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深入探讨了Z世代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分享、讨论和消费,形成了文化资本的积累、转换和展示。通过对三个典型传统工艺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内容的系统收集与分析,揭示了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对传统工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认同。研究发现,Z世代在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和审美品位四个维度上积累了文化资本,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模态互动实现了文化资本的转换和增值。研究结果为理解Z世代的文化消费行为及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和文化传承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21世纪的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机遇与挑战。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数字技术的环境中,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新的认知和消费模式[1]。党的十八大提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吃、穿、住、用、行的各个方面。Z世代作为数字原住民,已成为社交型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对文化深度和个性化的追求[4]。通过消费传统工艺的各个构成元素,Z世代在积累文化资本、展示个人品位的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实践,彰显了文化自信。
文化资本理论与Z世代的消费行为
在当代社会,消费行为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5]。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消费而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对象涵盖了传统手工艺从“技术”角度包括的所有构成元素,技术主体(工匠)、技术载体(作坊)、技术手段(工具)、技术物化的理念(设计)、技术对象(材料)、技术物化的过程(工艺)、技术物化的结果(器物)、技术物化的意义(器用)[6]。这些“技术”的构成元素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在数字媒体环境中形成了传统工艺情感加物质的新型消费模式,包括主体工匠的精神和故事、作坊的品牌化、工具材料的体验、设计的个性化等。Z世代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消费传统工艺的各个构成元素的同时,在网络社群中积累了自己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主要探讨文化资产,如教育、知识、技能和艺术品位等,如何转化为社会和经济优势。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由不同形式的资本构成,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这些资本决定了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7]。文化资本有三种形态,即体现状态的文化资本、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体现状态的文化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品位,体现在个体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中;客体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体拥有的文化产品,如书籍、艺术品、仪器等,可通过交易或传递转移;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指个体获得的文化认证,如学历、证书、荣誉等,通过制度认可获得社会价值[8]。
在消费行为研究中,文化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分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和品位形成。文化消费不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注重其文化意义和价值,以及与消费者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契合程度[9-10]。Z世代作为数字原住民,从小就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他们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互动方式在推动网络经济崛起和创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1]。Z世代的消费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个性化消费,通过个性化的消费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二是有意义消费,关注消费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影响,倾向于选择能够传递正面信息和价值的商品;三是情感消费,通过消费满足自我表达、自我实现、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情感需求,并通过消费表达对他人的支持、关爱和尊重;四是数字化消费,通过数字平台发现、分享和消费商品,并通过数字内容创作展示消费体验和品位[12]。
在Z世代中,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和传播充斥着更多新的定义,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Z世代通过网络社群的方式消费传统工艺的各个构成元素,在获得物质需求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在网络社群这个新阵地中,Z世代将传统工艺品作为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展现了自身的文化深度、真实性和个性化。他们通过选择和使用传统工艺品,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求,也在社会互动中构建和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资本,同时,促进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融合与价值重构。这一过程不仅对新一代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还打破了传统工艺传播的物理界限,实现了文化资本在数字空间的广泛流动和增值。
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的文化资本塑造
在对Z世代个体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讨论和消费传统工艺品,从而形成文化资本的积累、转换、展示的研究中,选取了三个典型传统工艺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抖音和小红书)内容进行分析。
一是软山,以彝族银饰传统技艺非遗为设计基础,秉承可持续和有意识的消费、慢时尚的理念。通过当代的设计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使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和参与。二是上久楷,致力于宋锦织造技术的挽救与传承,更致力于宋锦织造的长足发展,是首家提出宋锦“活态保护”概念并付诸行动的品牌。三是宝瓷林。其产品运用传统手工拉坯、雕花、绘画等技艺,匠心独运,并将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受到越来越多Z世代的关注。
首先,对三个传统工艺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抖音和小红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分析。收集了平台中的帖子、图片、评论、点赞等共计13234条数据。其次,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和整理,保留了与传统工艺相关的数据,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识别和提取,得到了一系列关键词、标签、高频词,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本研究经过数据预处理,得到了12631条有效数据。
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传统工艺的讨论特征
