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现以沂蒙地区为例,探讨网络文艺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网络文艺在沂蒙地区的传播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网络文艺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网络文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网络文艺以其独特的电子媒介属性成为当下文艺作品的热门形态之一,它具体指借助网络生产传播的一种文艺类型(李蓓佳,2024)。在我国,网络文艺的发展呈现地域性特点,各地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文艺发展模式。沂蒙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是我国的革命老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和深厚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近年来,在网络文艺的发展过程中,沂蒙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文艺形式。这些网络文艺形式在传承和弘扬沂蒙地区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文艺构建城市文化多层面沟通的桥梁
网络文艺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城市的多元面貌,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认同。网络媒介在构建城市认同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利用时间、空间、符号、仪式和社群等元素,推动城市记忆、地域感和城市象征的传承与再现,进而加深网络用户与城市间的情感、记忆和审美联系(徐翔,2012)。同时,网络文化通过结合网络和现代仪式的方式,强化了城市认同感,并促进了社群内部的团结。此外,网络文艺不仅唤醒了传统文化的记忆,还使高深、小众、古老且濒临遗失的文化,以现代心理可接受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网络文艺通过创新性的转化和再创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其重焕生机。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还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网络文艺平台的推广,有助于在更广泛的层面构建文化认同和社会公共文化。网络文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特征,使传播者、作品和受众之间能够建立即时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也加强了文化认同感。
网络文艺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网络文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初步普及,人们开始在网络空间进行创作、传播和欣赏文艺作品。最初,网络文艺主要以文学创作为主,如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等,由于当时互联网的普及率不高,大多数读者仍然依赖实体书籍接触这些原创的网络文学作品(姚天航等,2021)。在这一时期,网络文学作品主要出于个人娱乐的目的,尚未形成商业化运营。大多数作品采用的是先在网上获得知名度,再通过线下出版实现盈利的模式。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音乐、网络绘画、网络戏剧、网络电影等多元化艺术形式也逐渐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文艺现象。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捕捉并记录了民众的心声,成为当代文艺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在网络上迅速崛起,并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进一步拓宽了其受众基础。这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迎合了读者对文学多样性的追求,也促进了传统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同时,网络文艺的互动性和多媒体特性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自由和表现力。例如,在网络诗歌创作中,作者能够巧妙地融合现代语言与网络流行语,打造别具一格的诗意。这种灵活性和多样性使网络文艺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并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Zhang Ruimeng,2024)。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创作者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他们的作品,成功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例如,小说《情满沂蒙》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许旸等,2020),该作品通过讲述沂蒙革命老区铁路工作者的奋斗历程,颂扬了沂蒙精神,赢得了大量年轻读者的青睐。
繁荣阶段
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其独特的文艺形式,而在当下,网络文艺无疑是表现力与活力最强的媒介艺术。中国网络文艺的崛起与腾飞是网络文明、多元文化与中国文艺实践高度融合的新兴文化现象(傅开等,2024)。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文艺进入了繁荣阶段。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创作者们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同时,网络文艺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
沂蒙地区网络文艺的特色与发展
沂蒙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沂蒙地区呈现以下特色。一是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创作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网络文艺作品,如以沂蒙山歌、民间故事为素材的网络音乐、网络小说等;二是注重传承与创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为网络文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沂蒙地区网络文艺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创作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沂蒙地区在网络文艺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方面,该地区的网络文艺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包括网络文学的改编和网络音乐的流行;另一方面,网络文艺产业的兴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沂蒙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现状分析
创作主体多元化
当前,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创作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创作不再仅由专业艺术家和作家独占,而是开始向自由创作者、传统与网络媒体从业者和自媒体运营者,乃至普通网民敞开了大门。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广泛的参与让艺术创作者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文学的兴盛
网络文学在沂蒙地区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文学的题材不仅限于军事抗战类,还包括描绘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山区变迁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根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慧伦(2019)的观点,网络文学中的沂蒙精神书写目前主要存在于两类题材中,一是抗战题材的军事类网络小说,二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山区变化的现实题材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山区变化的现实题材小说以老妖妖妖妖的《情满沂蒙》为代表。沂蒙精神的厚重之处在于对“家国情怀”的书写。
传播渠道多元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文艺的传播渠道也日益多样化。沂蒙精神的传播途径不断扩展,从单一的文字传播演变为包括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在内的多媒体传播。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创作者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学网站发布作品,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些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强了沂蒙精神的传播力,还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构建了一个正向反馈的传播机制。
