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惠州人文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80)

摘要: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临城市人文品质提升的重大任务。结合惠州地域文化特性,现对惠州目前的城市人文品质现状进行评估,立足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基于“故事讲述”的城市品牌建构新方式和具体对策建议,发掘惠州历史文脉传承之道,使“惠民之州”的故事更具传染力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擦亮“惠民之州”高品质城市品牌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惠州市身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三千载的古老国度记忆、两千二百余年的行政建置足迹以及一千四百多年的建城史。包括葛洪、苏东坡等在内的四百八十余位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从先秦时期的缚娄古国,到秦汉时期的博罗古县,到隋唐的循州府城、宋元的惠州名城、明清时期的岭东雄郡,以及近代的革命摇篮,再到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带,惠州无疑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地标。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其“活起来”“火起来”,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惠州如何保护传承这些历史文化财富?如何利用丰富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人文品质?

提升惠州城市人文品质的现状

据数据显示,惠州市范围内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76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27项,市级108项,县(区)级208项……“岭东名郡”的美誉确实名不虚传。

城市的生命之源在于其文化底蕴,它犹如一股永不干涸的力量,推动着城市的持续进步。多年来,惠州这座既拥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这些特色与现代社会文明有机融合。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文化产业也在稳步推进,这些都为展现惠州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城市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脉传承成绩显著

近几年,惠州市致力于挖掘并创新性保护历史遗产,推行资源整合策略,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的保护与再利用,开展了一系列遗产活化项目。例如,深入挖掘苏东坡在惠州的文化遗迹,修缮了苏东坡故居,增设了东坡纪念馆,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国内苏东坡学术探讨、展览以及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先后对金带街、水东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修缮,将祝屋巷打造成特色文创街区,水东街获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成为惠州旅游新亮点。“两街一巷”已成为节日期间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点,展示了古街区的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的气质。

品牌宣传影响扩大

“惠民之州”是惠州享誉全国的城市品牌。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惠州坚定秉承以民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针对实际发展需求,惠州依托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底蕴,深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韵味和精神气质。惠州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如朝京门、西湖旅游景区、合江楼、水东街、东坡纪念馆、水门桥、金山湖公园、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等,这些古老的街区、新兴的城区景观以及标志性建筑,形成了“一步一景”的格局,全方位地展现了惠州悠久的历史底蕴以及“山水交融”的城市特色。TCL·2024惠州马拉松圆满落幕,这是一场沉浸在深厚苏东坡文化氛围中的长跑盛事,再次吸引全球目光。众多跑者在参与马拉松的过程中,追随苏轼的脚步,体验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豪迈以及“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悠然自得。

生态资源物产丰厚

群峰苍翠欲滴,涓流缥缈如纱,城市与湖泊、江河、丘陵交织相依,赋予了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动人风貌。北宋才子苏轼来到惠州,不禁感慨“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背靠连绵的九连山脉,面朝辽阔的南海之滨,罗浮、南昆、象头诸山,群山叠翠,峰峦竞秀;东江之水切开山岭束缚,曲折穿城,滋养万物,最终汇入汪洋大海。惠州市土地面积1.1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海岸绵延281.4千米,散落着162座自然岛屿,海洋资源之丰,无愧于广东海洋之巨擘,人均享有的公园绿地面积更是高达17.85平方米。惠州市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绿色发展战略,成功斩获诸多殊荣,包括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

人文底蕴浓郁深厚

惠州市丰饶的文明沃土,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全国性的文明都市及“好人之城”注入活力。无论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援的“辅警勇士”曾勇军,还是勇敢挡刀的“快递侠”黎志伟;无论是勇敢施救的“托举姐”陈小利,还是乐于助人的“活雷锋”赵喜昌……这些普通的英雄们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担当,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爱。这正是惠州这座“好人之城”的鲜活体现。依据惠州志愿服务网数据,全市已有超过138万名志愿者完成注册,志愿服务团体(队伍)数量突破7000支,志愿服务活动总计达到23.8万次,文明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些优秀人物及其背后的数字,为惠州的城市文明画卷增添了温馨的一笔。

文化产业初放异彩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尽显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形态。当惠州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硬产业,高质量文化供给在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同时,焕发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活力,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根植于厚重的人文基底,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活力,惠州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惠州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近3万家,以超高清视频显示、5G智能终端为支柱的数字文化制造业遥遥领先,吉他滑板生产设计、影视拍摄制作、文化创意园区等新业态动力强劲。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惠州持续擦亮“夜色惠精彩”品牌,激活新业态文旅消费市场,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多元业态释放发展活力。

“丰”字交通便捷

近年来,惠州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基本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城市发展新形态。“丰”字交通主框架、千万级新干线机场、“3线9站”的高铁网络、亿吨规模的深水港口……惠州已构建起全方位的“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地位,为大湾区协同发展和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惠州城市人文品质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发展趋同现象和“城市病”的积累

长久以来,惠州在城镇建设的土地与空间配置以及投资项目筛选上,倾向于那些能够最大化市场利润、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及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案。这种做法导致城镇发展规划缺少远见和全局性考虑,呈现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雷同的绿化与公园设计以及紧凑的住宅区,尤其是老旧城区,其环境状况显得杂乱无章。这一现象导致城市失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貌,变得趋同无趣;同时,“城市病”日益加剧,它不仅削弱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还限制了惠州这座历史名城在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魅力展现。

