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中“树”的作用之比较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5 阅读(204)

杨乐苡

作为自然界一种常见的景物,“树”这一形象常常出现在中西方绘画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和不同画家的笔下,占据着或主或次的地位,在画面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树”之作用的研究情况

作为自然界一种常见的景物,“树”这一形象常常出现在中西方绘画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和不同画家的笔下,占据着或主或次的地位,在画面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过去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对某张画或某个风格的讨论中捎带提到,缺少系统化,关于中西绘画中树木作用的比较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树”在中国绘画中的作用

中国绘画中的树主要出现在山水与花鸟画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比如马王堆出土的汉代“T形帛画”,其中就有一处象征太阳的“金乌”驾车从扶桑神树升起的图案,既装饰了画面一角,又有图像方面的象征意义。而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中的树则起到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与衬托画面中人物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绘魏晋的绘画“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就提到以树木衬托人物的绘画方法;而南朝的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每一个人物都以树木分隔开,既体现了他们归隐于林中的隐士身份,也使得画面中人物彼此之间既联系又独立。这两种物象的搭配后来逐渐衍生出“树下隐士”的图式,时常出现在山水画中,用以表现作者归隐的愿望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画面中的树木已经不必再服务于人物或作为一种图案化的装饰,其形象也越来越突出,姿态更加丰富。树木的作用向着体现画面近、中、远景的空间过渡关系与构图的疏密关系转变。唐朝时期,画家沿用前人以树木大小表现空间上的远近关系的方法,也通过对树木的线条笔法与颜色的不同刻画方法来体现不同的绘画风格。比如李思训父子就使用勾描填色、施以重彩的方法对树木进行刻画,以显示青绿山水一派的富丽堂皇;而王维则用素雅的墨色表现树木,在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与干湿变化上做文章,以体现水墨山水的文人意趣。

宋代的树在前人用法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其在山水画中渲染氛围、彰显审美与意境和表现画中场景的地域特色等作用。北宋李成、范宽等画家,擅长表现北方的山川和寒林,并以对树木遒劲挺拔的姿态和树干粗糙质感的刻画体现其地域特点;而以米氏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则用水墨点染和晕染以没骨画法绘成的树木枝干来表现江南烟雨氤氲的氛围与文人的审美情趣。

在元代画家的笔下,树木已经成为画面中所表现的主体对象,如倪瓒的《六君子图轴》中,就描绘了六棵不同种类的树,借此来表达自己高洁不阿的君子品格,同时寄托了他对“树”这一意象的理解与情怀。另一方面,元代赵孟

标签:  树木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