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阆中春节文化活态传承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96)

摘要:阆中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积淀的深厚文化资源亟待挖掘与传承。因此,结合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春节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保护春节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后人尊称其为“春节老人”,阆中是落下闳的故乡,也被称为“春节文化之乡”。

阆中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春节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交融,其节日仪式也独具文化价值,如亮花鞋、游百病、王皮影等,无一不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阆中春节文化的推广传播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社会大众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阆中、了解阆中春节文化;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阆中春节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春节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反之增强了其娱乐性。“过春节”背后的文化联结和情感力量的仪式价值后移,而娱乐性逐渐走向前端。移动端下的自媒体传播为信息沟通打破了物理壁垒,赋予了社会大众更多在场参与的可能性,但高速、海量的信息传播也对春节文化意义赋予及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运用其优势,将春节文化通过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稳固其符号意义,同时实现区域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是阆中春节文化传播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传承春节文化的重要性

加强自我认同,稳固文化联结

当个体降生于社会中时,其与社会的联结便已经开始,也就是说,个体自拥有生命后,便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而如何在社会中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归属,将“主我”与“客我”完成统一,从而满足情感需求与尊重需求,主要方式则是构建文化联结,以文化作为主要载体的社会联结将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构建文化联结的一个主要方式便是参与者通过参与节日活动,成为某个群体或社区的一员,并从中获得身份认可,与群体拥有共同的信念、道德标准及价值观,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与“客我”完成链接,个体性自我通过参与节日建立个体社会性,获得群体身份认同,从而获得情感归属。

与此同时,节日不仅是个体完成身份认同的桥梁,同样也是强化文化联结的主要方式。以春节为例,作为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拥有一整套独具文化价值的符号系统。每逢春节将至,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欢度新春佳节,在阆中春节的活动中,则以“杀年猪”“游百病”“亮花鞋”等为主要庆祝方式,其他地区也有逛庙会、游灯会等民俗活动,包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贴春联等普遍的庆祝活动。无论何种庆祝活动,其内核意义稳固且不易发生变化。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可以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表达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尊老敬老、美满团圆等美好愿望和人民精神。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类别化、认同与比较三个基本过程组成,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也会经历分类、比较的区隔与排斥。在春节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相应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引导人们按照相应的规范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人们通过春节文化获得情感满足,同时获得身份归属和社会认同。春节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深厚情感纽带及强烈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强化情感能量,增进群体意识凝聚力

节日仪式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是人们经过不断实践,群体在核定相应规则、规范后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结果,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例如,不同节日所形成的符号系统,就是人类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后为这一特定阶段制定的一套定型化结果,通过节日活动沟通感情,表达个人诉求,维系群体间的社会关系,从而稳固群体道德标准,强化群体意识,增进群体凝聚力,确保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仪式也具有现实意义,人们通过仪式完成自我认同,接受群体规范。

仪式所带来的情感力量也是重要价值之一。参与者通过参与仪式,与外界产生联系;通过相互关注,增进情感联系。仪式过程还可以带来集体兴奋,参与者锚定仪式外在展现与节日内涵意义,形成群体共同认知,在认识达成一致后,获得丰沛的情感能量,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完成社会的实践行为活动。可以说,节日仪式不仅是对本族文化的一种吸收与认同,更是加强个体认同感、为个体注入情感能量的一个重要过程。个体通过节日与群体获得联系,在表达情感需求的同时,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完成情感需求与尊重需求,从而强化情感能量,提升群体凝聚力。以春节文化为例,在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的强化大致需要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家庭、社区人员聚集在共同场所,并能够因为自身在场而互相影响,例如,春节拜年、年夜饭等活动,家庭或社区成员因处在共同场所,并通过言语交流获得情感符号内涵的沟通与交换,从而加强彼此的情感联结,并进一步强化家族、族群或社区等的群体情感及群体凝聚力。

二是通过民俗活动设定群体界限,强化身份认同。例如,异乡游子通过“过年”这一节日仪式展开互动,强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联结。同时,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传播春节文化,以自媒体传播的形式完成春节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三是在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将注意力放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之上,并通过观看春晚、支付宝集福、抖音拜年等线上活动开展交流,从而交换信息,了解彼此的关注点。

四是通过在场参与共同的文化活动,人们能够及时分享共同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强化道德标准,促进群体团结。

在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下,春节所形成的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下的重要结果,这种情感能量是通过集体参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凝聚力、长期稳定的情感状态,即被全体参与者所认可、符合集体道德标准及社会认同的情感能量,使参与者拥有一种共有的存在感,也是提升凝聚力与群体团结的情感动力。

构建和谐生活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曾提出过天下大同、和谐生活的美好构想,爱好和平、和谐美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情感内涵。和谐生活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同时能够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凝聚、团结协作、矛盾化解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春节作为传统团圆佳节,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成为人们强化情感联结、沟通化解矛盾的节日。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民间也有“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说法,意即春节为人们送来祥瑞,家庭应当和和睦睦,迎新纳福是家文化的外在投射。春节期间,人们回归家庭,共同参与这一节日仪式,每个成员都是这一非功利性“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情感交流,家庭、社区乃至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得到强化,每个人的情感开始变得乐观、积极,共同的情感表达构成了构建和谐生活的源动力。由此可见,传承春节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推进和谐生活、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媒体语境下春节文化传承现状

