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89)

摘 要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陆良县自然条件适宜马铃薯生产,是云南省主要的秋马铃薯生产基地。推进秋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对于实现陆良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为提高陆良县秋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秋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模式传统落后、施肥方式单一落后、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缺失、病虫草害防控滞后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问题,并提出升级优化生产模式、加强精准施肥及水肥一体化管理、实施标准化生产流程、建立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及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 秋马铃薯;高效生产;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35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地处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总面积1 989 km2。近年来,陆良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秋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传统的生产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如何实现秋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已成为推动陆良县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展秋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生产,不仅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陆良县概况

陆良县地处滇东高原,地质构造属杨子准地台,处于黔桂地台和昆明凹陷的接合部,总体上属于岩溶高原地貌,东、西、北三面环山,西南面丘陵起伏,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大平坝。陆良县位于低纬度地区,但由于地处高原,受地势、海拔和大气环流影响,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水量742.4 mm,年日照时间2 002.6 h,无霜期长达303 d,适宜秋马铃薯生长。在土壤方面,陆良县共有7个土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66个土种。其中,以红壤为主,占总面积的64.56%,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秋马铃薯生产。陆良县水文条件也较为优越,共有20余条河流,均属珠江水系西江上游的南盘江干支流,总长超240 km[1]。同时,陆良县拥有204座小型水库和381座小型坝塘,总库容2.3亿m3,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 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概况

近年来,陆良县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秋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加[2]。2023年,陆良县秋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1 466.67 hm2,产量28.65万t。陆良县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然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陆良县秋马铃薯品种主要有费乌瑞它、合作88号、云薯304等。费乌瑞它是由荷兰引进的早熟高产马铃薯品种,具有结薯早、分布集中、抗病性强等优点,适合陆良县的气候条件。合作88号是国内育成的综合抗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具有抗逆性好的特点,株型适中,结薯性能好,品质优良,在陆良县广泛种植。云薯304为云南省自主选育的秋马铃薯专用品种,其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明显,植株矮型半直立,薯块膨大快,商品率高,综合性状优异。以上马铃薯品种通过多年种植,已较好适应陆良县的气候、土壤条件,并具备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等特点,是陆良县秋马铃薯主导品种。

3 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模式传统落后

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模式仍较为传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秋马铃薯生产中,绝大部分种植户沿袭多年的传统管理模式,生产方式落后,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秋马铃薯生产全程环节缺乏系统管控,从种薯处理、育苗管理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后的贮运加工环节,各环节存在严重断档,无法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3]。同时,在传统秋马铃薯生产模式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重了环境压力。

3.2 施肥方式单一落后

施肥是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存在施肥方式单一落后的问题。在秋马铃薯生产中,绝大部分种植户缺乏科学施肥意识,施肥种类、时间和方式比较随意。尤其是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同时,在秋马铃薯生产中,种植户缺乏施肥技术指导,肥料投入往往根据经验而定,既不符合秋马铃薯营养需求规律,也忽视了秋马铃薯在不同时期、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差异性需求,无法实现精准高效施肥。此外,在秋马铃薯生产中缺乏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的应用,施肥与灌溉往往是分开操作,难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3.3 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缺失

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严重缺失,成为制约秋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素。1)标准化良种繁育技术薄弱。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大部分种植户会自行留种,标准化良种繁育技术应用不足,缺乏对种薯质量的严格把控,良种覆盖面偏小,直接影响秋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2)缺乏标准化技术规范。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大多数种植户仍沿袭传统管理模式,覆膜、育苗、施药、收获等关键环节标准化水平不高,病虫草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环节缺乏标准化操作规程,难以实现精细管理。秋马铃薯收获后的贮藏、分级、包装、运输等环节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标准化作业规范,秋马铃薯品质和商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3.4 病虫草害防控滞后

