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1972年,景德镇“十大瓷厂”的设立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工业遗存可反映景德镇陶瓷工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0年左右的完整发展历程。但由于政府、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价值认知有限,缺乏对其价值内容的完整阐释和具体分析,导致对其改造与利用受限。现以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历史演进和现状调研为切入点,梳理其工业遗存的价值构成与具体内涵,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十大瓷厂”工业遗存延展思路。
作为19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的产物、现代化和机械化陶瓷大工业生产模式的“先行者”,景德镇“十大瓷厂”是当代景德镇陶瓷工业国有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德镇陶瓷工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十大瓷厂”已淡出市场,但其工业遗存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文明的产物,见证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蕴含着无法替代的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经济、艺术等价值。这些价值的具体内涵或是有形的,又或无形,通过老厂房、老建筑、生产设备等物质形态,以及陶瓷工艺、生产经验等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近年来,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数量全国第三、地级市第一的城市,景德镇的宇宙瓷厂、为民瓷厂、建国瓷厂等“十大瓷厂”的工业遗存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并有与之配套的景德镇陶瓷机械厂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进程中,宇宙瓷厂、为民瓷厂、建国瓷厂逐步蜕变成陶瓷文创街区和旅游景区。除改造利用的之外,“十大瓷厂”工业遗存还存在部分瓷厂被闲置,甚至遭到破坏的现象。
目前,景德镇市虽不断加强对“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改造与利用,但对其价值的全面系统梳理与分析还存在缺失,影响其改造与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对景德镇市的城市更新和国家陶瓷文化创新传承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概况
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历史演进
景德镇“十大瓷厂”集中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其繁荣发展时期。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十大瓷厂”逐步进入改制期,其工业遗存亦集中形成于这一时期末。
1.萌芽阶段(1949—1960年)
1949年至1955年,国家大力推动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将原来规模小且分布散的小作坊和实体企业进行集体整合,开始筹建国营瓷厂。1950年4月1日,最早建立的国营陶瓷企业——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正式成立。1958年,10家公私合营瓷厂和9家改厂名的制瓷生产合作社按照区域特征、产品特色等情况,合并组成9个大型的国有企业。此时的“十大瓷厂”包括建国瓷厂、建筑瓷厂、宇宙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新平瓷厂、东风瓷厂、华电瓷厂、艺术瓷厂、工艺美术瓷厂等大型国有企业。
2.成长阶段(1960—1980年)
1960年至1980年间,原有的“十大瓷厂”不断加入新的陶瓷企业,陶瓷厂内部也出现进一步分化,为民瓷厂、景德镇瓷厂、华风瓷厂随之出现。这一时期,“十大瓷厂”规模体制在发生变化的同时,陶瓷生产技术不断革新。陶瓷烧造实现“柴—煤—油—煤气”的技术转变,陶瓷生产研制出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使得景德镇陶瓷工业向自动化、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同一时期,“十大瓷厂”生产的陶瓷产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他国重要人物,助力我国开启外交新局面。
3.成熟阶段(1980—1995年)
1980年以后,“十大瓷厂”每家瓷厂的工人多达两三千名,年均产值达几千万元,陶瓷工业发展欣欣向荣。在国家对陶瓷工业的大力支持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所产陶瓷品种、器形十分丰富,陶瓷产品体系完善,远销一百多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十大瓷厂”成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支柱产业,其总产值曾超过四亿元。而同期,景德镇市的人口仅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三,上缴的税收却达到了全省的五分之一,成为整个江西省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4.衰败阶段(1995—2010年)
1995年,各大瓷厂开始进行改制,2010年改制基本完成。这个时期的“十大瓷厂”面临“内忧外患”的挑战。一方面,景德镇陶瓷业面临来自其他日用陶瓷产区企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十大瓷厂”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严重的债务危机对于当时的景德镇市政府来说财政情况完全无力负荷。瓷厂停产、负债,不断陷入经营困境,“十大瓷厂”也从这次改革浪潮中迅速衰退,直至关停改制。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基本现状
“十大瓷厂”改制完成后,在历届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和瓷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下做出了不同的保护性利用决策,并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部分瓷厂能够立足自身的工业遗存等资源实现绝地逢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冠以“艺术圣地”之称的雕塑瓷厂和被改造成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宇宙瓷厂。这两个瓷厂依托现有陶瓷工业遗存资源,实现了产业复兴和文化复兴。而景兴瓷厂等却因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未能抓住转变机遇,最终被拆除,建设成为城市道路和居民住宅。但也不乏东风瓷厂等“十大瓷厂”,在被拆除后仍然依托陶瓷工业遗存和文化资源,被打造成陶瓷专业市场。
景德镇“十大瓷厂”虽未能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瓷业繁荣,但在当下的发展中它们却能“跳出陶瓷做陶瓷”,利用工业遗存资源打造出文创、陶瓷、教育、艺术、文博等各种园区、产业和业态,走出一条商旅、文史共融共兴的道路[1]。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价值分析
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构成
与其他工业遗存相似,“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主要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是以一定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遗物等,具体表现为“十大瓷厂”时期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陶瓷产品、生产设备等物质实体。后者则是依托物质实体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如原国营瓷厂的工人通过瓷厂生产活动获得的陶瓷技艺、陶瓷文化、生产经验等,以及“十大瓷厂”见证的客观历史事实和未来可能产生其他效益的潜在资源。
1.社会价值
