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表演的风格转变与文化反思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57)

摘要:中国电影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我国电影表演的现实主义美学最早可追溯至1913年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叙事技巧反映了历史发展进程、社会现实和普罗大众的生活,在借鉴西方电影美学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人经过不断地创作和探索,确立了现实主义传统。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不断发展,其中,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以夸张的表演风格,荒诞、超现实的叙事手法著称,正在引发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的变革与突破,其揭露的深刻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层次问题更引发了中国电影人新的思考。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无疑为中国的文艺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电影拍摄快速突破了现实主义的壁垒,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基础上重新搭建电影叙事的框架,更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等对电影的视觉表征进行突破。而在表演传统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力求通过深刻的表演以塑造丰满乃至矛盾的人物形象,真切地展现了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社会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表演传统

现实主义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电影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受到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呈现强烈的现实性倾向。20世纪初,中国电影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开始尝试通过创作反映和还原社会生活,更出现了部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初步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渔光曲》《神女》等电影,主要是对当下的社会进行反思,其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与其现实生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现实主义电影将其描绘视角转向当时的社会建设,也受到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创作发展迅速,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电影界尝试用魔幻的叙事编排向社会现实发出挑战,如《红高粱》《让子弹飞》等电影的出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和深度。中式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在超现实魔幻故事内核的基础上,保留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和文化基底,善于将现实隐喻于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中,最终给予观众独树一帜的观影体验和情感思考。当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持续在题材、风格和制作方法上创新与发展,在丰富电影文化和美学技巧的基础上,新的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电影创作中,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选择,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

现实主义表演的技巧与表现

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表演强调对社会现实、普罗大众进行观察和体会,再转换为镜头语言,通过演员的动作台词和人物形象展现。电影人物多来源于现实人物,或取材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因此强调演员在表演时要做到写实、流畅。例如,为展现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而融入大量的方言,为展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演员需要从外貌形象、肢体语言、语言声音乃至思想上进行模仿和复刻,并进入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体验。再如,强调个性化的表演,演员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尝试理解角色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从而将个人细腻的情感与角色独特的性格魅力相结合,以凸显角色的个性、生活和命运。现实主义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还整体性地反映了中国电影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质朴纯真的审美倾向。

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与特点

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结合现实与奇幻元素的独特电影风格,旨在通过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揭示和反思社会,形成独特的“魔幻现实”效果。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文学,指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奇幻元素,以展现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浩瀚如烟,其中不乏《封神》《聊斋志异》等奇绝魔幻的志怪小说,为当今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无疑受到拉美文学的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拉美魔幻主义现实文学进入中国,对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众多电影导演进行了创新。例如,电影《红高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等相融合,并将多个故事进行串联和记叙;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以四段独立而又交错的故事,通过错乱的时间轴和叙事编排引发观众的深思。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哪吒·魔童降世》等为代表的动画电影赢得了票房佳绩与广泛好评,《封神·朝歌风云》展现了中国传统魔幻现实文学题材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潜力,推动了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题材的新发展。

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表演特征

魔幻现实不是简单地堆砌奇幻元素,而是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对冲破陈旧观念束缚、呼唤新生的渴望。在具体的表演层面,其强调通过夸张、扭曲、反逻辑的魔幻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和讲述故事。与此同时,魔幻现实主义仍然保留了写实化的表演特色,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演员并非只是对真实人物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在高度凝练人物形象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以艺术性、个性化的方式演绎角色。其注重保留人物形象身上真实的痕迹和生活经历,同时融入一定的艺术现象和创作,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例如,电影《红高粱》对特定历史时期人民集体生活画面的直接复刻与描绘,再到《无问西东》中对人物命运与痛苦的隐藏式描绘。魔幻现实主义既有现实语言,又蕴含了超现实、突破时空的叙事表达,其擅长通过象征和隐喻引发观众思考。

中国电影表演风格转变的文化反思

社会变迁与电影风格转变的关系

电影风格的转变与社会变迁、大众的审美渴求密切相关。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不断发展变迁,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艺术文化、经济发展和大众情感需求的演变。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之所以“魔幻”,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早期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例如,以电影《让子弹飞》为代表,以符号式的隐喻将现实问题暴露于电影中,以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对应现实生活,通过虚构的故事间接地反映特殊年代人民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电影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创作从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到关注个体感受,主题表达也更多围绕大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在创作的文化理念上,朝着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不断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元素,娱乐性的增强也要求电影从业者充分考察观众需求和市场反应。电影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更是为新的叙事结构和视觉造型美学的发展、应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电影导演尝试从创作题材和电影画面表现等方面进行创新。总之,电影风格转变可以说是社会现实的投射,其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发挥了独特的文化宣传和教化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变迁。

电影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

电影是社会意识的载体,其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并传达大众诉求。其中,部分优秀的电影作品展现了前瞻性,对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电影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对话等元素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电影《黄土地》以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为主体,蕴含着强烈的当代意识,充分展现了导演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遇后产生激烈矛盾的反思,其以独特的空间景观和地缘文化呈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展现对社会的反思。通过对现实进行影像化的表达,赋予电影更多深层含义,最终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近年来,饱受大众好评的《哪吒》《封神》系列电影在选择传统奇幻志怪小说元素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技术对拍摄画面进行了复杂化的处理,其中蕴含的反叛精神,以及对传统、权威的突破和反思是引发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对比与分析

