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中的黄河文化精神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26)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传承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需要选择能够充分凝结、展现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有效传播载体。舞蹈这一文艺表现形式始终与党和人民以及黄河文化的传播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代舞蹈创作中的“黄河主题”舞蹈也成为广受关注的舞蹈文化现象。本文以街舞《黄河》为例,尝试以跨文化融合传播视角,探析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舞蹈这一成熟、传统艺术手法的传播潜能,从而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有效传承与表现。

作为中华大地的百水之首,黄河很早就被尊称为“四渎之宗”,中华儿女视之为“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根脉,要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需要选择能够充分凝结、展现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有效传播载体,通过融通、发酵、外化等具体手段,将黄河文化的壮阔与厚重熔铸其中,从而形成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浓厚氛围,进而真正促进黄河文化的高质量传播。

舞蹈:赓续黄河文化精神的媒介优解

有学者指出,构建黄河文化符号表征体系,可以从黄河文化经典内容中挖掘和提炼黄河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资源,并通过舞蹈等形式呈现。当代舞蹈创作中,“黄河主题”舞蹈成为广受关注的舞蹈文化现象,在70余年间常演不衰,始终呈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进一步深入挖掘舞蹈这一成熟、传统艺术手法的传播潜能,从而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核进行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有效传承与表现。

一是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进一步有效呈现对黄河文化精神的现代审美解读。将黄河文化内涵进行舞蹈化表达,能够使家国情怀以动作符号的样态进行呈现,并在个人情感层面实现聚焦与凝练,使黄河文化精神具化到舞者自身,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够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也符合当前文艺创作思想的总体导向,能够令黄河文化血脉与受众个体更易、更深地实现“共情”关联,推动黄河文化的“初心”内核从历史走向现实,通过直击人心的方式将时代赋予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与精神内涵实现有效传播。

二是黄河文化的舞蹈化呈现能够充分再现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新时代的艺术审美视域下,舞蹈不再单纯作为表现的艺术,而是承担对于客观事物生活情状的描写。当前,选取具有时代感的舞蹈形式表现黄河文化精神和内容,不仅可以跳出以往单纯进行情怀表达的局限,还可以借助剧场、影像、环境装置艺术等多元化的现代传播手段,从史实中截取具体时段、具体场景,乃至具体人物,将以往宏观叙事视角下呈现“平面铺陈”特点的重大历史题材改为“由点及面”,乃至立体多面的结构化呈现。另外,可以通过新型舞蹈语言文本的编创,以高度艺术化手法“再现”某段历史时期中的国家、民族、人民个体的基本样态,进而完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舞台上的完美结合。

街舞语言:黄河文化精神舞蹈文本的他者选择

以西方舞蹈语言对黄河文化精神等严肃文本进行舞蹈化转译扩容,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不同舞蹈语言的“规约”下,必然呈现对于黄河文化精神的多元表达,在这样的艺术景观中,找准舞蹈语言编译的落脚点显得十分重要。由于黄河文化题材的精神内核和内容十分关注人物个体的奋斗与成长,因此,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结合表现,便成为黄河舞蹈内容与西方舞蹈语言得以自洽融合的创作起点。此前,在黄河文化精神与西方舞蹈语言长时间的融合表达过程中,曾出现民族现代芭蕾舞《黄河》等以芭蕾舞语言与民族舞蹈语言相结合进行编创展现的经典舞台案例,从侧面证明了西方舞蹈语言对黄河文化精神表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街舞作为一项繁荣于现代西方世界的舞蹈语言,有着其自身的语义内涵与符号特点。在国际街舞文化领域,对于街舞舞蹈动作的评价多为“激情”“奔放”“自我”“个性”等,其内涵的形成源于街舞文化的精神内核及生长的社会环境。街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这一舞种的动作充分运用髋部和胯部,配合身体的剧烈扭动和后空翻、单手倒立、单手侧立、双手俯撑地面旋转、背部地面旋转等动作,体现了舞者对于身体肌肉及关节的强大控制力,同时释放了强烈的爆发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街舞中很多舞种的舞蹈动作语言均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对自由的释放和与无形枷锁的抗争,如地板舞(breaking)中俯身撑地后借助手部旋转及腰腹力量向上弹腿后起立的动作,在展现舞者肌肉力量的同时,带给观者一种通过自身力量摆脱人体极限与地心引力束缚的观感,充分体现了街舞舞蹈动作的基本语义,即自由、抗争、对自我的控制和释放。