该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独有的社会认同感。“十大瓷厂”与景德镇陶瓷工业活动密切相关,对推动工业历史时期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十大瓷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各瓷厂的陶瓷工业生产活动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十大瓷厂”工业遗存承载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记忆,见证了当地居民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历史时期的日常活动。因此,“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不仅构成了本地居民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也成为城市风貌的一种延续。
当下,景德镇成为“网红”城市离不开“十大瓷厂”的陶瓷工业遗存。景德镇在新发展理念的带领下,在老窑址、老街区、老厂房植入新模式、新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曾经的“十大瓷厂”工业遗存华丽转变成一个又一个新经济平台,迸发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十大瓷厂”的老厂房、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不同程度地为陶瓷产业发展所利用,新兴陶瓷产业的不断涌现为陶瓷产业焕发注入新的动力,从而推动个人、企业、地区多层面可持续发展,进而激发城市内生动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历史文化价值
该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历史遗存本身具有的文物价值。“十大瓷厂”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即是一种历史文物,具体包括“十大瓷厂”现存的工厂建筑、生产设备、陶瓷产品等。同时,“十大瓷厂”工业遗存具有极大的精神文化价值,反映着陶瓷生产过程中工人们的“陶瓷匠人精神”,其蕴含的景德镇独特的本土文化元素,是景德镇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工业文明演变的重要载体,也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那些随着时代进步和产业转型而被淘汰的国营陶瓷厂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其在记载数万职工为景德镇陶瓷工业事业所作贡献的同时,见证了工业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生产的优秀陶瓷产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景德镇陶瓷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十大瓷厂”生产的陶瓷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综上所述,“十大瓷厂”是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工业遗存的价值进行挖掘利用对于传承和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及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着深刻意义。
3.艺术价值
该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存续期间所生产的陶瓷产品的艺术水平和美学价值,具体呈现为陶瓷产品的色彩、风格、形式等。通过品鉴“十大瓷厂”各瓷厂在不同年代生产的不同的陶瓷产品,可以领略景德镇陶瓷产业多元的美学风貌,洞悉“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审美价值[2]。
例如,1985年,宇宙瓷厂生产的《红楼梦十二金钗》12集艺术彩盘,曾在国内外名闻遐迩,这套艺术彩盘由著名陶瓷艺术家赵惠民先生亲手设计绘制;宇宙瓷厂后续又生产了其设计的《中国百花仙女》6集彩盘和姜学炳先生设计的《西湖民间故事》12集彩盘、《阳伞倩女录》4集彩盘[3]。直至今日,它们依然为艺术爱好者及创作者们所喜爱。与此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将景德镇“十大瓷厂”存续期间所生产的产品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由此可见,“十大瓷厂”工业遗存可以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权威有效的陶瓷产品研究范本。
4.科技价值
在从柴窑到气窑、手工生产线到自动化生产线等陶瓷产业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十大瓷厂”都是重要的企业载体。“十大瓷厂”遗留下的厂房建筑、陶瓷产品、生产设备等,无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工业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因此,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是陶瓷科技,尤其是陶瓷科技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各瓷厂生产的产品和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及其所包含的工艺技术,和一些生产技术工作的实物和资料等,都是陶瓷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范本和资料。通过深化对“十大瓷厂”工业遗存所包含的陶瓷科技的理解和认识,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还有利于创造更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陶瓷产品和作品。
5.经济价值
“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中的老房子、老建筑等,虽已失去原有的陶瓷生产价值,但如果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仍然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十大瓷厂”大多分布于景德镇市珠山区,部分瓷厂原址位于市中心路段,交通便利、人流量可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同时,“十大瓷厂”遗留下来的老厂房大多仍有保留,它们大都结构坚固、占地面积广、内部空间大。若在原有厂房基础上加以改造,相比新建建筑,其减少经济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以及节约土地资源等的优势明显。
此外,依托“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产生的历史文化内涵,将这些老厂区、老厂房作为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开发新产业,增加新创收。通过新兴产业激发景德镇市高质量发展动力,加强地区吸引力,进而促进景德镇市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当下,景德镇市正在全力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牌,其中“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而“十大瓷厂”工业遗存可挖掘的陶瓷文化素材比比皆是。
曾经辉煌的景德镇,众多国营瓷厂留下的大量遗址、遗迹和遗物,构成了今日世人所见的“十大瓷厂”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结合当前景德镇城市更新发展的需要,应对“十大瓷厂”工业遗存价值构成和价值进行充分挖掘,提升决策者、管理者、运营者和参与者对“十大瓷厂”工业遗存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在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的过程中,能以更加合适、创新、前瞻的模式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实现工业遗存的多元价值及传承与创新。
2022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工业遗存改造与利用模式研究——基于景德镇十大瓷厂旧址的调研”(项目编号:202210408006)。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1]冯玉平.景德镇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与再利用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2]王小茉.景德镇国营瓷厂与景德镇瓷业复兴[J].装饰,2014(08):26-31.
[3]李航.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J].陶瓷研究,2021,36(0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