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确保林业资源合理利用、指导林业建设方向的关键环节。做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促进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影响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方法、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技术方法,提高调查精度;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持续发展等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广东省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S75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59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广州市土地总面积7 434.4 km2,人口约1 882.7万人。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森林覆盖率达41.8%,人工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65%以上,是广东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
林业在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高质量的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于科学评估和管理广州市林业资源、指导广州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全面分析影响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将为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提升指明方向。
1 广州市林业资源概况
广州市林业资源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林地面积达225.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1.8%,人工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65.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以人工用材林为主,北部山地以天然阔叶林为主。广州市林业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如从化区、增城区林地面积占比最高,两区林地面积共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55%;而天河区、海珠区等中心城区林地面积占比较低。从林种构成看,广州市针叶林面积占比21%,主要为马尾松人工林;阔叶林面积占比69%;竹林面积占比10%。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和质量提升工作,新造林面积持续扩大,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林业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增强,为推进更高质量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影响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技术方法因素
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直接决定了林业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目前,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技术方法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传统的野外实地测量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测绘精度和效率有限,调查成本较高。同时,先进的航空航天遥感、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等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获取、处理及成本等诸多制约因素,新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1]。此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涉及多学科综合应用,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撑,以实现调查数据的高效整合和智能化分析决策。然而,相关技术方法在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实践中的融合度不高,制约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2.2 人才队伍因素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人才队伍素质要求极高,直接决定了工作质量的好坏。目前,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不足。从数量上看,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造成人才缺口;从结构上看,现有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学科专业结构失衡,难以满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多领域综合需求。同时,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引育机制不健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复合型人才要求较高,需要人才具有扎实的林业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跨学科技能,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造成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有限。此外,广州市作为经济发达城市,相较其他行业,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行业的薪酬待遇竞争力不足,加剧了人才流失态势。
2.3 管理体制因素
管理体制是保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广州市现行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不足,在制度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方面都有待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规范要求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导致不同主体和地区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同时,现行体制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缺乏权威的第三方监管,自身监管手段单一,审核把关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杜绝部分单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流于形式的情况[2]。此外,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分散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协调性和连续性。由于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不同主体之间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壁垒,难以形成合力;而且由于缺乏权威的统一部门统筹协调,各方在推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衔接不畅等情况,影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2.4 资金投入因素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广州市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高效推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所需财政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预算投入往往存在不足。同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分散的财政渠道导致资金投入缺乏统筹,无法集中运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此外,社会资金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领域的投入力度不足,政府财政在这一领域仍处于主导地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有待拓展。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资金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的提升。
2.5 生态环境因素
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广州市局部地区存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使广州市面临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如暴雨、高温等,增加林业调查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林业调查数据真实性受到影响,也可能使后续的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策略
3.1 创新技术方法,提高调查精度
广州市应重点推进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利用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测等手段,实现对林地资源的高效、经济、精准监测,为制订科学的林业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积极探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运用前景,借助点云数据对林木高度、冠幅、材积等参数开展精细化测算,提高林业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除了引进先进的数据获取技术,还需要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融合应用。构建集成化的调查信息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智能化分析,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另外,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3.2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
加强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一环。广州市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优化队伍知识结构,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掌握林业专业理论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使林业专业人员掌握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技能,形成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共同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邀请行业专家为在校生授课,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促进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融合;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进行订单式培养,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实现人才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此外,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设立项目绩效奖励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3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监管
广州市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健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管,确保监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可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制定监管细则,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监督,坚决杜绝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此外,理顺分散的管理体制,构建高效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广州市可设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统筹协调部门,搭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协调要求,确保各环节工作的衔接顺畅,形成合力,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质量监管机制的建立应贯穿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全过程,不仅需要对最终成果进行审核把关,更需要在调查、分析、设计等各环节实施过程管控,保证操作规范,数据真实可靠,指标设置合理,方案可行高效。
3.4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
广州市应在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需求,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同时,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集中度和效率。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尝试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领域,也可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和机构通过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等渠道获取资金支持[5]。此外,广州市应明确资金分配原则,确保资金投向的精准性;建立资金使用监管体系,杜绝资金流失浪费;对工作绩效实行资金奖惩,体现资金使用的效率导向。
3.5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广州市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全过程,努力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开展野外调查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选择对生态影响较小的调查方式,尽量避免破坏植被、扰动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不利行为。对于已遭破坏的区域,则应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开展生态修复,恢复植被格局。同时,加大对受损林地的保护修复力度,遏制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的持续蔓延,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广州市可借助生物修复等手段,对破坏严重的区域实施重点治理,最大限度恢复林地生态功能。此外,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避免林业资源损失;立足于林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将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重要约束指标纳入规划体系。
4 结语
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意义重大。为此,广州市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提升广州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整体质量,为科学编制林业发展规划、指导林业建设奠定基础,助力广州市林业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何海龙.基层管理中的林业生态工程实施难点与解决策略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7):123-125.
[2] 周步荣.新时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6):81-83.
[3] 周洪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5):50-52.
[4] 黄齐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农民,2024(14):55-57.
[5] 袁滔.影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因素及优化策略[J].乡村科技,2023,14(16):128-130.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