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在贵州地区广泛流传。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图案丰富多变,线条流畅自然。传承人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创作了一批布依族蜡染文创,展现了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文章旨在探讨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艺术特色和传承方式,以及如何与当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概述
蜡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多地传承发展。贵州不仅是中国蜡染最集中的地区,更是研究少数民族蜡染的代表性地区。2006年,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很多民族擅长蜡染,如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瑶族等,布依族自古以来就于贵州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繁衍生息。布依族传统服饰别具特色,男着衣衫,女着衣裙,蜡染和刺绣是布依族妇女服饰常用的装饰方法。据《宋史》记载,宋代南宁盛产“蜡染布”,宋代的南宁州在今惠水县境内,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布依族聚居区;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中记载了册亨等处妇人首蒙青花手巾;民国初年编纂的《关岭县志访册·黄夷》也有关于布依族青花布的记载,“青花手巾”和“青花布”就是蜡染织品。
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北、黔西南、黔南等地区均有蜡染分布,而黔西南保存比较完整的布依族蜡染主要分布在安龙、贞丰、望谟等地。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聚集区。当地民间美术种类多样,有蜡染、剪纸、雕刻、刺绣等。安龙县布依族蜡染风格热情奔放且兼具细腻。蜡染艺人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制作布依族服饰,往往还掌握其他的民间技艺,如布依族刺绣、蓝靛染等。安龙县蜡染的制作工艺和其他地区的蜡染工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目前安龙县大部分蜡染仍然采用纯植物染料染织。布依族蜡染的重要一步就是蓝靛染,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运用广泛,且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而安龙县布依靛染工艺则被列入州级非遗名录。随着时代变迁,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和传承人等多方努力下,安龙县采取了开设蜡染文创公司、培养传承人、进村寨和学校宣传以及与旅游业相结合等措施,使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得到传承和发展。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艺术分析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图案纹样丰富,涵盖了几何纹、动物纹、花草植物等类别。纹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布依族的生活方式、神话传说、文化记忆和审美观念等。安龙县布依族的蜡染以其大胆而自由有序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和细腻的风格著称。与其他地区的蜡染风格不同,安龙县布依族蜡染作品的构图中留白较多,布局疏密得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案纹样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纹样包括几何纹、动物纹、花草植物纹样。几何纹包括螺旋纹、锯齿纹、回形纹、铜鼓纹、太阳纹、山川纹等。几何纹样结构严谨,螺旋纹由内往外画圈,圈数多,线条粗细一致,每一圈的间隙几乎相同,呈现出秩序美感。几何纹样在画面中不单独出现,通常进行排列组合,如铜鼓纹、山川纹是由回形、矩形、菱形等纹样组成。动物纹样包括鸟、鱼、凤凰、蝴蝶、龙纹样等。鸟纹样一般会缠绕花草,有的纹样只有鸟形,分不清是什么种类,面对面似在对话,十分生动。龙纹样大胆奇趣、憨态可掬,像鱼、蚕,形象不固定。花草植物纹包括石榴、蕨菜、牡丹、莲花、桃子等。花草植物在布依族女性劳作中随处可见,在画面中被高度概括,荷花、石榴搭配其他纹样进行装饰,已经具有几何纹样的特征。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图案纹样的特点是线条细腻与粗犷兼具,复合型纹样的运用自然和谐,纹样变化莫测且充满想象力。创作者通常巧妙组合不同纹样,如将鸟嘴、蚕身、鱼尾等元素与花卉相结合,画面丰富多样。
文化内涵
贵州蜡染图案除了来自对自然物象的模仿,还来自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和表达。螺旋纹是布依族蜡染的常见纹样,装饰性极强,在苗族蜡染中也被广泛运用。但不同民族关于螺旋纹的来历和内涵说法不同。相传,布依族祖先居住在有水的区域,用螺旋纹代表水波纹,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另外一种说法是一位布依族姑娘患病后,姑娘的母亲为其上山采药,姑娘喝下痊愈后,根据药物的外形绘制出螺旋纹。鱼和蝴蝶象征生殖繁衍,史前陶器上就绘有鱼纹样。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鱼纹样会特意给鱼加上胡须,或是在身体的外圈加上很长的触须,两条鱼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呈现的图案类似于蝴蝶纹,节奏韵律与装饰性极强。
