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视域下江苏音乐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54)

摘要:现旨在研究文化强省视域下,江苏音乐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途径。江苏音乐资源的丰富性与广泛分布决定了其在江苏文化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江苏音乐进行创新,能够进一步得到广泛群体的认可,有效提升区域的文化氛围,对江苏省文化强省战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多重影响。通过对江苏音乐相关产业的调查,总结江苏音乐的艺术形式与特点,分析江苏音乐在江苏省文化强省战略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论述江苏音乐创新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实践从时代化、体系化、全民化以及品牌化四方面为江苏音乐的创新提出相关的路径与建议。

江苏省在音乐领域有着“民乐之乡”“民歌之乡”等众多美称,又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与“爱乐之城”,江苏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中心。近年来,江苏省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中,不仅带动了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找到破题之径。通过对这些传统江苏音乐的创新,使一些濒危的地方音乐重新走入观众的视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江苏音乐的创新过于依赖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的形式较为单一,并未实现全民创新、全民参与的百花齐放局面,这样的模式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所以,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江苏音乐的创新要具有广泛化与体系化,并逐渐形成能够独立撑起一片天地的发展模式,成为江苏省的一面旗帜,这样才能在文化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江苏地区的发展。

江苏音乐的艺术形式与创新调查

江苏省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在江苏省众多原生性传统音乐中,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类,一是民歌歌曲;二是民族器乐;三是民间歌舞音乐;四是曲艺音乐;五是戏曲音乐。其中,民歌是大众熟悉程度较高的体裁,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江苏各地区的民歌被称为“吴歌”或“苏派民歌”,这类民歌以清脆悠扬、富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而著称,如六合民歌《鲜花调》,这首民歌在经历不断传唱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再如高邮地区的民歌,高邮民歌属于最古老的民歌形式,结构多为民族调式中的六声调式且变化极为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有关这些民歌的创新,近年来江苏省各地多以改变艺术形式为主要手段。例如,将民歌改编成年轻群体喜爱的流行音乐电子音乐,或对民歌进行内容的扩展,将民歌改编成舞蹈、音乐剧等其他体裁。

江苏省除了民歌,在民族乐器领域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自古便有“民乐之乡”的美誉,其原因在于江苏省各地区有着深厚的民乐底蕴与文化氛围,其中诞生了不少民乐演奏的名家,如刘天华、阿炳,以及琵琶大师华秋苹等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江苏省活跃的民族乐器中,涉及了笛、二胡、琵琶、丝竹、胡琴、筝、鼓等。这其中既有独奏的体裁,如二胡、琵琶,或如被称为“四苏”的苏笛、苏箫、苏锣、苏笙等,也有因地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合奏的形式,如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

目前,针对民族乐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作品,以及演奏技巧的体系化与科学化方面。近年来,在文化强省工作的推动下,江苏省各界力量对民乐的作品进行了大量创新,使之更加迎合新时代的审美理念,并逐渐将江苏民族乐器推向国内以及国外,如大型民族乐器作品《大江南》。该作品于2022年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南京民族乐团等多支江苏省知名乐团演奏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作品共由五个乐章组成,每一乐章均通过不同风格的表演,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江苏文化。

民歌和民族乐器作为主流艺术形式,为江苏音乐文化传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江苏省各地区也存有数量庞大的地区性民间音乐形式,这些民间音乐多以歌舞音乐、曲艺音乐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昆曲和扬剧这类传统戏曲,还有苏州评弹这类民生气息丰富的说唱艺术。近年来,这些传统戏曲的创新,除了对作品、技巧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打磨,还通过延伸领域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如文创产品、自媒体运用、各类活动赛事等。当然,创新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相比于这些知名的戏曲,江苏一些地方性民间音乐在资源获取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传承人稀缺、理论研究不足等造成的,这也导致部分小型地方民间音乐仍处在困境之中。

