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理论视角下的潮汕非遗传承路径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43)

摘要: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潮汕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是独属于潮汕地区的文化记忆,其蕴含着潮汕人民的智慧与追求,对于潮汕地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承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潮汕地区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基于嵌入性理论的框架对潮汕非遗传承进行探究,有助于找寻潮汕非遗的发展新路线,共同推动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嵌入性理论的逻辑概念

卡尔·波兰尼于《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首次将“嵌入”一词引入经济与社会学研究,并指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必然时刻都嵌入在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等制度中。他强调,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其受制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的需要和价值相嵌的。如今的嵌入性理论已然成为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文化多方面关系的基础框架,并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视角。

潮汕非遗传承与嵌入性理论的逻辑关联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视角,其主要是探讨社会结构、文化、经济如何相互嵌入并共同影响个体或集体的行为。潮汕非遗是潮汕文化的瑰宝,其形成和发展受潮汕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且潮汕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经济资源,要深度剖析潮汕非遗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潮汕非遗的传承与潮汕的社会组织和社群紧密相关。潮汕非遗通常由专门的团体负责保护和传承,这一现象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反映了其非遗传承的社会特点,潮汕非遗的社会网络主要体现在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传承人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和传承人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潮汕的非遗传承人主要依托个人和各乡镇力量传承非遗,英歌舞就是典型的建立在社会网络上的非遗传承。英歌舞是潮汕民俗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表演项目,此类文化活动中,上场的英歌舞队伍通常是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团体。这些专业团体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拥有专业的培训资源,一些致力于学习潮汕非遗文化的适龄孩童会前往学习,构成传承人之间的同门与师徒关系,共同继承和发扬潮汕传统文化。而负责非遗的社会团体也与各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组织人保持联系,相互合作、共同推进乡镇民俗活动的顺利开展。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传承人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传承人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网状的社会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嵌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其传承的稳步发展。

其次,从历史和文化视角看,潮汕非遗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包含潮汕地区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潮汕的非遗与其历史背景相嵌合,既体现了历史背景对潮汕非遗的深刻影响,又彰显了非遗对历史的特殊功能与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潮汕文化的发展。潮汕非遗的历史与文化嵌入性,通过潮汕各地的英歌舞得以具体体现,展现其鲜明特征。有说法称,英歌舞源于明代,其融合了北方的秧歌后逐渐演变为英歌舞,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英歌舞融入了戏剧等元素,最终在潮汕民间通过各地区分支的演变,形成了以潮阳、普宁和惠来等地区为主要传承脉络的英歌舞。其中,惠来英歌舞又称为“神泉英歌舞”。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古时,惠来人民主要以捕鱼为生,拥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受惠来文化历史的影响,神泉英歌的人物精神内涵中具有海洋文化特色,体现了渔民的宽阔胸怀和豪放、粗犷性格。除惠来深受当地历史文化影响外,潮阳的英歌舞受到历史嵌入性因素的影响,且其是古傩文化的遗存,因而在当今潮阳英歌舞中还能看到古傩文化的影子。

最后,从经济的角度看,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英歌舞、嵌瓷和木雕等,都是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的非遗产品。在潮汕非遗产生的经济价值方面,近年来,因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与网络对英歌舞的热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潮汕旅游,辐射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对此可以看出,潮汕非遗的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然而,潮汕非遗的经济模式需进一步改善。起初,潮汕非遗的发展主要依赖地方宗祠、寺庙和民居建筑对嵌瓷和木雕等工艺的需求,这些需求催生了由建造宗祠和寺庙的当地人民进行募捐,以及古街、古巷中老宅子持有人形成的经济活动。而英歌舞也是在民俗活动的举办地,由当地的民俗理事会组织筹集活动资金推进活动。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比较传统,应通过经济嵌入性与现代化商业模式结合的方式进行改善,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活力,促进潮汕非遗的源远流长。

综上分析可得,在嵌入性视角下潮汕非遗的传承与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和经济相扣。潮汕非遗传承应当立足于嵌入性理论,把握潮汕非遗在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影响,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更为准确的策略,推动潮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传承的发展困境