不可否认,在与中国现代舞蹈文化中对于美、情绪以及精神追求等内容的表达方面,街舞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特征。中国舞蹈审美源于“虚实交融”的文化内涵以及由其表现的语法语态,而相比于中国舞蹈语言的含蓄,街舞舞蹈语言总体的表意内涵应为“个性”“自我”“抗争”,凸显舞者对自身精神内涵进行认知、探究及反思后,通过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街舞起源于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强调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动作能力,因此,即使是在群舞状态下,其舞蹈语言的展现也充满了个人色彩。但恰恰是这种对抗性强、斗争性强的舞蹈语言特征,使街舞这一舞蹈语种具备了对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表达基础,而街舞《黄河》的出现,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对差异进行本土化改变和调和的有益尝试。

街舞《黄河》辨析:黄河文化精神与西方舞蹈语言的融合现实

作为一部跨文化语义传播方式下的舞蹈作品,以街舞动作编排的《黄河》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无疑是多样且丰富的。其中,中国舞蹈语言与世界街舞语言在保卫黄河红色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舞蹈语言与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结合,其相互依存、互相适应,又有基本遵循、主次之分。在某种意义上,舞蹈形式下的《保卫黄河》是对黄河文化传统内容的再媒介化,是“舞化”意义上的再加工、再表现,不仅同时展现和发挥了两者各具的艺术特点,更为黄河文化精神的中外舞蹈语言融合提供了别样的实现路径。

示形与示意的文化融通

中国舞蹈语言以表达内涵为主,“通过对外界世界的模仿,向观众展现一种示意的艺术”。西方舞蹈的逻辑出发点基本以展现舞蹈动作的力量和姿势的优美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属于“示形”艺术。要想做好这两种舞蹈语言的“翻译和应用”,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实现舞蹈编排的示形与示意的融通。在街舞《黄河》“万山丛和青纱帐”一幕中,舞者们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集簇在舞台左、中、右、后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舞者均面朝不同方向,上肢均做出如端枪一般的姿势并加入Popping动作,随着舞者步伐的移动,仿佛手持武器正在抗争或进击,手臂微微抖动,这样的动作通过身体肌肉的状态,传递了一种由外部的恐惧氛围和内心的勇气直接“碰撞”下的、人体自然迸发的紧张而真实的美感。而此时舞者平静的表情自带隽永平和的气韵,以视死如归的情绪呈现,配合自中华民族奋勇不屈的文化底蕴中奔涌而出的肢体语言,能够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这样的舞蹈语言是这部作品对于“紧张的力”的典型表现,也是中国舞蹈作品的“示意”需求与街舞舞蹈作品舞姿“示形”需求的完美结合,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外放文化与内敛文化的融通

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中华文化中的隐忍、含蓄、包容似乎均是通过艺术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或表现过程中的克制的举动,如运用“留白”“静止”的步伐等完成表情或表意的目的。虽然街舞舞蹈动作本身就是以身体的大幅动作、张扬、高频为主,但其中的锁舞(Locking)舞种常规动作中就有对动作“控制”能力的要求与展现,而由此带来的“节奏感”则使此类舞蹈动作能够表现类似中国舞蹈语言中的内敛特质。例如,在街舞《黄河》中,舞者分批次、分别做出腿部、上身、颈部及头部渐次向下,并逐一贴近舞台地面的动作,整体上呈现的是“个体”的“倒下”,这种“倒下”是渐次的、逐步的,再搭配舞者倒下后向上伸出左臂抓向空中的动作,呈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不屈不挠,营造了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这样的编排和表现,就是街舞舞蹈动作本身对于“力的控制”的要求与中国舞蹈动作对于内敛的认知进行的勾连与融合,使观众、舞者和动作表意之间实现共情,构建了互通的平台与渠道。