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成为制约秋马铃薯生产的突出因素。由于认识不足和技术欠缺,当地种植户在秋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控方面长期采取被动应对的传统做法,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缺乏科学的综合防控体系,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违背绿色生产的理念。同时,新型病虫草害的发生加大了防控难度,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单一防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此外,由于缺乏精准高效的病虫草害测报和预警机制,无法及时精准开展防控工作,易错过最佳防控时机,防控效果大打折扣。

3.5 机械化生产水平低

机械化生产水平低一直是制约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的突出问题。当前,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主要依赖人力作业,各主要环节均缺乏先进配套的农机装备。从秋马铃薯种植前的深耕作业,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喷药等关键环节,再到收获时的挖掘、装载等,均由人工和简陋工具操作完成,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尽管近年来陆良县农机补贴政策助推了部分机械代替人力,但普及程度不高、规模效应尚未形成。种植户对农机装备认知不足且投资意愿淡薄,大部分农机装备仍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此外,土地流转程度低、规模化种植比例小,也限制了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缺失,农机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不完善,进一步制约了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4 对策

4.1 升级优化生产模式

升级优化生产模式是提高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效率、促进秋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生物防治技术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推行秋马铃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实现全程精细化管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将秋马铃薯产业与畜牧业等有机结合,实现种养一体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4]。4)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拓展秋马铃薯绿色产业链条,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溯源体系,保障秋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4.2 加强精准施肥及水肥一体化管理

针对目前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中施肥较为粗放的状况,急需加强精准施肥及水肥一体化管理。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切实做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肥源,发展农业有机固体肥,减少化肥投入。2)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将适量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一并施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力流失。应用精准高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还能确保秋马铃薯高效吸收利用肥料中的养分,真正实现增产增效。3)充分考虑秋马铃薯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差异性需求,分期分批精准施肥,最大限度满足秋马铃薯对养分的需求。

4.3 实施标准化生产流程

陆良县秋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全面实施。当前,陆良县秋马铃薯生产环节仍存在管理随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急需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制定全程标准化操作规程,从种薯处理、育苗管理到收获后的贮藏运输,逐一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例如,在田间管理环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标准化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用,同时加大病虫草害预警和科学防控力度,建立健全标准化防控体系。在收获、分级包装、贮运加工等关键环节,也要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模式。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全面实施,提高陆良县秋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4.4 建立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

长期以来,在陆良县秋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控中,当地农户过于依赖化学农药的单一防控模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陆良县要加大病虫草害测报预警力度,建立完善的病虫草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草害发生动态,为精准高效防控提供依据[5]。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既要有效遏制病虫草害发生,又要注重环境保护。此外,大力发展无公害栽培、有机栽培等栽培模式,从源头上杜绝化学农药的使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病虫草害测报、预警、防控体系,实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不断增强病虫草害防控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保障秋马铃薯生产安全。

4.5 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是陆良县秋马铃薯产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陆良县要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技术供给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破解机械化滞后的瓶颈。1)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支持种植主体购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完善农机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农机维修保养和作业服务提供支撑。2)重点推广秋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深松机、精量播种机、喷药机、收获机等关键农机设备,补足短板环节,同步加强农机手培训,提高其农机操作水平;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机械化作业拓展空间,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5 结语

陆良县秋马铃薯产业虽发展迅速,但在生产模式、病虫害防控、机械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其绿色高效发展。提高秋马铃薯产业绿色高效发展水平,对促进陆良县绿色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陆良县应升级优化生产模式、加强精准施肥及水肥一体化管理、实施标准化生产流程、建立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只有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陆良县秋马铃薯产业才能真正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佚名.秋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22(6):54-55.

[2] 马国江,高自权,谭艳丽,等.秋马铃薯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2023(2):64-67.

[3] 马国江,资月娥,肖石江,等.秋马铃薯高产栽培要点[J].云南农业,2021(5):61-62.

[4] 戚六花,陈云焕.陆良县芳华镇小春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2):93-94.

[5] 李红斌,邵艳,秦乔生.陆良县小春马铃薯生产运行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51.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陆良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