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8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文化日益繁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型传播媒介不断涌现,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部分,肩负着推广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在阅读推广过程中,如何在众多信息传播渠道中凸显自身价值、吸引读者关注、创新阅读推广的方式和方法等,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基于此,现分析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路径,以期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公共图书馆是传递知识的核心场所,在促进大众阅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书海泛舟是汲取智慧、拓宽认知的关键路径,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不仅需要承担策划和组织阅读活动的任务,还应为大众提供多元化阅读材料及高水平读者服务,以此点燃公众的阅读热情和好奇心。阅读是充实精神家园、提高文化底蕴的关键方式,帮助人们洞察历史、传承文化遗产、丰富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公共图书馆应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引领社会各界投身阅读活动,为我国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道德品质以及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优势

资源丰富

公共图书馆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以及在线资源等多种形式,构成了多元化资源体系。纸质文献是传统资源形式,经过长期积累、收藏,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涵盖不同学科领域,记录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选择。无论是经典文学著作、专业学术研究报告,还是实用生活指南类书籍,都能在公共图书馆的纸质藏书中找到。电子文献具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易于传播等优点,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电子图书的数量不断增加,涵盖各种主题,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与各种在线资源平台合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讲座视频、学术论坛等,让读者可以参与在线学习和交流活动。

体系完备

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体系具有完备性,推广人员、阅读保障人员、读者和文献资源是阅读推广活动的核心要素。推广人员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类文献资源特点和价值,熟悉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和兴趣;阅读保障人员确保阅读环境安全和稳定,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有序的阅读环境,使读者能够全身心投入阅读;读者需求和反馈是推动阅读推广工作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收集读者意见和建议,了解读者阅读喜好和需求变化,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更契合读者需求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是吸引读者参与阅读的重要因素。

过程连续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公共图书馆积极拥抱网络技术,通过线上渠道为大众打造了集数字化与智能化于一体的全新阅读环境,网络技术深入图书馆服务的各个层面,提升服务便捷性与效率。同时,公共图书馆应策划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新形态,致力于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专属的阅读服务。无论是线上数字资源推送,还是线下主题阅读活动,都紧密围绕读者需求展开。公共图书馆依据读者不同需求,将读者与文献资源进行匹配,以此为基础设计多样化推广方式。只要读者存在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工作就会持续推进,并不断发现自身服务不足,及时改进。

图书馆阅读推广特点

挖掘与推广地方文化

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地方文化过程中,应将地方特色与历史资源作为切入点,采取系统化活动设计方案,展现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具体实施中,深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典籍以及地域民俗,策划主题展览、文化讲座和实地体验等活动,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籍保护中,公共图书馆可组织读者参与古籍修复与线装工艺体验,让地方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此外,对于戏曲名著、民间传说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设计故事分享会、戏曲鉴赏沙龙等互动形式,使地方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播。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推广体系,推动地域文化从文化遗产向公众教育转化,同时,将地方特色融入全民阅读,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利用现代化品牌效应

为有效提升阅读工作质量,图书馆应积极构建系统化品牌管理机制,为读者与作者搭建高效互动平台。首先,组织作者走进图书馆,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深化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提升作者创作水平的同时,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充分满足现代阅读活动需求。其次,应鼓励读者与作者深入沟通,将古籍等经典作品作为交流案例,从阅读本质出发发现潜在问题,帮助读者树立科学阅读理念,推动其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最后,在活动背景设计与主题选择方面,应制定科学合理方案,注重形式创新与内容多样化,确保活动遵循阅读策划与创意管理原则,从而明确活动目标,提高工作效能与实践成效。

遵循全民阅读原则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应坚守全民阅读的原则,覆盖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读者群体,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阅读机会。因此,图书馆不仅要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资源,还要设计符合各类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活动,关注儿童、老年人、残障群体等特殊群体阅读需求,真正做到文化普及和教育公平。图书馆活动不仅是单一的书籍借阅,还应包括读书会、讲座、书评交流等多元化内容,促进读者间互动与思想碰撞。同时,图书馆需秉持“全民参与”的理念,除了传统纸质书籍,还要积极引入数字资源和新媒体工具,拓宽阅读形式和渠道,使每个人都能在自身条件和兴趣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阅读方式。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等,但图书馆事业发展仍不均衡。部分地区未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规,导致阅读推广工作缺乏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的发展规划。同时,阅读推广工作包含众多环节,没有统一的业务规范,各图书馆在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各自为政,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

阅读品牌建设良莠不齐

各级公共图书馆打造了大量阅读推广服务品牌,但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上广、珠三角地区,品牌建设优势明显,品牌拥有量占比、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在品牌策划、活动组织、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品牌建设则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品牌建设不成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品牌定位不清晰,没有明确目标受众和核心价值,导致品牌形象模糊。另一方面,品牌建设不规范,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同一性质的活动推出多个品牌,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

辐射能力十分有限

部分图书馆未将阅读推广工作纳入核心业务范畴,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导致在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时视野狭窄,仅关注局部区域或特定群体,难以触及更广泛受众。由于辐射能力有限,公共图书馆难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无法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阅读活动,大量潜在读者未能被纳入阅读推广范围,限制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效路径

