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壮锦是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壮锦)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壮锦技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演变发展成当前多元保护主体的模式,但至今各主体仍未能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制约了壮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立足利益相关者理论,梳理分析各保护利益相关者及其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壮锦技艺保护影响因素,依据各利益相关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传承人、学校、社区居民、保护协会、文旅产业等保护利益各方应协调合作关系,采取有针对性的协调发展策略,以促进壮锦技艺保护工作的开展。
广西壮锦作为较早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其制作工艺折射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新时代浪潮下受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其利益属性成为重要的关注点。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观察壮锦技艺从业人员群像,旨在就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对其传承模式、动因及特点进行进一步探索。从参与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各方主体身份识别出发,了解各方主体利益诉求,以此协调各方利益冲突,进而提出实现壮锦技艺有效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国际化理论,1984年,美国战略管理学者R.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 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首次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是什么?”“利益要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即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
图 壮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图谱(作者自制)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下,壮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当前形成的保护体系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主体之间职责不明晰,应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各利益主体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协商性。
广西壮锦的发展历程
据记载,广西壮锦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至今,凝聚了劳动与智慧,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尤其以靖西壮锦为代表。关于壮锦起源,学界说法不一,樊道智和万辅彬在《壮锦简史》中把壮锦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时期,汉代是滥觞期,唐宋元是成熟期,明清是鼎盛期,清末民国是衰落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是曲折发展期,2017年3月壮锦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之后是振兴期。可以说,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在不同时间跨度里,壮锦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复杂的社会联系和持久的生命力。
广西壮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推动壮锦技艺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壮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主体不断扩大,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以及企业、学校等多方社会力量加入非遗壮锦技艺保护的队伍等,形成了如今多元保护主体的模式。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显然,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平衡好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健全保护与监督机制。可以倒推,参与壮锦技艺保护工作的多方主体在其利益诉求的驱使下,会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优化合作模式等,从而促进壮锦技艺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
2.深化人们对壮锦技艺传承、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当前,我国大力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壮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能够提升人们对壮锦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壮锦技艺中复杂且独特的工艺程序不仅是艺人工匠智慧的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信仰。壮锦技艺只有得到持续的保护与传承,其承载的文化意蕴才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与传播。除了政府、专家、学者和传承艺人工匠,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壮锦保护的队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除了文化解读,相关产业亦着力于推广壮锦文化,加深人们对其的理解。
3.带动非遗+旅游,弘扬和正确诠释新时代下壮锦文化的内涵
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体验非遗的魅力,活化利用壮锦技艺与文化元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重视。群策群力、守正创新成为壮锦技艺多元保护主体模式的新型传播意识,推动壮锦技艺在保护与发展中不断追求时代性、保持活跃性和创新性。壮锦保护不再局限于对技艺本身内涵的挖掘,而是寻找独特风格,使其融入社会、融合市场等,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各保护主体需正视利益诉求,深入挖掘壮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传播方式,如打造品牌、结合文创推广等,在新的市场机制和消费需求的冲击下,保持初心,传播好独特的民族文化信仰和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壮锦文化的生命力,壮锦文化是一种独特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发展着的文化。
目前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壮锦技艺传承遭遇人才瓶颈
纯手工定制是壮锦制作一直无法被机器替代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也导致壮锦生产制作时间长、效益较低。此外,地区经济滞后致使年轻劳动力向外转移,老一辈的传统工艺无人继承,这成为壮锦保护的另一大难题。壮锦技艺工序复杂,耗时耗力而且学习门槛较高,从业者需要累积数年锻炼才能达到合格水平。目前,大多数传承人和织工都是当地留守的中老年人群。织锦工作的难度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新手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从陌生过渡至掌握阶段,加之该行业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很难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壮锦技艺的传承队伍。未被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的壮锦很难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情有可原。
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壮锦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平衡
壮锦手工制作的八道工艺程序非常复杂,熟练的艺人工匠也需要耗费十天半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致使壮锦产品生产效率较低。除此以外,壮锦生产成本高,市场吸引力不足,受众有限,且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同类织锦在市面上的销售情况良好,致使壮锦生产与市场需求失衡,这些都阻碍了壮锦发展。传统的壮锦产品虽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追求时尚和潮流的现代化产品的新生代年轻人眼中,壮锦产品及壮锦纹样成了陈旧和古板的代名词。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市场的开拓和消费人群的扩大是当前壮锦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加快培育形成广西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可将壮锦技艺与文化等元素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开发以非遗壮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广西多元的民族文化。
利益各方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积极性不强
