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知识共享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和资源提供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阅读习惯也发生改变。故此,传统公共图书馆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弱化,面临馆藏图书资源利用率低、读者结构比例变化、阅读推广服务等挑战。因此,探寻在碎片化信息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阅读设备的普及,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使信息碎片化传播成为趋势。与传统纸质阅读不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遵循“短、平、快”原则的基础上,将完整的信息分割成零散且琐碎的内容,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快速传播,使信息的传播与受众接收等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特征。现代人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对图书借阅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图书馆作为纸质书籍、期刊、报纸和其他阅读材料的提供者,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调研基本情况
文献调查发现,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下,现代人获取和消费信息变得碎片化、短时化,呈现断断续续的现象。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不同的来源、形式和渠道,并以片段形式存在,这些信息片段通常是简洁、简短的,很容易吸引注意力。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碎片化”信息时代对阅读习惯的影响,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面向图书馆读者发放调研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碎片化”信息对阅读的影响、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两部分,其中,对阅读的影响包括阅读认知、阅读习惯、信息处理等内容,对图书馆的影响包括阅读习惯、读者结构、阅读推广形式等方面。
本次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506份,回收有效问卷497份。受访对象涵盖不同年龄层次、所属不同的单位性质和职位级别,具有较高覆盖度。问卷调查完成后,对提交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进而结合典型实证案例等提出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应对措施。
调研内容分析
“碎片化”信息对阅读的影响
问卷第一部分是“碎片化”信息对阅读的影响。“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本意是将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碎的小块,最早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如今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碎片化”信息的出现导致阅读习惯发生重要转变,信息碎片以其耗时短、内容少的特点成为当下信息获取的主流方式。由于生活节奏较快、注意力有限等原因,现代人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电子书等数字端在分散的时间内选择性获取信息资源。“碎片化”阅读既表现为内容的片段性,还表现为信息接收方式,特别是时间的碎片化,具备便捷性、泛读性、快节奏的特性。
一是阅读深度受限。497份问卷中,有475位受访者在面对“您认为碎片化是否影响您的阅读深度”一题时选择了“是”,占比达到95.57%。读者习惯于迅速浏览和获取信息片段、阅读短小的内容和碎片化的信息。而在阅读速度加快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质量不一的信息,使读者无法获取真正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在习惯于阅读简短的摘要和标题后,读者对文本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动力降低,使其仅停留于获取表面信息,难以专注于长篇深度阅读,这种浅层次的、零散的阅读很难让读者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和思考,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理解。
二是阅读范围受限。497份问卷中,有481位受访者在面对“您认为大数据是否帮助你提高阅读广度”一题时选择了“否”,即有96.78%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定制虽然在客观上帮助读者提高了阅读效率,但也导致其被动接收信息,且阅读范围并未得到拓展。在大数据时代,读者能够个性化定制自己的阅读体验,个人喜好被后台数据算法监控,不断推送类似的信息,导致读者看似是自己在选择阅读信息,实际上是在被动接收信息。同时,读者只接触到自己选择的特定类型的内容和观点,导致阅读范围变窄,无法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三是信息处理受限。在面对“您更喜欢看简短的信息还是系统的信息”一题时,有452位受访者选择了简短的信息,可见,读者已经更习惯于获取和阅读碎片化信息,更倾向于接受和传播表面、简短的信息,而对于深入、系统的知识阅读缺乏兴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平台上,大量零散的信息片段难以整合和理解全局,导致读者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降,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或误解。读者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学习和思考能力,难以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碎片化”信息阅读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问卷的第二部分是“碎片化”阅读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大量免费纸质书籍、期刊、报纸和其他阅读材料,是读者能够无障碍获取和阅读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其他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碎片化信息阅读习惯的养成,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亟须重新定位。
一是纸质图书资源利用率降低。问卷统计了受访者在2023年度的图书馆借阅数量,其中,选择从未借阅的有342人,1—3本的有118人,3—5本的有32人,5本以上的仅5人,可以看出,读者对纸质图书资源的需求显著降低。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越来越多用户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和资料,而不是传统的纸质书籍。这导致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降低了图书馆的实体图书馆藏使用率。另外,图书馆到访人数并未减少,但图书的借阅量却日益减少。
