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其景观疗愈效果及对情绪体验的影响,对提升居民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现探讨了生态公园中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象征性景观三个维度对访问者情绪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景观感知、社会景观感知和象征性景观感知均对情绪体验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景观感知在自然景观感知与积极情绪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强调在景观设计中需考虑多维度疗愈元素的重要性,以优化公园的景观疗愈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环境和公众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生态公园不仅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William Gesler发现自然环境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提出了景观疗愈的概念,强调治疗性景观包含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象征性景观三个感知维度。自然景观的互动可以显著降低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自然环境的视觉美、声音和气味等可以刺激人的感官体验,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社会景观是指通过与他人互动和社交活动感受公园环境的社会价值。除了自然和社会维度,象征性维度的景观疗愈也是生态公园提供的重要元素。象征性景观感知是指个体通过与景观中的象征性元素互动,感受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过程。该过程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还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满足与内心的平静。
尽管景观疗愈效应和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已被认可,但关于生态公园如何具体影响人们情绪体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大部分现有研究侧重于描述性研究,缺乏对生态公园中如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以及象征性景观等不同景观元素如何独立及共同作用于人们情绪体验的深入探讨。综上所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生态公园不同景观维度(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象征性景观)对个体情绪体验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优化其景观疗愈功能,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相关研究与研究假设
生态公园
生态公园是一种以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为目的的特殊场所,旨在为人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很大的益处。生态公园通过其自然属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环境,使人们能够直接接触自然元素,如植被、水体等。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已被证明对人类健康有多种益处,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缓解压力。自然环境的疗愈效应即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放松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心理放松、为其提供审美体验并增强身体活动。相关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病人康复有显著影响,病人与景观空间的视觉联系能激发积极情绪,从而对血液循环、胆固醇水平和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
景观疗愈
景观疗愈是一种通过与自然环境互动改善身心健康的方法,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自然景观和环境能起到恢复和调节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增强幸福感,并提升个体的整体福祉。自然环境对恢复个体的认知功能和减轻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景观疗愈涵盖了从个体的内在体验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突出景观疗愈的作用不仅限于物理空间,还包含心理、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如果景观空间的表现力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它就会发展成为一种康复环境,从而产生积极的能量治愈人的情感状态。例如,具有疗愈性的空间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宗教建筑、自然环境以及更日常的世俗环境等不同场所,在促进身心治疗和维护心理健康方面各具重要性。
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情绪反应,它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等,通常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高生活质量相关联;消极情绪,如焦虑、悲伤和愤怒等,则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健康问题。生态公园的自然环境特征,如绿色植被、清新空气和自然水体,都能够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平静、安宁、喜悦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有助于提升情绪状态和促进心理健康。
研究假设
基于前期研究和理论框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自然景观感知对积极情绪(H1a)和消极情绪(H1b)具有正向影响。
H2:社会景观感知对积极情绪(H2a)和消极情绪(H2b)具有正向影响。
H3:象征性景观感知对积极情绪(H3a)和消极情绪(H3b)具有正向影响。
H4:社会景观感知在自然景观感知与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研究设计
研究区域
在本研究中,以广东省茂名市的露天矿生态公园为研究区域。该公园独特的生态恢复背景及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研究景观疗愈(自然景观、社会互动和象征意义)对情绪体验影响的理想场所。露天矿生态公园不仅拥有广阔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森林和多样的野生生物,还是由历史遗迹改建的文化景点。该区域早期为露天采矿区,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研究对象选择位于茂名的某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和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并对他们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探索广东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的景观疗愈效果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问卷包含三个部分五个变量,即景观疗愈效果评估、情绪体验评估及个人背景信息。其中,景观疗愈部分包含自然景观感知(7个题项)、社会景观感知(5个题项)以及象征性景观感知(6个题项);情绪体验部分包含积极情绪(5个题项)和消极情绪(5个题项)。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估每个题目。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样本特征
本研究共收集了314份问卷,删除没去过露天矿生态公园及重复答案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188份。由于职业学校女性占比较多,因此,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参与者占75.50%,男性占24.50%。在年龄层面,18—25岁占78%,26—30岁占6%,31—40岁占13%,41—50岁占3%。在教育水平方面,大学专科学历的参与者最多,占80%,大学本科占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高中/中专占3%。