表演技巧上的转变

就整体表演风格而言,现实主义电影强调真实、纪实性,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则以荒诞、夸张、抽离性的表演为主。现实主义电影要求真实性和个性化并重,演员需要以真实自然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通过深入生活、模仿表演对象、体验角色等方式融入故事背景和人物经历。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将现实和幻想融合,要求演员在表演中适当融入并展现一些想象,其人物台词和故事情节设计也包含更多的象征性片段。在情感表达上,现实主义电影的情感刻画细腻微妙,演员通过细节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则具有夸张的剧情,情感更加外放,影片整体的奇幻氛围更加强烈,演员也更擅长通过即兴创作等对电影情节进行突破和创新。

人物形象的塑造

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形象来源方面,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往往来自客观生活,通过大量生活化的台词和细节刻画,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例如,许多现实主义题材取材于历史人物或真实的社会实践,其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多以虚拟为主,创作者通过赋予人物形象典型的性格特质,以反映某一类人群或社会现象。在人物经历方面,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将奇幻元素融入现实情境。例如,赋予人物超自然的力量或奇特的经历实践,以增强电影的奇幻色彩和视觉冲击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赋予人物形象更多的象征意义,以夸张的形象和情节表达复杂的人性或社会问题,或借助人物传达哲学思考等议题,从而引导观众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达到超越现实的情感共鸣。

文化背景对表演的影响

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都受到复杂文化背景的影响。现实主义电影往往直接融入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或文化议题,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则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以丰富电影故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设计,如融入神话、民间传说、传统艺术等,在增添电影文化韵味的基础上,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例如,部分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的角色或情节直接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或在现代背景下重现传统故事的主题和精神。同时,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将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进行双重结合,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又借助奇幻元素等探讨人性、自由、文化等主题,使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呈现显著的社会批判意义。

表演风格转变中的关键影片与实践

从“真实感”到“象征性”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典型的象征性,其将魔幻元素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以探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营造真实感到运用象征、隐喻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表演风格转变巨大。以电影《红高粱》和《无问西东》为例,《红高粱》上映于1987年,以东北高密乡为背景,讲述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挣扎与生命力的张扬,以人物经历和活动串联故事,大幅野性的场景、颠轿仪式和血红色的红高粱地,以张扬的镜头和视觉语言重构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但又直接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和命运的艰辛,对人物的生活经历进行融合,以历史变革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展现大时代环境下中国百姓的坎坷和坚韧,这种“真实感”来源于真实生活,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坚韧不屈的小人物生活。而《无问西东》则以四个不同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为背景,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讲述某一时期某个群体的故事,其以立体的人物描绘,跨越了不同历史阶段和时间,向观众传达了“勇敢无畏、无畏东西”的精神。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风格从聚焦于单个人物的故事叙述转变为象征性的群体表达。

跨越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以江湖恩怨为主题,围绕主角李慕白、俞秀莲和玉娇龙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以中立的叙事视角、突破空间的场景转换构建了神秘的东方武侠世界。该电影以其精妙的叙事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和电影画面语言而赢得大众认可,同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以三种生活境界追溯电影之外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渊源。例如,在叙事安排上,电影的时间线并不严格地按照现实逻辑发展,而是呈现超越现实的时空感,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主要通过描绘武侠世界,反映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挣扎。主角玉娇龙在探索传统俗世生活、江湖生活和大漠生活的过程中追求自己所渴望的自由,正如其名字代表年轻、力量和自由,该人物隐喻对传统规则的叛逆和对自由的渴望。而主角俞秀莲则是循规蹈矩的人,该人物形象代表遵守世俗和礼教,主角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恰好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同时,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也贯穿于整部电影,如主角常面临有关自由意志和责任的选择。整体上,电影《卧虎藏龙》以多元丰富、对比鲜明的场景和色彩设计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性格,又通过丰富的武术动作设计表达情感和意境,蕴含了儒家、道家等思想,充满了对传统和现代、个人和社会、自由与束缚的思考及探究。

神话色彩中的深刻人性:

从《大闹天宫》看中国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

电影《大闹天宫》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其取材于《西游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心中对自由的渴望,大胆而反叛,通过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孙悟空的形象既是现实中的叛逆者,通过塑造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形象以隐喻个体对自由和权力的追求,又向观众传达了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从而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同时,电影中对孙悟空反叛行为的刻画展现了其不拘泥于外物、追求自我的自由精神,以“闹天宫”的形式隐喻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此外,在取材、人物形象塑造之外,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是该影片魔幻现实主义最充分的体现。在展现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基础上,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更以其冒险主义、突破精神而受到大众喜爱,看似魔幻的电影设计中蕴含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毫无疑问,以“孙悟空”等为代表的传统神话人物形象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其蕴含的反叛、不受束缚等性格特质蕴含了国人的独特精神追求,在保留超现实魔幻感的同时,以精神共鸣联结人性,赢得支持。

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将幻想和现实交织融合,通过象征和隐喻将尖锐的社会议题进行艺术化处理,将现实中个体的需求和情感借助电影进行艺术化表达,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设计和独特的叙事表达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内涵。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项目编号:19ZD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标签:  现实主义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