积极扩大活动覆盖范围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应积极走进社区,与城市书房、社区文化站等机构紧密合作,借助这些机构既有资源和场地优势,举办丰富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社区居民在诵读经典作品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举办读书分享会,促进居民间阅读交流和思想碰撞;组织朗诵比赛,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同时,公共图书馆应在社区内开展培训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图书馆的资源和使用方法,提高居民对图书馆资源的认知度和利用率,使居民了解图书馆藏书种类、借阅规则、电子资源获取方式等,从而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此外,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在这些场所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例如,在公园内设置阅读角,举办户外读书活动,让居民在自然环境中享受阅读乐趣;利用广场这一开阔空间,举办大型阅读文化节,展示各类阅读成果和文化作品。

准确了解阅读群体差异性需求

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需求。例如,中老年群体,可能对养生保健、传统文化类书籍感兴趣;少儿群体则更倾向于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读物;残障群体可能需要无障碍阅读。公共图书馆应针对特殊需求,组织相应活动。例如,为中老年群体推荐养生保健类书籍,并开展相关主题讲座;为少儿群体提供适合的图书,组织趣味阅读活动;为残障群体设置无障碍阅读区域,提供特殊阅读设备和辅助工具。除特殊群体外,一般读者群体也存在不同的阅读偏好,公共图书馆要细分读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对于学生群体,可组织知识竞赛、学科阅读活动等,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上班族,可举办职场技能提升类阅读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此外,图书馆应详细记录读者的基本信息、阅读喜好、活动参与情况等,分析读者档案,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变化,为开展精细化阅读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文旅融合趋势创新活动形式

公共图书馆结合特色馆藏,打造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例如,与相关景区合作,建立历史文化研学基地。读者在基地中,可以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实地参观考察,在阅读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生活,提升综合素质。图书馆可在景区内设置分馆或阅读空间,推出具有景区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自然风景区设置自然科普类阅读区域,展示自然科学书籍和资料,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此外,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蕴,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景区提供素材。与景区、旅行社等合作,共同开发阅读研学线路。例如,根据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设计民俗文化研学线路,将图书馆、民俗博物馆、传统村落等景点串联,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同时促进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阅读推广活动要形成品牌效应,必须精心组织和策划每一次活动,并重视对活动效果的评估,才能在读者心中树立活动品牌形象,提高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部分图书馆长期举办读书月活动,经过多年持续开展,已经成为当地读者熟知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而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保障阅读推广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图书馆需要吸纳各方人才,包括具有专业知识的图书馆学人才、擅长活动策划的市场营销人才以及熟悉读者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共同组成高素质团队,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还要加强图书馆内部培训,提高馆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馆员应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知识,了解各类文献资源特点和使用方法,同时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倡导图书馆馆员投身学术研讨活动,以掌握图书馆行业的最新资讯及进展方向,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此外,完善奖励体系,激励员工热情参与阅读推广的筹备与设计,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自主性。强化团队协作,塑造员工的合作意识与高效执行能力,保障阅读推广活动高质量进行。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在宣传内容上,要突出活动主题、特色和价值,让读者清晰了解活动的核心内容和意义。例如,一场以经典文学阅读为主题的活动,宣传时应详细介绍活动所涉及的经典文学作品范围、阅读方式,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体验和收获。拓宽宣传渠道则需要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一方面,利用线下宣传资源,在城市书房、基层文化站门口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设置宣传展板,展示活动相关信息,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概要等。宣传展板应设计精美、信息准确,吸引过往行人注意。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线上宣传渠道,官方网站是图书馆宣传的重要窗口,要及时更新活动信息,详细介绍活动具体安排和参与方式。同时,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定期推送活动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线上平台,如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制作有趣的宣传视频,展示阅读推广活动的精彩瞬间和亮点,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

打造共享阅读环境

从环境设置角度看,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多个阅览区域,每个区域设定不同主题,如文学、历史、科学等。例如,文学爱好者可在文学主题区域沉浸于各种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历史爱好者则可在历史主题区域获取丰富的历史资料。设置主题化阅览区域,为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阅读空间,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同时,要设置共享设备区域,考虑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对某些文献进行打印或扫描,以便进一步研究或保存,可以在共享设备区域提供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便利。从社会影响层面分析,打造共享阅读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其社会认可度。共享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了舒适、便捷、资源丰富的阅读场所,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图书馆中获得良好阅读体验后,会对图书馆产生认可,从而使图书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引入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的引入,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读者需求预测和个性化服务。首先,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读者借阅习惯、偏好及行为模式,基于大数据细分用户群体,为图书馆量身定制契合各类读者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同时,AI技术能优化资源配置,智能化推荐系统依据读者历史数据,实时推送相关书籍或活动信息,提升服务精确度和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图书馆依据用户兴趣标签和过往借阅信息,为每一位用户量身打造独具特色的推荐书目,从而增强宣传的精确性与针对性。此外,借助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搜集相关数据,对宣传活动成效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分析借阅数量、互动点击率以及阅读时长,图书馆可以迅速掌握宣传活动实际成效,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多元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呈现复杂局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丰富、体系完备、过程连续等优势,为阅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建设文化强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行业进步,秉持“继承智慧,服务公众”的宗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致力于传播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走向规范化、均衡化与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为构筑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研究成果“多元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聚合优势资源、强化研究深度与模式创新”(课题编号:25-SKGH-124)。

(作者单位:滨州市图书馆)

标签:  读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