壮锦技艺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多元力量共同实现。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审视,当前壮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并不成熟,有选择性的开发和利用表明,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相关社会力量等多元保护主体并未明确其各自的责任权利。这也意味着,参与保护工作的主体方的利益诉求较少能够得到关注,致使参与程度和保护力度均未达到较高水平。换个角度来说,这些保护主体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其对壮锦保护的积极性,仅靠少数拥有非遗情结或者壮锦情怀的人群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壮锦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保护与奖励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开拓以及艺人工匠队伍的建设等,都亟待利益各方协调冲突、增进合作,合力推进壮锦技艺生命力的延续,在长度和宽度上共同发力。“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传承人参与、企业运作、高校研究、设计师研发”政产学研销“六位一体”的平台机制仍需完善,这是时下之所需。
创新意识薄弱,壮锦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
相对于四大名锦中的其他织锦技艺,壮锦自我“造血”的功能略显不足。受其传统工艺系统化、精细化特点以及工序、材料、工具等影响,壮锦纹理的创新有所限制,想要在市场上实现壮锦产品的多元化并非易事。目前,壮锦从业者和壮锦传承人老龄化,壮锦在生产制作效率、样式创新、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后劲不足,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换句话说,民族特色鲜明的壮锦需要注入现代化、个性化以及时尚化元素,创新性成为壮锦打开市场、走进大众视野的重要抓手。壮锦发展历史鲜为人知,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挖掘不充分,导致大众在认知上缺乏对壮锦的了解,更别提消费意愿了。近年来,业界对壮锦及壮锦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壮锦的数字化展示和新媒体传播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展广度。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非遗壮锦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重视认定壮锦艺人工匠、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壮锦技艺的发展陷入人才短缺和从业人群老龄化的困境,因此,培养专业人才和提升传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荣誉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甚至年轻人加入壮锦保护工作。这需要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给予艺人工匠物质支持,对壮锦技艺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团体、单位给予荣誉及奖励,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定期开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需要提升传承人自我认同感和创新能力,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自身的实力和责任感,单靠个人的文化信仰和热爱还不足以完全支撑壮锦技艺的持续性传承。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性的传承人才是壮锦技艺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以非遗创新案例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政府牵头加强各地不同织锦技艺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新时代非遗创新性发展成果。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交流学习能够持续提高壮锦技艺传承人的综合素养,艺人工匠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投身非遗壮锦的各项工作。
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壮锦产品多元化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壮锦产品销售。现代市场背景下,非遗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壮锦产品的受众并不广泛。提升大众关注度需要扩大市场消费群体规模,且要在壮锦产品市场营销过程中,让消费者能够在众多产品中从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过渡到选择性记忆,由此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社会效益。产品中渗透的壮锦文化会在人群中潜移默化地扩散,使壮锦技艺的古人智慧和特有文化的共鸣、共情、共享成为可能。这就是非遗的一种生产性传承,以所谓活态性的形态与市场共生共存在人群中流传开来。需要解释的是,生产性传承在生产中传承,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的保护与传承壮锦技艺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现代化、科技性与时尚型等特点相贴合,即所谓的“活态性”,如有创新创意的数字展示、文创产品结合壮锦文化的创新设计等,以此实现壮锦技艺的活态性传承和产品多样化,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也随之活跃。
调动利益各方参与壮锦技艺保护的积极性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应尊重参与壮锦保护工作各方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设立业界相关荣誉与奖励机制,激发利益各方参与壮锦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责权利,完善监督机制,以壮锦传承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政府发挥主导监督作用,相关企业践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原则,保护协会以及学校教育融入非遗传播,学术研究机构等开展调研与保护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等。切实发挥各主体优势,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壮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持续的保障。除此以外,还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市场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系统运作与机制建构,多措并举,促进壮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只有关注壮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各保护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驱动各方力量真正参与进来,多元保护主体的模式才能真正落地生效。
创新设计,跨界联名,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
非遗壮锦技艺及文化的活态性传播,离不开良性传媒生态圈的建构。借助数字化手段,可将传统的衣钵相传、口口相传的方式转变为现代化数字展示和可视化传播。例如,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全景VR技术等,让壮锦“活”起来,让人们通过了解壮锦和其工艺,领略其中蕴藏的人类智慧。结合壮锦工艺纺线、染色、上浆、绞线、卷纬线、牵经线、改造、织棉这8个工序环节,或结合壮锦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神话、吉祥符号等元素,化繁为简,使之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学习,同时尽量保持原生态特色,并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除此以外,线上可搭建云数据库和壮锦文化专业网站传播平台,进行专业化知识输出;线下可打造壮锦技艺体验馆,与学校及企业合作建设研学基地等,优化消费者体验感;跨行业跨区域联名设计多元化的产品类型,深入挖掘广西壮锦文化精髓,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广西超级IP和文旅品牌等,拓宽认知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壮锦,探索壮锦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首先,重新认定壮锦技艺艺人工匠身份,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利用好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传承激发壮锦的市场活力,实现壮锦产品多元化;再次,构建更加合理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促使多元保护主体模式下各方利益主体真正采取行动合作共赢;最后,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完善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更广泛地提升社会认知度。文章旨在通过简要分析壮锦技艺当前发展现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建议供行业参考借鉴。
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非遗壮锦技艺的保护与创新传播策略研究”(编号:2024KY1666)。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