信效度分析及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26.0工具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自然景观感知、社会景观感知和象征 性景观感知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834、0.746和0.805,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情绪体验方面也显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五个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统计显著性,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描述性统计方面,自然景观感知部分的平均得分从3.86到4.3不等,其中,新鲜空气和晒太阳的场所得分最高,表明这一方面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评价。在社会景观感知方面,平均得分从3.44到4.1不等,其中,轻松的社交环境得分最高,说明公园在提供社交互动环境方面表现良好。在象征性景观感知方面,参与者更加关注公园在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在情绪体验方面,积极情绪的平均得分较低,从2.19到2.88不等,这可能表明尽管公园环境优美,但在激发参与者强烈积极情绪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消极情绪的平均得分更低,从1.38到1.66不等,其中,感到害怕的得分最高,但整体来看,消极情绪的水平很低,表明公园访问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体验。
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
从相关性分析发现,PLP与SL(0.582**)和SLP(0.633**)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自然景观感知能够增强社会和象征性景观的感知。这三者与积极情绪(PA)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PLP与PA(0.315**),表明积极的景观感知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然而,所有的景观感知因素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表明虽然积极的景观感知可能对减少消极情绪有一定帮助,但这种影响相对有限。这些数据强调了景观设计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健康和情绪福祉的重要性,同时提示了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策略和研究。因此,研究假设H1a、H2a、H3a均成立,H1b、H2b、H3b未通过检验,假设不成立。
为了继续调查景观疗愈如何影响情绪体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如下表所示)。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因变量,景观疗愈(自然景观感知、社会景观感知和象征性景观感知)为自变量。所有变量的VIF均低于5,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积极情绪(PA)的模型中,R2值为0.148,意味着SLP、SL、PLP能解释积极情绪的14.8%。F值为10.623,显示模型具有显著性。其中,社会景观感知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04, t=2.211, p=0.028),自然景观感知和象征性景观感知对积极情绪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消极情绪(NA)的模型中,只有自然景观感知显示出显著的负向影响(β=-0.221,t=-2.237, p=0.027),社会景观感知和象征性景观感知对消极情绪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提高自然景观感知有助于减少消极情绪。基于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社会景观感知在提升积极情绪方面显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自然景观感知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展现了显著的负向效果,这些发现强调了景观疗愈维度在提升情绪福祉及促进心理健康上的潜在价值。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社会景观感知在积极情绪中受到显著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景观感知的内部作用,利用SPSS软件中的Process宏程序Model 4,采用Hayes推荐的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中介效应分析旨在探讨社会景观感知在自然景观感知与情感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对情绪体验的两个变量分别进行中介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自然景观感知对情绪影响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景观感知的关键中介作用。因此,研究假设H4成立。具体发现如下。
对于消极情绪(NA)的影响分析显示,自然景观感知对消极情绪的总效应不显著,这表明自然景观感知和消极情绪之间可能不存在直接的关联。然而,自然景观感知对消极情绪的直接负向影响却是显著的,意味着提高自然景观感知可以直接降低消极情绪。但是,社会景观感知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暗示了在连接自然景观感知和消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其他未被识别的变量。对于积极情绪(PA)的影响分析显示,自然景观感知的总效应(0.358)和直接效应(0.192)均显著,显示了增强自然景观感知可以直接提升积极情绪。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景观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显著的中介角色,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自然景观感知不仅直接增强积极情绪,还通过提升社会景观感知间接增强积极情绪,显示出部分中介作用,揭示了社会景观感知对情绪状态的潜在价值。在效应量统计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约53.49%,直接效应约占46.51%。这说明社会景观感知的中介作用几乎与自然景观的直接影响同等重要。这一发现强调了在城市和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自然要素的直接感知效应,还要深入理解和利用这些自然环境如何通过社会机制影响心理健康和情绪福祉。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广东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态公园景观疗愈效果及其对情绪体验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象征性景观三个维度对人的情绪体验的积极贡献。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接近自然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压力、提升了情绪状态。社会景观在自然景观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扮演了关键中介角色,通过提供轻松的社交环境和促进社会互动,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景观感知,提升了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设计者和管理者应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创造有利于社交互动的环境,并融入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性元素。这些发现强调了生态公园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双重价值,生态公园既是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场所,也是作为促进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的关键空间。因此,在生态公园的规划和管理中,应全面考虑各种景观元素的综合效应。鼓励公园设计促进社交互动,如设置友好的休息区和组织公园活动,以增强社会景观感知。此外,公园中应融入具有地区特色或文化意义的象征性元素,这不仅能丰富访问者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公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景观元素如何独立及共同作用于情绪体验,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定制景观疗愈策略。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增强对生态公园建设的支持,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进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
广东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遗产疗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治疗潜能与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4394)。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