在社交媒体平台多模态内容中(包括图文、视频、音频、直播等),最受Z世代喜爱的形式是视频和直播,视频和直播中的评论、点赞、收藏、转发数据量最多。通过分析得出,Z世代对传统工艺的讨论涉及多种类型和主题,内容丰富多样,依据不同品牌略有侧重,包括价钱、工艺、文化内涵、使用感受、购买渠道等,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工艺全方位的了解和兴趣;Z世代对传统工艺的讨论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包括赞美、欣赏、喜爱等,不仅传达了其对传统工艺美学特征的认同,也体现了对这些工艺承载文化价值的尊重。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和认同,揭示了Z世代对传统工艺的欣赏,不仅限于其物质形态,也包括对其象征意义、历史根源和文化传承的全面认可。
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对传统工艺的讨论与其文化资本的
关系和影响
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对传统工艺的讨论既揭示了他们对传统工艺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制作技艺和审美特征的理解,又反映了他们对这些文化元素的鉴赏能力和掌握程度。通过对这些讨论的统计分析,发现Z世代的文化资本在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以及审美品位四个维度进行积累和展示。历史知识包括群体讨论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工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如对陶瓷的历史朝代、中国织造的历史流派和民族文化演变的认识。文化知识包括群体对传统工艺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了解和掌握,如对陶瓷的文化寓意、宋锦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技艺的文化符号的解读和赞赏。技术知识涵盖群体对传统工艺的制作技艺、工具材料和创新方法的了解与讨论,如对陶瓷的制作工序、宋锦织造的技艺及品质和民族银饰的创意设计的学习和分享。审美品位指群体对传统工艺的美学特征、风格特点和个性表达的交流,如对陶瓷的色彩形态、宋锦的图案纹样和银饰的创新设计的评价和选择。Z世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累文化资本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转换和增值的趋势,进而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增强了Z世代个体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也推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数字纽带下Z世代文化资本的流动
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的文化资本积累
Z世代在传统工艺各个元素消费过程中塑造的文化资本可以概括为体现型文化资本、机会型文化资本、象征型文化资本三类。体现型文化资本中,Z世代通过消费、传播、评论传统工艺构成元素的内容,展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品位,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获得更多尊重和认可;机会型文化资本中,Z世代通过消费传统工艺品,获得了与其他消费者和品牌方联系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在网络和社会层面获得了资源和支持;象征型文化资本中,Z世代通过消费、使用传统工艺品,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文化资本的转换
文化资本的转换是复杂且深刻的过程,涉及个体如何将自身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品位转化为社会认可、社会联系、社会责任以及经济收益等形式的资本。
首先,Z世代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讨论传统工艺,展示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审美品位,获得了大量的点赞、转发和广泛的社会认可,更重要的是,其提升了Z世代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使他们在“数字社区”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其次,这些多模态互动促进了Z世代与其他个体和群体间的社会联系,他们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层,这种网络不仅包括普通消费者,也包括品牌方、工艺师和文化专家,从而为Z世代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机遇。再次,Z世代的文化讨论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这种认同会转化为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他们通过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保护、推广和教育,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最后,部分Z世代文化资本的转换带来了数字平台的经济收益。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拓宽了收入来源,通过消费具有多种构成元素的传统工艺品,获得参与商业合作和广告等机会,实现了经济上的增值。
文化资本的展示
1.个人身份与品味的表达
通过社交媒体这一现代传播平台,Z世代不仅追求美的享受,更通过分享、讨论和消费传统工艺品彰显个人身份和品位。这种在线上的自我展示,能够选择性展示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内容,能够使Z世代在网络社群中塑造既尊重传统又追求现代审美的形象。
2.对文化深度、真实性的追求
Z世代对文化深度和真实性的追求,体现了其对传统工艺内在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材料来源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故事,Z世代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识,加深了对工艺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其文化消费模式推动了基于知识和尊重的消费观念,促进了对传统工艺美学特征、风格特点和个性表达的深入探讨。此外,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的积极互动,如评论、分享和推荐,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美感和品位的认可,也展现了他们对工艺真实性的重视。这种真实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并在网络社群中塑造了一种基于深度理解和真诚尊重的社会身份。
在传统工艺新的数字生态中,Z世代的文化资本呈现了转换和增值的过程。他们通过对传统工艺多方面的消费,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获得了网络社群的认同。他们的文化资本不仅在个人层面,也在社会层面发挥了作用,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及渠道。在探讨Z世代在传统工艺领域的消费行为对传统工艺价值重构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时,我们认识到,这一代人正在将传统工艺从其固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解放,重新定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Z世代不仅是购买传统工艺品并将其作为物质商品,而且通过这一行为表达对创造性、个性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这种趋势促使了传统工艺的价值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重构。Z世代的情感消费使传统工艺不仅是历史遗留物,更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表达,与现代价值观紧密相连。同时,Z世代通过深入认识和体验传统工艺,加深了对文化深度和真实性的理解,从而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所展现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积极参与者。Z世代在数字生态中形成的文化资本转化与消费模式上的新趋势推动了传统工艺形成新的社会定位。
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双重挑战,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定会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形成新的生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整合数字技术和传统工艺,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内蒙古地区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NJSY23055);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旅游文创产品建构路径”(课题编号:2023—WL0049)。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