构图方式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主要采用圆形构图、对称构图,也常运用二方连续构图,追求平衡对称、圆满和谐的呈现效果。圆形构图自古以来就被运用,体现了均衡秩序的美感,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圆满之意。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构图留白较多,疏密有致,开放区间多。例如,黄平蜡染,其蜡覆盖部分占据了画面的90%,图案组成封闭区间多,画面较为紧凑。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在长幅竖构图作品中,纹样和布料边还有一定的间隔,每个纹样之间大小相近,采用对称或者二方连续构图,画面细腻、规则。丹寨蜡染竖版构图挨着布料边进行绘制,画面占据整张布料,留白较少,构图自由,不同的图案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互相呼应,视觉冲击力强,富有动感。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传承与发展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传承人的努力下得到传承与发展。例如,政府帮助传承人成立公司,采用“非遗公司+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非遗传承问题,也为当地易地搬迁的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而“非遗+高校”模式,则让蜡染文创产品更加年轻、时尚。目前,安龙县有一家布依族蜡染公司和多家拥有布依族蜡染注册商标的店铺,其中贵州省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布依族蜡染传承发展的贡献尤为突出。
蜡染的传承
1.传承人成立公司
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安龙县招堤街道双龙小镇,占地800m2,是一家集民族服饰(刺绣)设计制作、靛染体验生产、民族非遗传承培训、文创产品开发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公司。负责人韦光芬是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擅长蜡染、靛染、刺绣等技艺,从事蜡染制作20年。她从小看着外婆王仕珍和舅舅进行靛染、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制作,深受熏陶。如今,韦光芬已是布依族蜡染县级传承人和布依族刺绣州级传承人。该公司目前有40名固定员工,当地90%的居民都在此就业。
2.传承人培养
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明确制定师带徒制度。师傅必须按照三个培训阶段的要求执行教学任务,从理论和实操技能等方面做好综合培养考核记录,同时带领徒弟定期完成产品创新任务。蓝布谣公司现有5位常驻的“90后”高校毕业设计师,已有两位“90后”员工被认定为县级布依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传承人,扩大蜡染知名度,蓝布谣公司免费进校园、进村寨授课,为高校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等。
3.政府扶持
首先,政府为蜡染公司的创立提供场地支持,对房租进行减免;其次,为传承人提供外出培训机会;最后,协助公司订单承接,目前蓝布谣公司大部分订单来自政府。例如,安龙县“两会”期间,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了近400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手提公文包设计业务。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设置扶贫车间,帮助当地90%的易地搬迁居民就业。2024年,公司参加伦敦工艺周“和韵华夏”中国馆手工艺减贫板块展览。同时,安龙县举办荷花节、马拉松等活动时,蓝布谣公司承接赛事纪念品、学校演出服的设计与制作等业务。
创新发展路径
1.非遗+文创
蜡染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价值,适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安龙县文化积淀深厚,有众多历史景区,如招堤十里荷花、加油文化书院、安龙兴义府试院等。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基于当地文化开发了系列文创,如“加油文化”系列文创。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任兴义府知府期间,为鼓励广大学子用功读书,每晚给读书人添灯油,这便是安龙县加油文化的由来。此外,半山亭、招堤十里荷花等建筑风景也都被开发成文创产品,包括背包、玩偶、首饰、装饰摆件、衣物等。同时,公司将当地传统民间非遗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中,如刺绣、靛染、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
2.非遗+学校
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和研学基地,并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为高校学生免费教学、提供食宿。在丰富高校实践教学的同时,为设计类院校学生提供了大量极具创意的文创设计方案。合作高校包括武汉纺织大学、广西大学、兴义师范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等。同时,公司走进中小学校园、村寨进行免费宣传,2022年至今已开展100余次宣传活动。通过与高校的实践教学合作,已有5位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毕业后成为公司常驻设计师,为公司的文创设计和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非遗+比赛
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和高校合作打造研学基地,吸引了大量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前来实习。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学子将设计开发的蜡染文创产品用于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扩大了蜡染的知名度。这类比赛也为安龙县布依族蜡染文创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创意,为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文创开发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考
近年来,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得到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知名度低、缺少代表性产品、销路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可以通过优化工艺与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扩大宣传等措施促进文创开发。
