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25)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林业病虫害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天津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当前面临林业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的情况。为大幅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质量与效率,强化天津市林业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保障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当前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防治手段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升级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72

林业作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林木的健康生长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频繁的背景下,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强度和危害程度加剧,已经成为林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面临林业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的情况。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天津市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上升,主要病虫oEnATZXlWQwXn7klEjYoLQ==害种类有50多种[1]。病虫害不仅严重危害林木资源,也对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证天津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天津市林业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天津市林业主要病虫害种类繁多,根据危害程度可分为3类,分别是极端危害类、重度危害类和轻度危害类。

极端危害类病虫害可对树木造成极大的破坏,一般导致树木大面积枯死,典型的病虫害种类有松材线虫病和球蚧。其中,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松树,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发病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会造成松树针叶失水、褪绿,继而变褐,最后整株枯死,针叶呈红黄色。球蚧是柏科植物的专食性害虫,大量寄生后可使树木失去活力、针叶黄化、树干流汁,最终死亡。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市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达26.8万hm2,球蚧发生面积达23.5万hm2[2]。

重度危害类病虫害虽然基本不会导致树木死亡,但可造成树木生长发育迟缓、产量降低等经济损失,典型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有锈病、螨虫等。其中,锈病可侵染各种松树,造成松针脱落,严重时可导致树冠稀疏、生长发育迟缓。螨虫主要为害阔叶树,大量寄生后可使叶片早落,影响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削弱树木活力。

轻度危害类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较轻,主要表现为影响树形、果实生长等,典型的病虫害种类有叶斑病、斑潜蝇等。这些病虫害通过为害树皮、叶片等组织,影响树木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运输,可导致树形畸形、果实出现斑点等,但对树木整体生长没有严重威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天津市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其中,极端危害类和重度危害类病虫害对天津市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急需加大防治力度。

2 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在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监测网络布局不合理,站点分布过于稀疏。当前,天津市林业病虫害监测点主要分布在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和蓟州区等地,其他大部分区县未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分布过于集中,无法有效监测病虫害在天津市的整体发生动态。此外,林业病虫害监测点设置偏重经济林区,在天然次生林区监测点覆盖不足。2)监测手段单一,以人工识别为主。天津市现有林业病虫害监测主要依靠巡护人员的目测和简单取样判断病虫害种类,识别准确率较低,无法及时确定病虫害发生情况,不利于及时开展防治工作。3)缺乏有效预警机制,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天津市现有林业病虫害监测仅停留在发现病虫害后进行防治,没有建立针对性的预测预警体系,缺少关键病虫害种类无害化指标和防治指标,无法根据监测结果快速判断病虫害发生及为害程度,防治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例如,2020年,蓟州区螨虫大面积发生时,相关部门直到螨虫数量大幅增加后才着手防治,导致后期防治成本大幅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4)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获取不及时。天津市大部分林业病虫害监测站未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信息收集存在滞后性,不同部门监测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影响区域性病虫害综合防控。

2.2 防治手段单一,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在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性农药的单一防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大阻碍,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1)高毒性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安全的威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总面积虽然比2020年下降5%,但实际使用的化学农药量却增加近10%[3]。新采购的敌敌畏、毒死蜱等高毒性农药占全部农药采购量的83%[4]。静海区、武清区、宁河区等地的环境监测结果也表明,多地林区的土壤和水源中农药残留量明显高于安全标准,环境污染严重,表明过度依赖高毒性农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环境代价越来越大。2)防治模式单一导致防治效果受限。不同病虫害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过度使用少数几种药剂,会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例如,2020年7月,在宁河区发现了敌敌畏耐药性锈病菌,严重影响了后续的防治效果,使防治成本大幅提高。3)防治模式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防治成本。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依然依赖传统经验模式,无法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药剂特性等科学制订防治计划,导致重复防治、过度防治现象持续存在。

2.3 基础设施落后

在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防治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防治站点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等。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天津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点仅有56个,平均每个站点所辖区域为45 km2,且许多基层防治站点设置在森林边缘,与主要林区距离较远,不利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快速开展防治工作[5]。同时,大部分防治站点的药棚、储药间等储存防治药剂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安全隐患较多。

3 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天津市实现林业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基础。