基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潮汕地区的非遗存在非遗传承人断层、非遗的经济资源开发较少、部分民俗活动路径限制等问题。为促进潮汕非遗的发展,需要将潮汕非遗与嵌入性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推动潮汕非遗的传承。

非遗传承人

潮汕的非遗传承基于嵌入性社会网络,主要由非遗传承者自发传承,凭借个人力量传承非遗。然而,如今出现了传承人口减少、受众不足的问题,传承人年龄结构以年纪较大的传承人为主,存在非遗传承压力大、招生难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依赖口口相传、师徒传授以及实践传承的方式,招收学徒的困境正日益影响着非遗的传承。受流行文化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高,因此,自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较少。此外,民间工艺类非遗虽具有经济价值但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这导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传承者逐渐减少。并且,对于非遗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不足也是造成非遗传承困境的因素之一。潮汕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以传统的农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潮汕的人才资源流向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而降低了潮汕地区的创新能力。受人才外流的影响,身处外地的潮汕人偏向于让子女在经济发达地区受更好的教育,所以较多人自小在外地长大,无法近距离了解和学习潮汕非遗活动,进一步加剧了非遗传承的困境。

非遗经济发展空间有待提升

首先,近年来,虽然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非遗热度居高不下,但是非遗相关产业链带来的经济价值却较少,这是由于缺乏针对非遗经济的商业化运作,导致非遗的市场没有得到完全开发,并且在非遗传承中缺乏创新和创意,没有官方的非遗品牌形成效益。其次,一些潮汕非遗工艺制造周期长、价格高,从而导致销量较少,这也是产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非遗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导致非遗产品在功能和形式上未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潮汕传统非遗竹编,匠人不仅能用巧手将竹篾编为竹编花篮,还能编成艺术品“竹丝编织画”。前者往往是潮汕传统婚嫁等活动的常用器具,后者则是较为少见的传统艺术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习俗用具多依托家中长辈料理,导致传统工艺制品需求量较低,进而导致非遗手工艺市场低迷。

非遗活动的时间、路径限制

传统年俗非遗的活动主要在正月举办,这种时间上的集中限制了非遗活动的频率,导致传承机会减少。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一代受外出务工与学业等因素影响,常常无法到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活动的活力。

潮汕民俗活动主要集中在具有历史文化的特定场所。受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影响,途经的地方道路往往较为狭窄。非遗活动展演时,吸引的大量参与者容易导致人流拥堵,进而影响游客的体验感。一些无法及时到达的游客可能会错过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特别是外地游客,他们不熟悉线路,再加上人流量大,导致其对非遗的热情下降。虽然,如今有不少群众自发性地在抖音等平台发起直播,展现了非遗向网络平台延伸的趋势,但群众自发开启的直播宣传大都存在平台流畅度、设备清晰度等问题,导致非遗的文化传播受限,无法展示潮汕非遗的精髓和魅力,削弱了观众对潮汕非遗的热情。

嵌入性理论视角下潮汕非遗传承的发展对策

认知嵌入

从认知方面嵌入,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潮汕非遗的了解度和认同感。通过媒体推广介绍潮汕非遗的历史文化,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其次,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开通潮汕非遗官方号,发布潮汕非遗信息,线上组织非遗抽奖等互动环节,提高人们的参与感;线下则在节假日时举办非遗表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此外,要加强青年人对潮汕非遗的感知,可以从家校的角度出发,在校时,进行非遗知识的教授并与课外实地参与相结合,增强青年人对于潮汕非遗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例如,在美术课堂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丰富他们的创意空间和审美观。借助美术教育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在文化融合、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跨文化交流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如今,潮汕非遗文化在社交平台上爆火,大部分青少年对潮汕非遗的观感已然从“不够时髦”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但由于潮汕非遗活动大部分需要从小学开始学习,且体验渠道单一,外地游客往往只有观看展演的机会,却极少可以亲身体验潮汕传统文化,因此在认知方面稍有欠缺。对此,非遗传承机构可以在展演后开设非遗文化体验班,开发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招募有兴趣的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推动潮汕非遗文化的传承。