娱乐场域下意义被淡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原有的农村聚落环境逐步消解,城市的地理格局导致许多民俗活动无法开展,且青年群体的外出务工、求学等人口迁徙造成原有的地域社交关系链被重新构建,原有的节日仪式无法开展,群体中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联结被弱化。此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对社区既有的节日仪式进行二次传播,并赋予其更具娱乐化的外延,使其内涵意义无法获得完整的解读和再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共时性社交也逐步削弱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功能,“抢红包”“线上拜年”等新媒体社交方式弱化了原有的节庆元素,更弱化了共情能力,赋予了春节文化更多的娱乐性。因此,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遭遇了新的困境。对青年群体而言,这种弱化现状使得其无法对春节文化的积淀与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与了解,易加深青年群体对春节文化的淡漠情绪,将春节文化赋予形式化的询唤。

虚拟在场延续参与情感

移动端媒介的高速发展,突破了社交的物理距离,受众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社群,获得身份认同。这种“虚拟在场”的方式,不仅拓宽了既往的传播渠道,也使受众能够获得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进而不断吸引受众的情感投入。对于节日而言,手机促进了互动仪式中情感诉求表达、信息交换获取的功能,从而使受众以参与者的身份,完成互动仪式中的社会认同、文化联结及情感交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大众在春节期间更多地使用手机作为媒介场域开展互动仪式,通过参与热搜话题、发布短视频、查阅朋友圈、微信拜年、抢红包等方式参与节日活动,并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同时,社交媒体的虚拟平台也可以让受众避免社交尴尬,更为直接地表达情感,从而改善或促进人际关系。且对于一部分异乡游子而言,社交媒体使其能够直接参与节日活动,与家庭、社群达成情感联结,亲友间的节日体验分享也可以延续参与情感,引发参与需求。而短视频拜年、社交媒体互动也可提升受众在参与时的兴奋感与愉悦感,进一步增强受众对于春节文化的重视,加强其参与和体验春节文化的意愿。

因此,虽然网络文化、新媒体社交仪式会给春节等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娱乐性影响,但若有效利用媒介优势,同样可以提升用户的文化体验,延续其参与情感。

新媒体语境下阆中春节文化活态传承的策略

强化受众互动,打造个性化文化体验

拥有一套完整符号系统的春节文化,其节日活动也早已形成相应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感受民族精神,感知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突破了物理距离,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能够在虚拟场合中沟通感情,增强了情感的互动性,拉近了心理距离。基于此,阆中春节文化在传播路径的创新探索中,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通过线上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用户评论分享等方式,鼓励用户参与阆中春节文化的传播,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用户画像,打造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1.开展社交媒体平台春节打卡活动

相关部门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社交平台创建“我在阆中过春节”“属于阆中春节的独特魅力”等网络热门话题,通过打卡挑战活动,鼓励用户用短视频的方式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春节故事,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使更多人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阆中春节文化。

2.创办自媒体周期性直播活动

相关部门对阆中春节文化的线下活动进行直播或者录播,带领受众领略阆中古城的风貌,感受浓浓的年味。还有精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可以让观众欣赏阆中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从而将阆中春节的欢乐氛围和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观众,让受众能够实时参与并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3.打造个性化服务体验

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收集用户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用户的浏览记录、参与活动的历史、互动行为的频率和类型,以及通过调查问卷或在线反馈收集的用户意见和感受等。同时,可以结合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讨论和评论,以获取更全面的用户反馈,并构建用户的详细画像。这些画像包括用户的兴趣、需求、行为模式等,有助于更精准地了解用户,为后续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提供依据。例如,向喜欢传统习俗体验的用户推荐相关的互动体验活动;向非遗爱好者推送相关的讲座和展览信息。另外,可以结合用户的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信息,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推广,并在精准推送后及时完成效果跟进和复盘。例如,如果发现某个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可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如果用户对某个环节的评价较高,可以加强该环节的推广和宣传,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提升社会大众对阆中春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文旅产业高效融合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传统节日的个性化营销成为城市文旅项目营造的重要一环,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成为吸引游客到访的关键因素。在文旅热潮与传统节庆氛围的影响下,各个城市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春节仪式,营造别样的节日情怀,从而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个性化定制服务

相关部门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或官方小程序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专属的阆中春节文化产品。推荐旅游路线规划,根据游客的兴趣、时间和预算,为其打造独特的春节文化体验之旅。这包括参观古城内的重要历史遗迹,如张飞庙、五龙庙等,感受阆中古城的韵味;体验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泥塑等,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以及参加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猜灯谜等,亲身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

2.景区摄影公众号预约一站式服务

景区提供专业的摄影师陪同留影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公众号一站式预约,在观赏游览的过程中,留下精美的照片留念,确保游客的行程更加顺利、愉快。例如,提供私人导游服务。导游不仅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讲解和建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阆中春节文化的无限魅力。

3.线上预约购票一站式服务

根据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线上购票。购票流程简单明了,游客只需选择所需的定制服务套餐,填写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即可完成购票。同时,网站提供了多种支付方式,方便游客进行支付操作。在线上进行约展服务,游客可以通过阆中旅游官方网站或合作的在线旅游平台,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线上购票。

在新媒体语境中,受众在虚拟场合参与春节仪式互动,实现情感交流及文化联结,虽然在此过程中,会受到海量信息输入、网络文化内涵消解等潜在问题的影响,但其构建的场域依旧可以实现共享情感体验的功能。文旅行业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及传播优势,对阆中春节文化进行有效解读,从而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受众的文化自信及情感力量。阆中春节文化资源深厚,亟须保护与传承,有效利用技术优势,将文化传播贯穿于媒体技术应用,使春节文化在新时代,通过新的载体,继续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2024年度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阆中春节文化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编号:LXHYJC2402)。

(作者单位: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标签:  阆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