1)合理布局监测站点,扩大监测范围。形成科学合理的高密度监测站点网络,实现各区县和主要林区的有效覆盖。关键是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不再依赖单一的地面站点监测,而要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监测。例如,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及无人机航拍图像,通过智能分析判断病虫害发生情况,依托高密度视频监控和传感器网络,收集多源异构病虫害数据,同时辅以便携式检测仪开展重点区域监测,形成立体化监测格局。

2)开发和应用智能识别等新技术,提高监测效率与精准度。例如,天津市可构建覆盖主要林业病虫害种类的图像特征数据库,训练出高效的图像识别模型,并开发针对性强的快速检验系统,如便携式病虫害检测仪。结合模型预测、多源信息融合等技术手段,实现林业病虫害实时、高准确率监测和预警。

3)优化林业病虫害监测模式,保障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转。除升级技术设备外,天津市需要从林业病虫害监测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如建立规范化的监测操作流程,将监测与防治实际行动紧密结合;构建全过程跟踪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适时开展监测效果评估,不断优化完善监测方案,推动监测能级提升。

4)重点引进和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及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例如,利用搭载先进成像系统的无人机,结合红外热成像和高精度光学摄像头,实现大面积、高频次的精准监测,通过智能识别算法实时绘制病虫害分布图,大幅提高监测效率与精确度。此外,建设视频监控网络与物联网传感网,实时获取环境温湿度、光照等数据,为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6]。

3.2 研发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研发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是实施环境友好型病虫害管控的关键举措,天津市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

1)大力引进和培育复合型天敌。针对天津市林业常见虫害,可选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多种天敌,形成复合生物防治系统,从而提高防治效果的稳定性。同时,建立区域性生物防治站,实现天敌的人工大量饲养和定向释放,为开展大面积生物防治奠定坚实基础。

2)研发和应用高效微生物制剂、杀虫蛋白等新型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蛋白农药的高效低毒特征,有助于形成安全环保的防治体系。因此,天津市相关部门可与高校合作,联合攻关各类微生物杀虫剂和寄生菌杀虫剂的研发应用,或引进国外先进生物农药产品。引进生物农药产品时,重视生物农药产品的适宜性研究,考虑当地病虫害种类和气候特征等因素,以充分发挥生物农药产品的防治效果。

3)建立标准化的绿色防治模式。天津市可以主要防治区为单元,制订系统化的绿色防治技术规程,包括适宜的生物农药种类与配比、施药方法,以及防治质量评价指标等。同时,建立长效技术推广机制,选派防治技术服务团队入驻基层,提供现场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各基层主体能够规范开展林业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

3.3 升级完善基础设施

在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林业主管部门应抓住智慧林业和数字林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科学优化防治站点布局。立足天津市林区分布的空间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的时空规律,以提高防治时效性为导向,对现有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点的区位布局进行系统评估和动态优化,在站点分布相对稀疏、防治盲区较多的区域,适度增设新的防治站点,并将站点前移至病虫害多发区附近,最大限度压缩病虫害信息采集、核验和响应的时间成本,构建布控合理、响应迅速的立体化防控网络。

2)改造升级药剂储备设施。按照因地制宜、节地高效的原则,对使用多年、功能退化的药棚、储药间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安全评估,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设施实施就地改造或异地重建,通过增设智能化控温控湿系统、完善通风除尘装置等,保障各类防治药剂储存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延长药剂的有效期,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药剂使用环节的环境污染风险。

3)强化应急防控设施建设。针对天津市境内重点防治区和林业资源集中区,规划建设一批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应急防控设施,配备大型施药机械、移动式药剂调配站等专业装备,建设标准化的病虫害标本采集和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套相应的数据分析等软件系统,形成一套集药剂储备、标本分析、扩散预警和应急施治于一体的现代化林业病虫害应急防控体系,切实提高防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4 结语

当前,在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防治手段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成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智能化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大力研发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升级完善基础设施等都是加强天津市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对策。在未来,天津市林业主管部门需要继续推进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改革和技术升级,力争建成智能化、精准化、环保化、现代化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从而大幅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天津市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婷.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2):16-18.

[2] 屈晶.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技术问题与优化措施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9):162-164.

[3] 邱玉业.试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1(1):165-166.

[4] 裴源政,贾德成.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9,13(32):48-49.

[5] 邵海学.浅谈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在展园中的表现手法:以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天津展园为例[J].广东蚕业,2019,53(9):26.

[6] 陈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9(20):67-68.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病虫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