特色文化彰显不力,有名而不显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城市文化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惠州有很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古迹,但文化个性和形象依然不够鲜明。除了西湖、红花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其他相关旅游产品和品牌较少,游客对旅游景区景点的认知度较低,导致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不足,在城市建筑物及文化娱乐广场、雕塑等公共建筑和设计方面缺乏特色。虽然惠州有以东坡祠为代表的、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建筑,但这些显然还不够,仍缺乏对惠州文化个性和形象的明确定位和准确表达,缺乏对惠州整体建筑特色的规划和设计。

资源整合效果不佳,有形而不合

惠州被誉为“岭南名郡”,然而其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并不高,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之感。这种情况与城区内文化宝藏的稀缺及分布零散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些承载历史的街区,其历史遗迹呈现零乱分布的格局。众多的历史瑰宝并未与旅游路线实现有效整合,导致旅游资源的展示不够充分,也未能构建连贯的旅游产业链。另外,在历史街区中,展现地方特色的商业点和商品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招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大多集中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期间,而在平日以及小型的活动中,此类活动较为稀缺,这限制了本地非遗的持续发展和传承。同时,惠州市的文化资源虽然有限,但其影响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原因是未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且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市民文化素养不高,有规而不雅

惠州的市容市貌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亟须提升,日常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在惠州,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弱,常见的“中国特色”式横穿马路现象时有发生,车辆在遇到行人时鲜有文明礼让之举,闯红灯、不文明驾驶等现象频繁出现。此外,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以及周边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亟须提升。惠东沿海旅游区的乱收费问题,对游客的旅行感受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损害了惠州的城市声誉。

提升惠州城市人文品质的路径思考

讲好东坡寓惠故事,打造岭南东坡文化新高地

努力打造岭南东坡文化新高地,加强东坡文化品牌的塑造。将惠州西湖与桥东区域统筹规划,打造成闻名遐迩乃至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集散地——苏东坡文化旅居小镇,实现品牌影响力的实体依托,以及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模式。构筑岭南东坡文化新地标、打造东坡学术资料研究中心,发起“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文化旅游品牌计划,精心策划东坡迷俱乐部盛会,开展东坡主题诗歌朗诵盛典、创意短视频征集挑战,举办“东坡荔枝文化节”及“东坡宴”,深度发掘东坡在惠州的文蕴,塑造“东坡惠州文化名片”,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助力产业升级、文化创新,持续创造发展新篇章,使东坡文化深入人心。

讲好惠州非遗故事,传承焕发文化遗产新活力

通过谱好“挖掘资源,讲好故事,创新转化”等方式传承惠州非遗。打造惠州市文化遗产展示新馆,全面展现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构筑城市文化新符号。加大非遗传播力度,精心组织举办“非遗大巡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促进非遗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提高群众参与保护非遗的积极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打造惠州非遗活化利用的品牌,开发各种“非遗文创产品”,如农民画丝巾、陶瓷杯、雨伞、手机饰品、魔术巾等龙门农民画系列衍生产品;荔枝茶具组、西湖赏盘、富贵碗、风光餐具、玉塔微澜影清杯等东平窑衍生文创产品;亚克力夹子文具——“大笑东坡夹”、东坡寓惠主题DIY笔筒、东坡诗词集DIY挂件、《食荔枝》活字印刷体验包等“东坡文创”系列产品。通过融入城市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讲好惠州绿色故事,推动文旅产业新业态发展

发展多元化全链条文旅产业。惠州以温泉养生、生态养生、滨海养生、乡村康养、森林养生等为切入点,打造全季节、全区域、全产业健康养生旅游,通过精准定位区域康养主导产业和服务产品,让医疗、文化、养生、旅游、休闲、森林、体育融合度进一步深化,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挖生态优势,整合文旅资源,推动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与提质增效,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具有东江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文化街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应大力推动惠州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惠州较好的经济基础优势和科技发展优势,加大鼓励创新力度,引导相关文化资源和人才探索多种场景下VR/AR技术的应用,将惠州的人文故事,通过“文创+科技”的模式,创作出创意十足、科技感满满的文创产品,创新延伸出文旅新业态,催生各种业态蓬勃发展。

讲好“好人之城”故事,提升惠州群众精气神

惠州要在全面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过程中,厚植好人沃土,依托丰富的好人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探索。惠州成立“惠州好人宣讲队”,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打造“好人故事分享会”“东江义工”、好人捡跑、救捞救援、文明交通等多个好人宣讲品牌,推动好人宣讲“声”入人心,传递身边榜样力量,共建“好人之城”,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文明软实力,托起城市精神的新高度,凝聚城市发展正能量。讲好“好人之城”故事,以文聚力,涵养城市文明。深化文明建设成效,彰显“好人之城”风貌,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充满文化底蕴的魅力都市。

讲好惠州乡村故事,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惠州全市各地正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但作为农业大市,惠州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要深化改革赋能,持续推进典型镇村培育、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乡村改革与治理,加快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持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推出产业发展、用地保障、金融支农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激励政策,吸引涉农优质项目落户惠州,创新发展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新引擎,为推动惠州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体而言,以文塑城,彰显名郡魅力,使“惠民之州”成为享誉全国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惠州需要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打造岭南东坡文化高地、非遗活化利用、多元化全链条文旅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化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下功夫,讲好“惠民之州”的故事,提升惠州“岭南名郡”的形象,推动惠州人文品质的整体提升,让惠州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2024年度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建项目“惠州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的对策路径研究——以惠城区为例”(编号:HZSK2024GJ14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标签:  惠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