存在的问题
1.知名度低
安龙县蜡染知名度较低,不仅外地人知之甚少,就连当地人对其了解也不多。在黔西南州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也并未看到与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相关的文创产品。当地电视台和自媒体虽对安龙县布依族蜡染进行了报道,但宣传力度有限。部分传承人尝试制作相关的视频,但因为缺乏专业团队策划和拍摄,没有形成系列,导致视频点击量低,宣传效果不佳。
2.缺少代表性产品
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文创开发,需要打造代表性产品。目前的文创开发虽挖掘了一些地方文化,但开发出的文创产品缺乏代表性,不成系列。为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需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元素进行开发。安龙县的“加油”文化、“科考”文化赋予文创产品美好的寓意,可将蕴含考试祝福的礼品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而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其他地区同样凭借特色文化打造出成功的文创产品。例如,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松桃刺绣的“鸽子花”苗绣品牌,以铜仁市梵净山国家一级植物珙桐为灵感进行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鸽子花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松桃苗绣的标识。
3.销路单一
以前,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衣物和床上用品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偏向于使用价格低廉的替代品,导致布依族蜡染销路变窄。此外,布依族蜡染销路单一,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不利于蜡染的发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订单主要来自政府,如公文包、服饰、旅游活动礼品等,只有少量订单来自景区销售。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应该积极寻求发展,和更多的企业合作。例如,可以在网上开设店铺,承接演出服、背包、家居用品等定制业务;还可以参加文化博览会,扩大知名度,拓展销路。
发展路径
1.深入研究技艺与图案
一是创新材料与工艺。目前,安龙县布依族蜡染大部分公司仍然采取传统植物染料,天然健康成为其一大特色。订单量大时,缝制过程会使用缝纫机。然而,蜡染绘制、漂洗等比较精细的步骤,只能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在订单多的时候效率偏低。这导致需求量大时供应无法跟上,此时可以借助电脑和相关自动化设备。对于尺幅大的作品,利用电脑绘制会更加精准,借助自动化设备能解决订单量大的问题。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图案,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二是挖掘图案内涵。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蜡染纹样图案丰富,如螺旋纹、回形纹、铜鼓纹、太阳纹、山川纹等,每一种图案和纹样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螺旋纹的由来与传说就十分有趣。此外,布依族的故事传说、民俗活动、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都可以成为文创开发的素材。只有深入挖掘其图案内涵和故事传说,打造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独特风格,才能做出和其他地区风格迥异的蜡染文创产品。
2.扩大宣传
一是当地文化馆和融媒体中心制作相关的宣传视频,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App借助官方媒体和“大咖”进行宣传。二是加强与景区的联系,如开发景区相关的文创产品,不仅局限于安龙县内的景区,还可以依托万峰林、马岭河等知名景区进行宣传。三是对传承人进行短视频制作培训,旨在提升其视频质量,提高视频浏览量和点击率,从而实现宣传目的。四是拓展销售渠道,在各大旅游景点开设摊位,与当地各大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合作,投放相关的宣传手册,展示文创产品实物,对文创产品进行宣传和售卖。
3.融入旅游
学者苑利提出,非遗介入旅游能够丰富旅游产品,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黔西南州自然风光秀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将安龙县布依族蜡染融入乡村旅游。以安龙县布依族村寨坝盘村为例,近年来,它凭借秀丽的风光、特色的桨板旅游项目,成为避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2024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在坝盘村举行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坝盘村作为布依族村寨,拥有八音坐唱、竹纸制作等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安龙县布依族蜡染传承保护纳入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乡村旅游+非遗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蜡染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安龙县布依族蜡染风格细腻、艺术价值高,非常适合文创产品的开发。安龙县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也极为丰富。基于这些资源,当地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安龙特色的蜡染文创产品,并在传承创新中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安龙县布依族蜡染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