江苏音乐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江苏省音乐资源的丰富决定了当前环境下繁荣发展的局面,从江苏音乐的艺术形式与创新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主流的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均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其中,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支持下,江苏省高度重视音乐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音乐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市场机会。同时,音乐产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音乐创新、整合表演团体、演出经纪等环节,为江苏音乐的音乐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实现文化强省不能只依靠“闭门造车”。因此,在音乐的交流中,江苏省积极推动音乐文化的向外发展,通过参与国内、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为音乐的创新提供支持。近年来,在江苏各地举办的国际音乐节、音乐研讨会等,将江苏音乐逐渐推向全国和世界舞台,并从国际音乐中汲取灵感和营养,进而促进了江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

虽然江苏音乐的创新已经步入正轨,一切正在向好发展。但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如何将江苏音乐中传统音乐的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既保留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一直以来是创新中不断探索的问题与难题。近年来,在江苏常州举办的音乐节中不难发现一些对江苏音乐的创新。例如,电音版本的《茉莉花》,既保留了作品传统音乐的经典元素,也加入了电音、说唱这些迎合年轻人审美的流行音乐元素。但这样的创新模式所起到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更无法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音乐发展的目的。首先,创新的方向在于把握主流的审美,而非一味地迎合年轻化,这也是对新形式的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次,相比于这些成功“走出来”的江苏音乐,现阶段更应该关注江苏各地区的小型民间音乐,这些小型民间音乐相较资源丰富的民乐、戏曲,在创新上则略显不足,许多地方音乐仍然在生存与发展之间苦苦支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资源分配与扶持力度不足,人才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音乐人才可能因为生计或其他原因转向其他行业,导致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所以,江苏音乐的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

创新发展的途径研究

与时俱进的时代化创新模式

江苏音乐的创新需要构建与时俱进的时代化创新模式。首先,构建与时俱进的创新模式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握时代的需求。众所周知,传统音乐或某种体裁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在特定的年代得到发展,是因为其迎合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认同与审美。在当前环境下,创新内容一味迎合某一特定群体显然是片面的,以年轻群体为例,年轻群体只是当前各类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且在众多的年轻人群体中,因为接触的环境、受教育方式不同,年轻群体的审美差异化非常明显,如果仅针对年轻群体进行音乐的创新,显然很难做到迎合大多数年轻人的审美。针对不同音乐的创新,要在创新之前准确地分析欣赏这类音乐的群体,可能这些群体已从当年的青年成长为中年,或者已经步入老年,但他们对于特定的音乐仍然具有一定的认同感。所以,音乐创新首先要以具有审美或认同感的人群入手,从这些人群中找到突破口,然后逐渐向其他人群扩展,这样才是最稳健且最容易起到作用的创新。其次,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江苏音乐的创新要具有全面性与延续性,使作品能够满足大多数群体的审美或对音乐的需求。这里的全面性和延续性并不指在特定作品中的体现,而是指某种体裁或某系列作品。例如,对江南丝竹的创新,浏览众多传统的曲目可以发现,被称为“八大曲”的江南丝竹作品,其中《梅花三弄》《熏风曲》《四合如意》《欢乐歌》《慢六板》均属于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也是江南丝竹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迎合众多人群审美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随着近年来创新力度的增强,很多不同风格的江南丝竹作品被创作出来,较为知名的有《映画漩溪》《苏堤慢步》《丝竹今生》等,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不同的作品能够在不同人心中产生共鸣。所以,在对江苏音乐进行创新时,不是只创作一首作品就完成了对某一体裁或江苏音乐的创新,而是要在创新中注意全面性和延续性,尽可能地创作更多风格的作品,从而兼顾不同群体的审美。

