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寻找高效的防螨药剂,增强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浪费,提高种植效益,选择5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二斑叶螨的毒性最强,且持效性最好,可以作为防治二斑叶螨的首选化学药剂。
关键词 二斑叶螨;化学防治;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3.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01
二斑叶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世界性害螨,其传播速度快、分布广、抗性增长快,难以控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重大的经济性损失灾害,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的危害趋势呈逐年上升态势[1-3]。二斑叶螨,属蜱螨目(Acarina)螨科(Tetranychidae),俗称白蛛蛛,是螨科中食性最广泛、为害最严重的类型,主要以若螨、成螨聚集于叶背吸取植物汁液为害,使叶片上出现失绿斑点。随着虫害加剧,受害叶片逐渐呈褐色,变硬、变脆,直至枯黄脱落,造成植株早衰,严重时整株枯死。二斑叶螨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在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肃省等地均有发生,并且为害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更有利于二斑叶螨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对二斑叶螨的防治大多使用化学防治措施[4]。而许多科学研究证实,二斑叶螨已对许多药物形成耐药性,如阿维菌素、哒螨灵、高效溴氟氰菊酯、甲氰菊酯、克螨特、双甲脒及三唑锡等,这些药剂的防效已明显降低,难以有效防治二斑叶螨[5-7]。例如,有研究表明,我国二斑叶螨种群已普遍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抗性,对联苯菊酯、哒螨灵、丙溴磷等传统杀虫剂的抗性倍数低于5倍[8]。虽然拟除虫菊酯农药如氯菊酯和甲氰菊酯等,对二斑叶螨成虫的防治非常有效,但对其幼虫几乎没有防治作用,并且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一定的风险[9]。因此,按照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防治谱广、性能稳定、对生态环境友好等使用原则,选择5种农业生产上常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挑选出对二斑叶螨治理效果较为理想的药剂,然后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进一步验证所筛选药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从而为二斑叶螨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
试验需要用到的主要设备有150C/250D型光照培养箱、体视镜、移液枪、量筒、量杯、烧杯、玻璃棒、镊子、细毛笔、滤纸、培养皿(直径3.5 cm)、剪刀、手套及打孔器等。
1.2 供试药剂
试验用到的5种药剂为43%联苯肼酯悬浮剂(陕西东朋开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市售)、20%乙螨唑悬浮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售)、3%甲维盐微乳剂(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市售)、22%螺虫乙酯悬浮剂(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市售)、30%乙唑螨腈悬浮剂(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市售)。
1.3 试验方法
1.3.1 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于2022年11—12月在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生产基地内进行,试验作物为黄瓜。试验采用浸叶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先在预备试验中确定5种药剂的活性含量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用纯水将每种药剂分别稀释至5个浓度梯度,将其中的每个浓度分别重复3次,
以清水作为对照。在孔径为3.5 cm的培养器壁上涂抹聚四氟乙烯,以阻止二斑叶螨的逃逸,在培养器下部加入西洋菜进行保湿养护。利用打孔器打取一些孔径为3.5 cm的黄瓜叶圆片,然后将制备好的黄瓜叶圆片浸泡在已制配的药剂中,约10 s后将其取出并晾干。在体视显微镜下,选择20头已发育成熟且发育程度较一致的雌性二斑叶螨,用备好的细水笔把二斑叶螨挑在浸泡过药剂的黄瓜圆叶片上,并放入培养器中。将培养器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相对湿度为65%,气温为26 ℃、光暗时间为16∶8的前提下加以饲养。
24 h后,使用体视显微镜检测各黄瓜圆叶上二斑叶螨的死亡数量,再对二斑叶螨的死亡比例进行统计,最后通过毛笔轻触虫体来完成对统计结果的校正,其中虫体不动即判为死亡。试验完成后,通过SPSS19.0软件计算5种药剂的LC50、LC90和毒力回归方程。
1.3.2 田间防效试验
试验于2022年11—12月在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生产基地内进行,试验作物为黄瓜,试验期正值冬季,但大棚内温度较高,为二斑叶螨提供了丰富的食料,以及适宜生长、繁育的良好生活环境。试验时,分别将5种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 000倍液、20%乙螨唑悬浮剂1 000倍液、3%甲维盐微乳剂3 000倍液、22%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30%乙唑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稀释倍数根据药品种类和目标害虫遵循推荐稀释比例)喷在5株生长态势相近、二斑叶螨发生密度一致的黄瓜植株上,并以喷清水的方式作为空白对照,每种药剂共设置4个重复。