受众群体广泛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艺的受众开始摆脱既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情况,覆盖更广泛的社会大众(郑焕钊等,2021)。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受众多为年轻人,其中青少年占据显著比例。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兴趣,对网络文艺的多元形式表现出高度的接纳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中老年群体也逐渐对网络文艺的传播与创作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尽管他们可能更偏爱与自身过往经验和记忆相契合的文艺内容,但在数字文化生活中,他们已逐渐养成了通过智能屏幕进行在线阅读与互动的习惯。这一变化表明,中老年人正在逐步适应并融入网络文艺的生态环境。此外,从地域角度看,沂蒙地区网络文艺的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扩展到全国范围。网络文艺凭借其便捷性与丰富性,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这种广泛的受众基础为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在全国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沂蒙地区网络文艺的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艺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不断创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和体验方式。这些新技术使网络文艺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例如,临沂日报报业集团(2023)通过“沂蒙云”智慧媒体生态系统,构建了现代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了覆盖范围。此外,沂源县通过线上演唱会、直播等形式,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扩大了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文艺作品的传播效率,还增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
跨界融合成为常态
跨界融合成为沂蒙地区网络文艺发展的常态。网络文艺不断拓展行业边界,与影视、旅游、文博、科技、教育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业态和联动效应。沂蒙地区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沂蒙精神内涵为核心,提炼主要文化元素形成文化IP,与“亲情沂蒙”文旅品牌相呼应,统领后续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形成了“大文创”产业发展格局(邵明华等,2021)。沂蒙地区运用新科技手段,精心研发契合青少年研学群体兴趣的产品模式,力求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创新设计,使产品更加吸引青少年群体,同时强化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个性化服务成为趋势
个性化服务逐渐成为沂蒙地区网络文艺的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网络文艺平台能够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算法推荐和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文艺作品能够打破时空界限,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从而增强用户满意度和黏性。此外,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还注重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网络文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
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网络平台,沂蒙地区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被广泛传播。同时,网络文艺创作者们也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为地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文艺作为新兴文艺形式,创新元素较多,能突破传统文艺的界限,鼓励人们积极自由地进行创作,使个人情感得到充分表达。这种自由创作的氛围能够激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艺作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此外,网络文艺还能以创新手法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创作更加新颖和独特的作品,为社会文化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网络文艺的兴起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沂蒙地区许多群众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网络文艺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网络文艺也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文化自信。此外,网络文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综艺等新兴文艺类型不断涌现。这些文艺形式在新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凭借自身独有的魅力和创意,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读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文艺也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全新途径。
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网络文艺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创作者们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他们也将沂蒙地区的文化特色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通过网络文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例如,将网络文学作品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从而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除此之外,网络文艺还能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文化信息的快速分享和互动,推动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文艺的快速崛起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学凭借作品自身的价值,展现出潜在的商业魅力,让众多企业和机构争相投资和运营。网络文学作品通过版权销售获得直接收益,如广告投放、虚拟商品销售、会员订阅等都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此外,网络文学作品还能衍生各类产品,如出版物、影音制品、数字产品等,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产业链,提升网络文艺作品的商业价值。同时,网络文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其丰富的故事资源和人物设定,为影视剧、动漫、游戏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素材。多数网络文学IP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部分甚至成为现象级爆款,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而动漫产业也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通过众筹、版权交易等方式实现产业化发展;电子游戏则可以借鉴网络文艺中的相关元素和创意,丰富用户体验。
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网络文艺作为现代文化表现的重要分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孕育出具有浓厚中国内涵、中式审美取向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叙述手法,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特色,增强了国内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众多网络剧以精细打磨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描绘,在影视市场获得较高的口碑和影响力。这些影视剧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将现代审美和中国风有机结合,以独特视角展现深厚文化底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沂蒙地区的网络文艺获得广泛传播,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网络文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寻求对策,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网络文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AA002)项目成果;临沂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师范生美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4M08)项目成果;临沂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音乐治疗促进青少年安全与心理健康融合的育人价值分析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HX2024146)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