二是图书馆定位趋于模糊。在回答“您去图书馆是基于什么目的”一题时,选择借阅图书、占位学习、休闲娱乐、“网红”打卡的受访者分别是77人、253人、132人、35人,可见,借阅图书并非受访者前往图书馆的唯一原因。事实上,随着近年图书馆不断提升硬件环境,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吸引读者,图书馆俨然成为公众学习场所的供给者,人们前往图书馆并非只是借阅图书,而是占位学习。以上海图书馆为例,由该图书馆采购的、使用价值近7万元的一把座椅成为“网红”打卡点,馆内的特色咖啡馆也受到年轻人推崇。2022年,上海市为了方便市民借阅,推出24小时图书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进入图书馆后只是在里面休闲娱乐而非借阅图书。
三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困难。在回答“您习惯从哪种渠道获取想要阅读的书籍”一题时,有451位受访者选择了网络资源,占比达到90.74%,信息化让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变化。还有135位受访者在回答“影响您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的原因有哪些”一题时,选择了“借书流程复杂,限制多”,阅读已成为现代人在零碎时间内有选择地筛选查找所需信息的快捷方式。当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时,微阅读成为其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变得尤为困难。例如,绝大多数的图书馆都开设了本馆的微信公众号,但定期的阅读推广推文阅读量都不高,传统的阅读推广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关注。
四是读者结构比例变化。笔者还分析了此次受访者的年龄结构,年龄在14—19岁的受访者56人,占比11.26%;20—35岁的受访者235人,占比47.28%;36—45岁的受访者123人,占比24.85%;46—50岁的受访者85人,占比17.1%,受访者总体趋于年轻化。为了纵向了解读者结构的变化,笔者还翻阅了《2022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报告》中的数据得知,自中心图书馆增加少儿借阅服务以来,少儿借阅比例稳步提升,从2011年到2022年,少儿外借比例呈加速上升趋势。2022年除两个市级馆外,松江少儿外借已超过七成,青浦、奉贤、金山、闵行、长宁、宝山、普陀和静安区的少儿借阅量均已超过成人借阅量。其中,借阅量(即外借次数)最多的前5本书籍分别是《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朝花夕拾》《鲁宾逊漂流记》《平凡的世界》,全年外借次数均超过1000次。究其原因,这5本书均为中小学生指定阅读图书,且被纳入中考范围,由此可以侧面分析出图书借阅者的年龄层次。
调研形成的应对策略
基于“碎片化”信息时代对阅读习惯造成的冲击,公共图书馆面临纸质图书资源利用率降低、图书馆定位趋于模糊、图书馆阅读推广困难、读者结构比例变化等挑战,转型发展成为全球图书馆的共同趋势。面对这种局面,传统公共图书馆也应主动调整阅读习惯,不断改革,以应对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转型
随着电子书的普及和数字化阅读方便性的提高,现代人更倾向于在线阅读而非借阅实体图书,这种数字化转型加速了碎片化信息的流行,使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和阅读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需要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考虑增加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供电子书籍、在线数据库和数字化资源,以满足读者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
同时,碎片化信息时代的信息庞大且快速变化,图书馆有着处理大量的数字资源的需求,包括获取、分类、存储和管理。这需要图书馆积极改善软硬件设施,探索合适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和工具,使馆藏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可以同步配套检索,以确保读者可以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和学术文章等在线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场馆空间再造
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用户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他们不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需要大量的实体阅览空间,而是更倾向于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空间布局,打造更适应数字阅读需求的学习和合作空间,将传统图书馆场所逐渐转变为多功能、多媒体的服务空间,以满足现代用户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
一是创新空间设计,通过空间改造设计适应现代需求的多功能学习区、阅读区、合作区和创客区等,提供符合不同用户目的和需求的学习和合作场所。例如,增加少儿场馆,以满足日益攀升的少儿读者进行借阅。
二是引入新技术设施,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设施,如智能自助借还系统、数字化阅览设备、VR/AR技术等,提供便捷的信息访问和多媒体学习体验,丰富数字化阅读体验。
三是提供社交空间以开展各类社交活动,如读书俱乐部、讲座、展览、书评交流活动等,为用户提供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机会;打造社区文化中心,借此帮助没有或难以获得数字阅读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的人们,为其提供纸质阅读资源和学习场所,进而弥补“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失衡。同时,专门开设活动空间区域,如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其专门在三楼开设了活动专区,为读书会、书友见面会、新书签售会等活动提供场所,引导市民走进公共图书馆。
转变服务理念
阅读习惯的改变对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需求产生了影响。图书馆需要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竞争,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以增加吸引力和竞争力。碎片化信息的流行使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各种来源的信息和内容,而不仅局限于图书馆。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需求及时更新和提供相关的阅读推荐,同时,提供灵活的借阅模式,如电子书、音频书籍等。利用碎片化信息特点,进行相应图书信息的宣传,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其推荐图书,提高读者借阅图书的积极性。
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现代人的兴趣和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图书馆需要灵活调整馆藏资源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如提供多种类型的书籍、举办多样的活动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这些挑战时,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量而是对信息加以识别的信息素养,图书馆作为专业的图书情报提供方,也可以利用碎片化信息的优势,发挥信息识别、筛选的能力,积极拓展数字资源,更新升级知识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