2022年11月23日10:00施药,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黄瓜植株上,喷至叶面湿润又刚好不滴液为宜。分别在施药前1 d、施药后第1、3、7、14 d调查记录黄瓜植株上二斑叶螨的残活虫数,并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由表1可知,5种药剂中,22%螺虫乙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最强;其次为20%乙螨唑悬浮剂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2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近;43%联苯肼脂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较弱,LC50值为22%螺虫乙酯悬浮剂的2倍之多;3%甲维盐微乳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最弱,LC50值为22%螺虫乙酯悬浮剂的3倍以上。
综上所述,室内毒力测定效果显示,5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性为22%螺虫乙酯悬浮剂>20%乙螨唑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3%甲维盐微乳剂,22%螺虫乙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最强,可作为防治二斑叶螨的首选药剂。
2.2 5种药剂对二斑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43%联苯肼酯悬浮剂在药后3 d校正防效可在80%以上,在药后14 d校正防效最差,仅为59.57%;20%乙螨唑悬浮剂在药后3 d校正防效可达74.11%,但同样地在药后14 d校正防效最差,仅为38.03%,表明20%乙螨唑悬浮剂持效性极差;3%甲维盐微乳剂在药后3 d校正防效达到峰值,为68.63%,在药后14 d校正防效最差,仅为43.77%;22%螺虫乙酯悬浮剂在药后3、7、14 d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故说明22%螺虫乙酯悬浮剂的持效性较好;30%乙唑螨腈悬浮剂同样在药后3、7、14 d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说明30%乙唑螨腈悬浮剂的持效性也较好,但较22%螺虫乙酯悬浮剂略差。
综上所述,5种药剂中,22%螺虫乙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性最好,其次为30%乙唑螨腈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乙螨唑悬浮剂、3%甲维盐微乳剂的持效性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中,22%螺虫乙酯悬浮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最好,可作为防治二斑叶螨的首选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最差的为3%甲维盐微乳剂。20%乙螨唑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较为相似,而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属中等水平。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2%螺虫乙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最突出且该药剂的持效性最好,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仅次于22%螺虫乙酯悬浮剂,为第二位可供选择的二斑叶螨防治药剂。螺虫乙酯和乙唑螨腈均可用于黄瓜上的二斑叶螨防治,这与姬秀枝等的研究结果也较接近[3]。此外,43%联苯肼酯悬浮剂、20%乙螨唑悬浮剂、3%甲维盐微乳剂的持效性较差,不建议作为田间防治二斑叶螨的药剂。
此次试验结果从速效性、持效性综合来看,螺虫乙酯为最佳防治二斑叶螨的药剂。螺虫乙酯因其优良的防治效果等特点,在众多农药中脱颖而出,已成为世界农药研究的热点。螺虫乙酯可有效抑制各种刺吸式的口器害虫及一些螨虫,并具有双向的内吸传导作用能力,且可提供持续8周的协同效应。螺虫乙酯主要通过胃毒来杀灭接触者,主要作用于害虫的卵和幼虫,特别是在幼虫时期的害虫和螨虫,从而影响成虫的产卵量和后代虫卵的存活量。螺虫乙酯渗入植株枝叶后,产生去脱酯的物质,且均匀分布于植株中,包括根、茎和叶。值得重视的是,螺虫乙酯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和双向内吸传递功能,能通过植株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传播到正常表面和基部。螺虫乙酯还具有垂直渗透功能,在植物表面喷洒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新生茎、叶和药剂不易使用的部位,对有壳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业内专家表示,鉴于对螺虫乙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相互耐药性,螺虫乙酯对部分害虫的有效防治效果达不到预想。因此,在推广螺虫乙酯的过程中,一般建议在植物一个生长期内应用1次,最高也不超过2次,并且要和其他杀虫剂交替应用,特别是与其无相互抗性功能的杀虫剂,以降低抗药性风险,延缓抗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俊杰,郭德明.二斑叶螨的特性与防治[J].西北园艺,1998(1):38.
[2] 张志刚,沈慧敏,段辛乐,等.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药性及对18种杀螨剂交互抗性[J].植物保护,2011,37(1):82-85.
[3] 姬秀枝,杨麦生,谢麦香.蔬菜二斑叶螨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果菜,2007(5):36.
[4] 孟和生,王开运,姜兴印,等.二斑叶螨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昆虫知识,2001(1):52-54.
[5] 聂继云,董雅凤.果树二斑叶螨的研究进展[J].中国果树,1997(4):46-47.
[6] 金洪洲,康建,胡勇,等.二斑叶螨化学防治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24,51(10):23-28.
[7] 王然,李昀忆,罗晨.二斑叶螨的识别与防治[J].蔬菜,2023(7):83-84.
[8] 丹丹,王少丽,何艳艳,等.我国二斑叶螨抗药性现状及抗性基因突变频率检测[J].中国瓜菜,2019,32(8):155-156.
[9] 卫东,王开运,姜兴印,等.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的抗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J].昆虫学报,2003,46(6):788-792.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谢芳(1987—),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植保技术和病虫害测报的研究与推广。E-mail:xfyingzhan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