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27)

摘要:在现代博物馆体系中,行业博物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行业产业资源的博物馆化则是建设行业博物馆的重要发展路径,它能够将行业产业资源转化为博物馆的实物藏品向公众展示,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且产业体系完备,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尤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优势产业资源。现聚焦四川省内优势行业产业资源,结合行业博物馆发展现状,围绕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行业博物馆依托某一行业产业,通过收藏、展示、研究实物和文献等资源,深刻反映行业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博物馆体系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行业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截至2022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6565家博物馆中,行业博物馆1007家,占比约15.3%,行业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这也督促我们需要在行业博物馆建设领域有更多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众多优势产业资源,为行业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四川省在行业博物馆建设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博物馆,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出积极贡献。然而,当前四川的行业博物馆无论是规模,还是整体布局,抑或建设水平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省内行业产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明确其在博物馆建设中的潜力和价值,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行业产业资源向博物馆化的方向建设发展,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行业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构建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从属性上来说,行业博物馆隶属行业部委、企事业单位,其源于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分工细化密不可分,是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相关文物标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机构,是行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关联性。

从功能上来说,行业博物馆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其一,内需——行业自身需求,主要反映在员工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以及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行业产业资源在博物馆的系统展示,不仅对树立员工正确的企业文化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使博物馆作为行业之间以及跨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其二,外需——公共文化需求,主要反映在普通观众对行业产业甚至是企业品牌的认识和学习。通过深入发掘行业产业历史,展示整个行业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能够形成该行业产业重要的知识来源,让参观者对行业产业及企业品牌历史、发展历程形成较为深入和清晰的了解,达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从实效性来说,行业产业资源的博物馆化建设不仅是对行业产业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更是对行业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按照四川“十四五”规划,四川省正聚焦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农业体系,加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手段,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有助于提升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把各行各业宝贵的历史及文化证物转化为具有文化价值的藏品,进而通过博物馆保护和研究、传播和展示,将在传播行业产业文化、弘扬行业产业精神、促进行业产业发展、满足观众特有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能为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现状

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优势分析

四川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达的社会经济为四川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资源,构建了一个体系完备、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文化方面,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茶、川戏、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特别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汇聚于此,为四川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方面,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为本省能源、化工、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外,四川自古以来以冶铜、冶铁、制盐、丝织、漆器为主的手工业,则为现代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四川省的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在全国农业生产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其次,四川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创建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成都轨道交通装备等创建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外,四川的文化产业也表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中,四川位居全国第七,是西部地区连续多年排名进入前十名的唯一省份[1]。

四川省行业博物馆发展现状

四川省政府非常重视行业博物馆发展,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17个部门于2022年年底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要聚焦省内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以川茶、川酒、川菜、川剧等“川字号”为主题的行业产业博物馆,提出从运营管理、充实藏品、保护修复、开放服务等方面支持行业博物馆发展。省文物局从2023年9月起开始有针对性地主导工业类行业产业资源向博物馆化转化。在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下,省内行业博物馆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省445家博物馆中有41家行业博物馆,此外还有50余家主题和内容与特定行业相关、行业特征显著的博物馆。

这些行业博物馆分布在四川省17个地市州中(注:四川省共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其中包含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5家、三级4家,其所属产业覆盖三大产业中的多个行业。

其中,涉及第一产业博物馆的有4家,其依托行业资源,可持续性“造血”能力强,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和行业文化展示的窗口,有效帮助传播行业文化,为产业发展赋能,但是由于数量过少,无法全面展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的发展成果。第二、三产业的博物馆则“百花齐放”,涉及行业产业领域面广而全,充分展现了四川在工业和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方面的发展成就。例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自贡三线建设博物馆等,依托当地的工业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并展示了工业作为四川支柱产业的辉煌成就,成为四川工业记忆的守护者和启迪未来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成都中药博物馆、四川新绿色中医药博物馆、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博物馆等在中药文化科普、行业成果展示以及行业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作出重要贡献,进一步传播了四川“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阆中丝毯博物馆等,系统地演绎了丝织产品生产制造及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创新发展之路,在弘扬丝绸文化的同时,为四川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泸州老窖博物馆等依托川酒行业而建,展示了川酒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东坡泡菜博物馆、四川建华芝麻油博物馆等则呈现了四川特色食品制造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概貌。借助青神竹编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非遗类博物馆,四川的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传承和展示的平台,提供了产业创新性发展路径。此外,还有以彭州市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成都草堂小学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木材、文化、教育等川地优势产业资源依托博物馆平台竞相“绽放”。

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从整体布局来看,四川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进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行业文化的展示无法全面反映本省的经济面貌及行业产业发展成就。首先,该问题主要反映了行业博物馆大量集中在省会成都,还有部分地区如遂宁、内江、资阳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虽然具备丰富的行业产业资源,却尚未建有行业博物馆。其次,行业博物馆中涉及省内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类型较少,如农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重要领域的博物馆相对匮乏。最后,尽管四川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工业遗址资源尚未实现博物馆化。