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的融通

就乐章《保卫黄河》的叙事表意内容而言,其适宜用群舞表现,而街舞动作主要体现的是个体的突破与反抗精神,那么如何在这样的主题中展现个性和集体性的冲突和融合,就成为两种舞蹈语言文化产生“化学反应”的重要标尺。在街舞《黄河》中,这种融通是通过街舞中的地板舞(Breaking)动作展现和诠释的。舞者们纷纷在地板上,以向上伸出的手臂旋转半圈后,由另一只手臂半支撑身体,斜立后再横向倒下,随即双手撑地做出倒立姿势,并依靠腰腹力量进行旋转,最后腾空而起,这是地板舞(Breaking)动作中常见的Footwork,即地板舞动作。其在街舞中用以展现舞者过人的腰腹力量,并以摆脱地心引力的实际观感传递一种自由、抗争的精神魅力。在街舞《黄河》中使用这样的动作,在动作的观感上既展现了每一名舞者作为个体而言所拥有的过人舞蹈能力,又呈现了全体中华儿女不畏压迫和欺凌,奋发向上、奋起反击的舞者群像,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后打碎压在身上的枷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站立起来”,重获自由的振奋、快感和体验,在精神上向观众传递了振奋的个体感染力,同时,表现了强大的集体号召力。

跨文化融合传播:价值底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抵达

街舞《黄河》表达黄河文化精神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以西方抽象审美表达东方严肃文本的过程,而是通过其自身的时代感得以实现。从精神气质到经验细节,街舞《黄河》是站在其所诞生的时代,对英雄时代进行缅怀与回应。它的时代感和超越性并存,只有正视其创作中的时代痕迹,才能真正理解它在审美层面所达到的超越性。纵观街舞《黄河》的编排和设计,流露了其舞蹈语言选择中内含的现实主义基因,即散文式表达、群像式书写,在对严肃文本转述的过程中,避免引发肤浅、刻意观感的外部冲突设计,而是选择在舞者的种种动作细节之间刻画和寻找稍纵即逝的历史氛围,以及激烈抗争的情绪冲突。在展现丰沛的舞蹈语言情绪的基础上,与黄河文化精神中的厚重相融合,形成了对于原本《黄河》乐章的史诗新说。

实际上,以西方街舞舞蹈语言创作的《黄河》可以理解为一种严肃文本舞化的亚类型,相比原有的体裁,其更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是青年一代对黄河文化精神的理解、投射、代入,具有一种柔性引导的力量。这样的跨文本转化体现了在舞蹈叙事中嫁接现实主义精神,在展现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新时代年轻人的集体记忆,引发、激励年轻人追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不屈奋斗精神,构成黄河文化精神在舞化这一传播媒介领域的基本底色和多样化特征,编舞者更是从中提取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韧基因,融合奋发意向,以及家国千秋、舍生取义的情感内核。虽不见繁复的舞美装置勾勒时代背景,但街舞的强劲节奏亦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本表达中刚柔并济的意蕴,在以身体为媒介的语言碰撞下,完成了一次对红色文化的诠释与传承,也使以西方舞蹈语言构建我国严肃舞蹈文本的现代叙事方式这一目标不再“泾渭分明”、难以实现。

当前,黄河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传播仍然具有很大提升空间。邢祥、邢军在研究中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与黄河文化精神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理念缺失、运作偏差等制约因素有关”;而学者陈文泰、康秀丽、张藂元也指出,黄河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由于我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缺失、西方媒体偏见性的议程设置以及我国媒体与国际舆论传播规律不相适应,导致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此,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播黄河文化精神等严肃文本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内与对外,为充分展现文本意蕴的“来处、根基、底气,以及更长久的生命力”,均需追求以有效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触达与最大化。

街舞《黄河》对于黄河文化精神选取跨文化、跨舞种融合表达的艺术传播方式,其突破不仅在于舞蹈的创意和对文本的诠释,更重要的是拓展受众对黄河文化精神的赏析壁垒。这样的传播方式,通过对时代审美、时代精神的关照找到了“出圈”“通关”的捷径,将热血青年以身报国的精神,以小众文化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托举到大众视野,有力支撑了黄河文化在新时代青年人群中获得更加普遍的思想共鸣,以价值底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抵达,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提升与突破。因此,应以街舞《黄河》为引,持续推动黄河文化精神在舞蹈这一艺术媒介形式上的多模态创新发展、多文化融合转化,生动呈现在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中,中华民族所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创作一批具有民族精神特质的舞台精品,在国内国际两个舞台讲好黄河文化精神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彰显黄河气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标签:  黄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