之间形成互文。
近年来,创投会呈现了更关注市场潜力及充分考量过审可能性等新特点。首先,一个好的故事、精彩的人物形象和扎实的剧本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他们会从故事的精彩程度、讲述方式等方面考察项目的商业价值。其次,由于电影行业的审查制度,项目的过审情况也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一些涉及敏感题材或可能存在审查风险的项目,将面对更大的孵化困难。
作用与反作用:内容展现下的经济场域和症候解决
经济直接作用于文化事业,影响着文化发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举办便是其经济实力的一种客观体现。而文化艺术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经济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正如米勒的《拾穗者》《播种者》《晚钟》等作品,真实再现了法国19世纪农村生活的景观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平遥国际电影展通过展映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影片,推动民众认识经济、反思问题。
一方面,可以展映反映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片,使观众真切了解社会经济的实际现状,增强人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凝聚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放映一些反映如今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仍存在的弊端等相关题材的影片,使艺术反作用于经济,推动市场建设的完善与经济发展的改进。
亲身体验,当下发展的困境与会展启迪
阵痛反思:容纳能力与观众需求的落差失衡
作为参展观众,实际体验最深的便是小镇的接纳容量与观众基本诉求的严重不匹配。
首先,排片策略需要优化。热门影片的观影需求往往较大,而放映影院的容客量却十分有限,经常存在观众无法顺利观看自己心仪影片的情况。影展中出现的最典型现象便是有的冷门影片场次入座率低于一半,甚至出现空场的现象,而热门影片的排片场次过少,开票即空,甚至滋生了黄牛倒卖的违法乱象。其次,现场秩序管理有待加强。在一些映后交流活动或红毯仪式等场合,往往会出现现场秩序混乱的情况。最后,平遥在交通与住宿方面的便利性也相对较差,在影展期间面临着交通拥堵和住宿紧张的问题。
发展启示:挑战的应对策略与优势借鉴
对于上述问题,在活动组织方面,需要根据影片的热度、观众的需求以及场地的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地安排观影场次,并加强现场秩序的管理,制订更加严格的活动规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影展组织者需要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化交通管理,协调更多的酒店资源,为观众和嘉宾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住宿条件。
当今是文旅融合的时代,这对平遥国际电影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平遥古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积极从优势入手,与古城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影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可以通过开发电影主题旅游线路,将影展的场馆、电影拍摄地等与古城的景点相结合,推出电影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深入体验平遥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为保证展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展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平遥国际电影展还应大力开发IP及相关周边产品,延长获利周期,扩大品牌影响;积极利用先进科技为展会经济及形式内容充电赋能,如借鉴《黑神话:悟空》等影游融合的成功经验,利用AICG、全息投影、视觉生成等技术打造虚拟景观,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交互体验,增强与会者的参与感。同时,在内容筛选上应更加侧重雅俗共赏的价值取向,以“雅”文化打造自身独特品牌,树立鲜明标识,以“俗”文化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跳出迷影群体的局限,获取更加可观的参展收入。
此外,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发展及其体现的优势也为其他展会摸索出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平遥国际电影展展中有会、会中有展,坚持展会同办,将学术交流会议、学理讨论会议、映后阐述会议、新作者创投会议等寓于影展当中,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性与娱乐性的占比,达到“快乐研究”“大众普及”的文化诉求,同时体现了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娱乐功能。
平遥国际电影展所体现的国际化视野对于国内展会“出海”,吸引外国参展商亦具有明确的启迪作用。平遥影展积极与国际电影界合作,不仅为国内外电影人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还注重将中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国际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其他展会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国际相关行业组织、展会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和产品,并将国内的优秀成果推向国际市场,从而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除此之外,重视创作人才培养,形成回流反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为展会举办开辟了全新道路。同样,专业的组织与高质量的服务也为未来策展提供启发,应注重培养策划、营销、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展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注重信息化服务,提供在线预订、电子门票、展会信息查询等便捷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通过对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解域,可以发现“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今展会生存的根本命脉。而“经济”与“文化”共同结域,可以得出唯有将文化寓于经济之中,才可构筑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可持续性展会主体,并通过对问题挑战的提出与应对,为未来展会塑造宏观构型。
我们坚信,平遥国际电影展能够综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济为基、文化为先的理念,发展成具备充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国际化先进展会。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