从建设水平来看,专业性、规范性、社会性程度不足,国家级行业博物馆数量稀少,且缺乏高规格、高水平的省级博物馆以全面展示某一行业产业文化,导致博物馆影响力有限,难以吸引观众。这一问题在藏品丰富性、展示多样性、公共服务完善性以及管理规范性等环节均有体现。具体来说,藏品数量不足且品类较为单一,展示方式缺乏创新;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开放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向公众开放。此外,博物馆类型重复,尤其是纺织、木材、酒等行业,这些博物馆普遍规模较小,展陈内容和手法相似,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并造成资源浪费,省级层面的高规格、高水平反映某一行业文化的博物馆仍是空白。

从社会支持层面来看,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举办(法人)单位不重视,以及对设立备案流程不熟悉,导致企业创办行业博物馆的积极性低。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来自自筹、门票收入、政府补贴以及少量的社会捐赠,虽然近年来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针对行业博物馆的专项扶持缺乏明确的引导政策。对免费开放的高校和企业博物馆来说,其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举办单位,这种单一的资金模式给博物馆的运营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另外,博物馆设立备案需要涉及主管单位和民政、银行、审计、消防、公安、公证等部门,流程较为复杂,博物馆运营管理专业性极高,而专业指导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举办(法人)单位创办博物馆的积极性。

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的建设路径探索

在行业产业资源向博物馆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政府是引导者,企业是推动者,公众是参与者,关于四川省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建设路径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挖掘优质行业产业资源,着重均衡布局与多元化、优质化发展

作为制造大省,四川境内散落着诸多满载工业力量和城市温度的工业遗产,根据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类博物馆设立备案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工业遗产资源中有27处具备博物馆化基本条件。鉴于此,首先,应结合现有资源,以大力发展工业类行业博物馆为主要目标,特别是要挖掘那些已向公众开放,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业发展进程、成果和工业文化为建设目的博物馆、陈列馆、博览馆等常设场馆,以及具备开放条件的工业遗址遗迹等场所和开辟为参观游览、科普教育场所的生产单位(生产线)等。其次,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布局策略和重点任务,规划引导行业博物馆在省内各城市、区域均衡分布,尤其加快遂宁市、内江市、资阳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等未建设行业博物馆地市州的建设进程。

为解决行业博物馆产业类型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可在建设实践中加大研究和动员的力度,以挖掘和拓展产业类型,重点发展目前比较缺乏的农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以及能源化工等产业类型的博物馆,从而提高川内博物馆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在建设过程中,还可充分考虑区域产业发展特色[2],如结合成都市的川菜产业、攀枝花市的工业遗址和工业产业资源、自贡市的盐业历史文化遗产、南充市的丝绸产业、雅安市的金丝楠木加工制造业等区域性优质产业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博物馆,或是结合优势产业建设省级层面的、高水平、高规格的行业大馆。例如,在宜宾建设中国酒文化博物馆等,以巩固提升该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引领地位,以及所在地区的区域影响力。

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针对目前省内建设水平不高、功能不全、国家级博物馆数量稀少、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等情况,建议“从内及外”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从内”而言,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保障博物馆运营工作的规范开展。二是优化展览策划。围绕观众需求策览,通过创新展示方式、引入高质量的临时展览和特展以提高博物馆展览吸引力。三是创新教育活动。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和应用数字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与。四是加强藏品管理。通过加大藏品的征集力度和广度,丰富博物馆藏品体系,建设完善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体系,加强对藏品的保管和研究。五是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注重观众反馈并持续改进。六是需加强宣传推广。通过进行媒体宣传和举办文化活动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七是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通过门票、文创、研学活动等收费项目的研发以激活博物馆的“造血”功能。八是加强学术研究。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挖掘馆内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推动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应用。九是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将观众的可进入性问题纳入思考范畴[3],综合考虑建馆目的和长远规划,为未来的社会化发展预留空间。

“及外”则需要主管单位出面协调或引导文物系统资源在运营管理、充实藏品、保护修复、开放服务等方面全面支持行业产业博物馆。切实落实帮扶计划,建立大馆帮小馆机制,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方式进行帮扶。

强化政府扶持与指导机制[4],促进行业博物馆健康多元发展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17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博物馆事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绘制了2023—2035年四川行业博物馆的蓝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该方案中对行业博物馆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发展步骤、功能定位、运作模式等都未提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笔者建议,首先,从政策层面提出更为清晰、具体的实施办法,在财政上给予公开透明的保障资金,结合博物馆设立、扩建、运行评估等维度进行评价和实施奖励,以提高各行业举办博物馆的积极性,使其进入良性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其次,针对行业博物馆设立备案开展专题培训,联动行业机构、各市州文物局文管所赴各地市州,开展调查、动员和督办工作,增强行业信心。最后,协同文物局、民政局、公证处、公安、消防等机构建设一条龙服务机制,优化备案流程。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提高人们对行业博物馆的重视,推动四川省行业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建设是博物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省的行业产业资源丰富,博物馆化的潜力巨大,如能以清晰的政策为引领,以各地优势行业产业资源为基础,加上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及帮扶,必将推进省内行业产业资源博物馆化的建设进程,实现行业产业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进一步孵化。

(作者单位:成都博物馆协会)

标签:  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