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城市提质更新的背景下推动洛阳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工业遗产在城市提质更新中的价值与地位、洛阳工业遗产的现状,提出洛阳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对策,以期为洛阳乃至全国其他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提质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功能及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现代工业重镇,洛阳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工业遗产和工业故事,如何在城市快速提质更新的背景下,平衡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焕发工业遗产新活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新课题。
工业遗产在城市提质更新中的价值地位
在城市提质更新背景下,保护并利用好工业遗产,既能保留城市“工业乡愁”,又能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与空间的优化,还能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底蕴
近代我国很多城市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工业遗产与这些城市相生相伴,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演变历史,还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价值,展现了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城市提质更新中,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传承城市文脉,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
合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有助于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通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工业建筑、设施可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将其融入城市旅游线路,还可以丰富城市旅游资源,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其二,通过整治提升工业遗产周围环境,可以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将各类创新元素和旧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进行融合、改造、提升,打造能吸引更多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人才入住的新型产业空间,如艺术园区、科创园区等,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工业遗产较丰富的城市更应注重活化并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充分发挥其价值,激发城市活力,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156个重点项目。这些重点项目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鲜明体现,以洛阳拖拉机厂为中心的洛阳涧西工业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
发展历程及特点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56个项目中,包括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又名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简称“一拖”)、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在内的7个项目落户洛阳,由此洛阳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自1955年开始,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水泥厂先后动工兴建;截至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洛阳已有大、中、小型工厂共计26个,至此洛阳涧西工业区已经基本形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洛阳持续进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纪录。
洛阳地下拥有丰富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大工业建设需要用地,而文物保护也需要留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洛阳以“避开老城建新城”规划建设理念,在老城以西八公里外的涧河西岸新建专门的城市工业区,自东向西依次布置了铜加工厂、轴承厂、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和最北端的热电厂,逐步探索出工业建设的“洛阳模式”。具体到厂区分布,大都采用“南宅北厂”的模式建设工业新城区,即自南向北依次为科研教育区、商业区、居住区、绿化隔离带和工业区。厂区内部的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其恢宏的体量和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布局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洛阳涧西工业区留存了一大批工业遗产,一类是生产设施,如厂区大楼和厂房,另一类是与之相配套的生活设施,如家属楼、医院和图书馆,突出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工业建设时期的建筑风貌和景观特色。这些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雄伟庄重、气势磅礴的特点,展现出宏大叙事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筑本身除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留下的最优秀、最典型的工业遗产,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国工业建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及特殊地位。
取得成效
近些年,随着城市不断提质更新,洛阳挖掘整理工业遗产,对老旧厂房、厂区和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取得显著成效。
1.政策层面
2011年,涧西工业遗产街区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等苏式建筑被纳入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一拖主厂区、广场和广场前中轴线、厂房及职工生活区等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1958年洛矿厂制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和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成功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东方红”赓续红色血脉 擦亮民族品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保护利用》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洛阳铜加工厂: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中铝精神》成功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通过参加这些评选,洛阳工业遗产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多重视。
近年来,洛阳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整体上的战略谋划。此后,洛阳又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历史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洛阳市涧西区工业旅游规划》,形成了相辅相成、重点突出、方向明确的战略规划体系。2025年初,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
2.实践层面
2014年,涧西区的铜加工厂闲置的小管车间被改造为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也是洛阳第一个利用工业旧厂房改造的项目。2019年,一拖建机老厂房被改造为以文化、休闲、创意为主要业态的东方文创园,保留了原有的红砖、钢结构等工业元素,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被誉为河南最像北京798艺术区的产业园。此外,2011年开馆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是一拖打造的以“东方红”为代表的文化IP,也是洛阳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成功实践。
2016年,老城区的起重机厂的老旧厂房被改造为古都科创园,是一个大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2017年,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被改造为天心文化产业园,保留了旧厂区内红墙灰顶的工业建筑,将餐饮、娱乐、体育等各类业态完美融入其中,打造青年消费热门目的地。2021年,洛邑古城附近的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厂房被打造成天心·校场里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引入多种新业态,形成高端化品质化的特色街区。
2018年,瀍河区的机床厂旧厂房被改造为大北门文化产业园,园区将原有的苏式风格建筑进行了艺术化的改造,陶艺馆、城市书房、艺术展览中心、电影院、剧院等各类文化设施使整个园区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洛阳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较多的问题与挑战,这严重阻碍了工业遗产在城市提质更新中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1.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当前,虽然洛阳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但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也不够具体,同时没有建立针对工业遗产的分级评估体系。制度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工业遗产在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及保障,无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积极性。
2.保护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洛阳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无论是在保护意识上,还是重视程度上都远远不够。例如,工业遗产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普及,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缺乏专门的保护机构与资金支持,直接导致部分重要的工业遗产被拆除或改建且违法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惩处,保护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再利用,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导致工业遗产原本的价值受到损害,甚至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3.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同质化情况明显
洛阳工业遗产存在数量众多、差别大、体量大、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周边环境复杂等突出特点,因而在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封闭保护、展示方式,通过讲解传承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创新性,同时对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较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再利用模式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以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而开发科创园、博物馆或者工业旅游的具体实践相对较少,并且已经开发的一些项目也缺乏与工业遗产本身特色、相关产业、周边环境和文旅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更缺少类似北京798艺术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广州TIT创意园这样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质量园区。此外,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存在因开发过度、改造过多而造成工业遗产丧失本身文化内涵的现象。
4.对居民的需求关注较少
洛阳的工业遗产具有特殊性,很多工业遗产厂房仍在正常进行工业生产,街坊中也有居民正常居住,这就增加了这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难度,无论是保护还是再利用,既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也不能影响居民生活需求的满足。当前,洛阳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大多集中在对厂区的改造利用,而对街坊的改造较少,尤其是社区内部的规划更新更少,这些社区因为年久失修,内外部环境破败不堪,线路、管道杂乱无序且老化严重,加之社区管理也不到位,人居生活环境较为落后。作为工业遗产的街坊本就是当时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因为产业工人才发展起来的,但当前的保护和再利用却忽略了居民的切身感受。
城市提质更新背景下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对策
当前,洛阳虽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当前城市提质更新的背景下,要继续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工业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一,要完善工业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洛阳地方政府,涉及工业遗产的法律法规都不多,而且洛阳工业遗产的产权大多属于企业或者个人,这就增加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难度。保护工业遗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且政府相关部门也无权干涉企业的一些做法,因此,应该尽快完善工业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其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明确依据。其二,要建立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机制。工业遗产形成于特定历史进程,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与文物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研,再制定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在准确评估各个工业遗产价值的基础之上再研究讨论能否进行改造利用,进而引入社会资本共同研究制订相应改造方案,提升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效果。
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讲座、展览或实地参观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或者账号的形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收集公众意见、建议。此外,积极与社区开展合作并招募志愿者直接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最后,要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洛阳拥有众多工业遗产,且因它们原本功能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在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改造,尤其要避免同质化,注重差异化和特色化。当然,要做到差异化,一是必须整体规划、多方联动。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不仅要全盘考虑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禀赋,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入新业态,创新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建设。二是要注意突出自身特色,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要和洛阳本地文化紧密结合,突出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定位,这才是再利用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居民现实需求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目标,居民的切身感受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工业遗产的街坊,适度更新其内部基础设施和环境不仅能够解决安全隐患,还能为居民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的改造才能满足居民的真实需要,也能让作为工业遗产见证者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守护和传承这些工业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