构建体系化的教育形式

人才是江苏音乐创新的核心。所谓人才,不仅指当下能够直接帮助江苏音乐创新的人才,还有一些潜在的人群,这些人群具有对江苏音乐创新的潜质。所以,在文化强省的视域下,推进江苏音乐创新需要进一步发掘人才。其中,教育是发掘人才最主要的手段。近年来,江苏省各地大力发展音乐文化相关的教育,既有能够培养现有人才的高校教育,又有培养未来人才的义务教育。例如,江苏省部分高校相继选择江苏音乐为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对江苏音乐进行创新;再如,义务教育中各类音乐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加深青少年学生的印象或兴趣,从而为江苏音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库。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看似得到了全面覆盖,但仍忽略了一部分潜在的人群。而忽视的这一部分却可能是江苏音乐创新的关键所在。这里指的潜在人群泛指社会中的人群,即教育体系中的社会教育。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对江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有教育的引导,使他们停留在兴趣的范畴内,无法把兴趣转为创新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创新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掘能够促进江苏音乐创新的人群,构建体系化的教育模式,进一步集中对江苏音乐的感兴趣或喜爱的人群,将其兴趣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例如,公共文化场所中的许多退休职工在排练节目时,常因为没有专业的指导而选择排练已经成熟的作品;再如,单位或企业的员工在组织文艺活动时可以对接专业的教师促进江苏音乐的创新。所以,社会教育是创新不容忽视的环节,在社会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对象一般是经验丰富、有教育基础的成年人,他们对江苏音乐的创新或许有着不同于音乐专业人士的看法,从社会中的广大群众中汲取经验与灵感,也是江苏音乐目前缺少的环节。所以,进一步完善社会教育,可使江苏音乐的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

全民参与对于江苏音乐的创新具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分别,广义的创新是指人民的创造性活动,而狭义的创新则是针对某一体裁或某音乐作品的创新。江苏音乐的创新是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两者缺一不可。从上文对江苏音乐创新的现状阐述可以看出,江苏音乐在当前环境下已经具备了狭义层面上的创新,有关江苏音乐各体裁的创新作品正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这一环境下,江苏音乐缺少的正是广义层面上的创新。江苏省各地区虽然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打造了多个文化氛围良好的“音乐之城”,但这种氛围对江苏音乐创新的帮助显然是微乎其微,其原因在于某一音乐体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作品或新的形式,这些音乐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例如,早期人们在劳作时会哼唱民歌;在休息娱乐时会翩翩起舞。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何让江苏音乐走入人们的生活是进一步提升文化氛围的关键,只有将音乐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为江苏音乐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其次,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为江苏音乐的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与灵感。正如上文对教育体系的论述,社会教育是江苏音乐教育开展的盲区,这导致有很多从事江苏音乐相关活动的人并不知道如何创新或并不具备创新的意识。所以,创新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要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为更多人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发展融合江苏音乐的特色产业

发展产业是促进江苏音乐创新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目前各地区促进音乐创新的主流方法。近年来,“音乐+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开展的模式。江苏省则是最早开展这一模式的省份之一,对于开展“音乐+旅游”模式的经验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音乐+旅游”有着众多的优势,如促进城市发展,带动经济消费,以及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等。一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在文化强省工作中作为江苏省的标杆城市,在“音乐+旅游”模式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出台了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给予举办音乐活动且单场观众超过5000人次的所有演出人员1%的营业收入。在政策的激励下,各音乐表演团体积极创新,希望通过创新的节目吸引更多的观众。据统计,2023年全年,仅常州市就举办了20余场大型演出。

“音乐+旅游”的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带动江苏音乐的创新发展,但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音乐艺术过于依赖旅游行业既是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众所周知,旅游行业具有季节性,有着淡季和旺季之分,如果旅游行业因某种原因长时间处于淡季,则会影响与其共同发展的产业。所以,对于江苏音乐的创新,仅依靠旅游行业显然无法满足,这就需要对“音乐+”的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扩展,使江苏音乐可以和更多的行业进行融合,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音乐+购物”“音乐+时尚”等模式。通过各类产业的带动,江苏音乐的从业人数、规模以及创新发展均有较大改善,接下来就需要整合资源,让江苏音乐实现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各类音乐公司、表演团体或文创产品等。所以,不论哪个行业,只有独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否则只能紧跟形式,使创新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本文从江苏音乐的创新情况调查出发,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江苏音乐创新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构建江苏音乐创新发展模式的意见与建议。江苏作为音乐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音乐遗产,通过创新,不仅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强省的建设。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着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激发江苏音乐内在活力,推动江苏音乐深入社会、扎根人民,创作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视域下江苏音乐创新发展研究”(23YSB00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知行合一理念下高师声乐教育传承创新研究”(2022SJZD145)。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标签:  江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