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仅滋养着广袤的华夏大地,更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黄河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丰富的历史积淀、多元的民族融合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不仅是对黄河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和活态传承,也是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黄河文化内涵及时代意义
黄河文化内涵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从广义的文化定义来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物质财富不仅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实用物品,还涵盖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产。例如,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人们依靠黄河的水源,发展了独特的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形成了勤劳、朴实的品质。精神财富则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如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崇尚自然及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多元文化融合意识等。
从狭义的文化定义来看,黄河文化包含了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反映了黄河流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黄河流域的井田制、士农工商制等经济制度,以及支撑国家发展的赋税制度体系等,都是黄河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此外,黄河文化实际上是由若干区域文化组成的,这些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共同构成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
文旅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
从文旅融合的全新视角来看,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远不只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它更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引擎。
首先,在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通过精心策划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游客得以亲身体验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文旅融合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创意转化和创新设计,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方面,文旅融合有效拓展旅游市场,为黄河流域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黄河文化的文旅融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文旅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打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文旅融合还提升了黄河流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区域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文旅融合能促进黄河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使黄河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黄河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黄河文化新形态。
文旅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保护与传承意识不足
尽管黄河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现实中,人们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紧迫感还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对黄河文化价值的认知不足,以及对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这种意识的缺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文化资源整理与保护难度大
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时间久远和历史遗留问题,整个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蕴藏量还不是十分明晰,资料整理也不够完整。部分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得到系统性保护,却面临诸多困难。例如,自然风化侵蚀、参观旅游人流量过大所造成的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此外,对于那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巨大破坏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形势更加紧迫。
文旅融合程度不深
在文旅融合方面,黄河流域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多局限于观光游和初级休闲游,融合渠道和形式还不够丰富,很少能够利用诸如电影、表演艺术、设计、动漫、绘画等艺术载体,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项目(产品)的有机融合。这导致文化旅游融合的产品研发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不足,对产业的带动力有限。
文化旅游规划布局不足
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文旅产业基础参差不齐,仍没有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和布局,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开发草原、沙漠等旅游项目,由于缺乏特色和创新性,无法在文化旅游市场上展现其独特性。
旅游产业发展不足,品牌发展滞后
尽管黄河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不足,导致品牌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体现在黄河文化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与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文化创意、文化产品、文化传播和文化组织等领域,都缺乏能够反映黄河文化、表达黄河精神的高质量作品和产品。
文旅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强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是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公众教育与宣传是唤醒大众意识的关键。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工作坊等活动,结合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宣传,不仅能让公众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还能激发其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同时,推广黄河文化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黄河文化,也是提升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此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制订相关政策与规划,明确保护与传承的目标和任务,为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文物修复、考古发掘和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其次,社会参与和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共同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保护与传承方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的机会;依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举办黄河文化节、论坛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资源整理与保护
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负责的体现,更是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是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不仅要对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遗址、艺术品等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分类,还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确保每一份文化瑰宝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通过建立全面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可以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性保护。针对那些面临严重破坏或濒危的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记录和保存。同时,对已受损的文化遗产,应尽快开展修复工作,确保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保留。
最后,加强文化遗产的日常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强巡查和维护,是防止文化遗产遭受进一步破坏的关键。此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需要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加强培训和教育。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黄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首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同时,打造具有沿黄地方文化元素的专题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其次,通过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合力,打造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文旅市场,推动沿黄省区跨流域、跨地区的合作,实现文旅市场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VR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黄河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智能旅游装备、数字博物馆和智慧景区等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旅游体验。
优化文化旅游规划布局
首先,优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是基础。依托黄河沿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与度假区,形成多点开花、相互映衬的旅游格局。同时,加强景区间的联动与协作,提升整体旅游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完善文化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旅游体验。
其次,根据黄河文化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文化旅游的定位。例如,可以将黄河文化旅游定位为“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体验黄河文化之旅”,以此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再次,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完善文化旅游设施。这包括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最后,推动产品业态互补是关键。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契合点,开发一系列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链。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与协作,如农业、手工业等,共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在黄河文化旅游规划布局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通过优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文化旅游设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与度假区,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这涉及对黄河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多维度的系统性研究与整理,形成独特的黄河文化体系。同时,提炼和传播黄河文化故事,构建具有叙事性的品牌内容,使游客在游览中深刻体验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基于此,设计并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至关重要。这包括开发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策划黄河文化演艺项目等,以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推动沿黄各省区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共同开发旅游线路、联合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形成多点开花、相互映衬的品牌发展格局,增强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保护。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确保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的长期稳定发展。以河南省为例,该省在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河南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开发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成功塑造了黄河文化旅游融合的品牌形象,展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多重路径,对于新时期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意义匪浅。本文基于对黄河文化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深入分析,从文旅视角出发探究其保护与传承意识不足、文化资源整理与保护难度大、文旅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为此提出强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强文化资源整理与保护、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优化文化旅游规划布局等文旅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未来,应继续深化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不断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和方法,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