经济嵌入

对于潮汕非遗的经济嵌入主要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是潮汕主体产业的发展,通过推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潮汕地区人才回流;另一方面则是将非遗资源融入经济活动,主要从“非遗+文创”和“非遗+文旅”入手。首先,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化设计创意融合,打造非遗文创产品专属品牌,拓展潮汕非遗产品的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其次,利用非遗资源结合文旅产业,通过开展非遗传统展演与旅游融合,实现游客近距离参与潮汕非遗活动。除展演类活动外,工艺类的传统手工工艺如木雕和嵌瓷等,可以在线下开设体验馆并与文旅产业串联形成旅游链条,共同推进潮汕非遗的经济发展。

基于经济视角,促进潮汕非遗的传承不仅可以促经济,更能谋发展。例如,潮汕近年来打造的新晋“网红街”——棉湖镇解放路。解放路的两侧是骑楼建筑,颇有民国风情。2024年初,在“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下,解放路完成升级改造,并成功举行了多次非遗文化的展演活动。非遗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潮汕英歌舞以及古乐等形式,吸引了大批居民和游客驻足观看。随着潮汕非遗文化影响力的扩大,部分在外务工的游子也选择返回家乡发展,在解放路建设非遗文创周边场馆,学习传统非遗技艺;借助民国风情的骑楼建筑,为游客提供“街拍”服务……这为棉湖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环境。此外,与棉湖的解放路相接的南门大街如今也在进行升级改造,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商业街”,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挖掘潮汕特色非遗资源,不仅增添了棉湖古镇的烟火气,更促进了棉湖的旅游产业链发展。

对此,潮汕非遗传承的经济嵌入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将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与良好的就业环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潮汕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

技术嵌入

针对非遗民俗游行途经小道造成的道路拥挤问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结合三维建模技术生成潮汕非遗民俗活动表演区的地形地貌模型,据此为非遗活动路径进行可靠的规划和设计。在活动路径上设置看台,从而分散人流。另外,采用BIM技术在途中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工作。此外,对于非遗传承还可以建立非遗数据库、虚拟非遗体验馆等,通过网络技术对非遗传承进行弘扬。“针对实体手工类非遗在青年人中的传播问题,可以通过开发非遗相关的手势交互游戏,将具身体验式教育用于提升手工艺类非遗的学习效果,促进游戏学习和非遗文化的融合。”

制度嵌入

潮汕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政府对非遗传承的保护政策。非遗文化的传承基于其悠久的历史,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时会在无意间破坏了非遗传承的保护环境。在发展经济时,如果仅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导致牺牲部分传统建筑以拓宽经济发展规模。但此举并不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不利于保护潮汕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香古色的小镇中,非遗文化的展演能够焕发流传千年的风采,而在工业化背景下,展演则会丧失独有的韵味。因此,在潮汕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非遗传承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地保留潮汕非遗的本真面貌。

首先,政府应当出台更多非遗保护传承相关的政策,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许泽荣建议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其作为法律保护的核心系统,同时,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地方性法规,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制度。此外,他还主张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设立非遗执法检查机制。另外,他建议通过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知识教育。其次,建立非遗认证和登记制度以及潮汕非遗传承人协会,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对非遗产品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拓展非遗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在政府的带领与制度的保护下,潮汕的非遗文化才可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新潮思想的影响下,非遗传承困境面临老龄化、人才流失、市场竞争压力大以及资金与资源等困境。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传承非遗文化应让政府、社会组织和传承人等相结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非遗的传承。充分利用好“非遗+”带来的经济效益,但也要时刻调整经济策略避免非遗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失真,从而实现潮汕非遗的良性传承。

珠海科技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传承保护的数智化+产学研创新模式探索——以揭西县乡村振兴实践为例”(编号:202313684001)。

(作者单位:珠海科技学院)

标签:  潮汕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