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00)

摘 要 为解决稻虾田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产量低等问题,开展“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种养试验。结果表明:“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种稻时间缩短50 d,每667 m2水稻增产29.40%,每667 m2水稻产值增加981.77元,小龙虾每667 m2产值增加5 127.67元。采取“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既保障了农粮供应链稳定,又增加了养虾的收益,实现渔粮双收。

关键词 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02

稻虾种养是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能够缓解秸秆还田引发的甲烷增排效应,稻虾共作能促进水稻生长,并与水稻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1-3]。近年来,广西贵港市大力推进稻虾共作模式,截至2023年,贵港市稻虾综合种养投养虾苗面积约1.07万hm2,同比增长19.5%[4-5]。为探讨“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在稻田小龙虾反季节生态养殖中应用,开展相关种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述

试验地位于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新圩村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位于东经109°45′~109°47′、北纬23°14′~23°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1.8 ℃,年平均降水量1 450.6 mm,年平均日照时间1 658.4 h,无霜期约348 d。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由于地处浔郁平原,试验地属郁江水系,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农业产业发展。

1.2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品种为又香优龙丝苗,虾品种为克氏原螯虾。于2022年8月从湖北省新引进亲虾500 kg,平均每667 m2投放亲虾10 kg,以补充亲虾种群数量。采购亲虾时,挑选体型健壮、怀卵较多、卵成熟度在2期以上的亲虾。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种养面积为4.1 hm2,以“双季稻+小龙虾”模式为对照组,种养面积为1 hm2。

1.3.1 “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

水稻种植方法。1)直播稻。①种植。采用无人机播种技术。播种前3 d浸种48 h;播种前1 d用履带式耙田机将田块耙平排干水,每667 m2撒施茶籽麸15 kg,可杀灭福寿螺;播种时间为2022年4月29日,采用无人机播种,每667 m2干谷播种量为1.75 kg,第1次每667 m2播种1.40 kg,剩余第2次播种;预留7 kg种子,用200个抛秧盘播种育秧,以留作补苗用;播种后3 d选用35%苄嘧·丙草胺150 mL兑水2 kg用无人机喷洒。②田间管理。待秧苗3叶龄时灌一次跑马水(5月11日),以不没过秧苗为宜。灌水后次日每667 m2用无人机撒施尿素7.5 kg;5月31日每667 m2施“龙灯劲久”控释肥[m(N)∶m(P2O5)∶m(K2O)=21∶14∶16]30 kg;在禾苗分蘖期(6月5日)喷施进行病虫害防治。2)再生稻。①合理留桩。头造水稻收割前10 d,排干田水,让泥土干硬,收割时避免损伤稻桩,稻桩留8~10 cm。次日(8月21日)灌一次跑马水后保持土壤湿润,水面避免没过稻桩。②田间管理。灌水后,趁田间浅水每667 m2施尿素7 kg,待10 d后再生稻苗基本出齐后再灌1次浅水,每667 m2撒施含氯复合肥[m(N)∶m(P2O5)∶m(K2O)=15∶15∶15]15 kg;9月4日和9月

24日分别进行病虫害防治。

小龙虾养殖方法。1)养殖稻田改造。基地将约3.33 hm2水稻田因地制宜规划为3大块,按照环沟面积占比小于等于10%,开挖倒梯形环沟,斜坡角度小于60°,环沟上宽2~3 m,底宽1.2~1.5 m,沟深度1.0~1.2 m。稻田内、外田埂分别高于稻田水平面约20、50 cm。2)亲虾投放前一般使用茶麸杀灭罗非鱼、鳢、福寿螺等。3)投放时将亲虾多点分散投放。4)幼虾以培育浮游动物为主,投喂粉料为辅,在小龙虾分批孵化期间,每隔10 d投放饵料,待幼体长大,可转投喂颗粒饲料。5)商品虾管理。每天监测水体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水化因子情况,确保pH值在8.0~8.5,溶解氧不低于4.5 mg·L-1。

1.3.2 “双季稻+小龙虾”模式

采用常规模式,由于考虑到小龙虾养殖,早稻播种时间为4月中旬,晚稻播种时间为7月底,小龙虾投放时间为12月上旬。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病虫害防治措施均与“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一致。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水稻产量测定。水稻测产工作于2022年8月16日、2022年10月19日,分两次开展。根据示范点情况,将试验田划分为高、中、低田3种类型,每类田块在对角线上随机选取3个测产样点(每个测产样点面积为1.1 m2),累计选取9个测产样点,总调查面积为9.9 m2,对各测产样点进行产量测定。收获后,将稻谷进行脱粒并称量湿谷质量,并根据每个测产样点面积折算出每667 m2湿谷产量,接着,分别在烘干前后称量各稻谷样品质量,计算其含水率,根据各测产样点稻谷含水情况及折干率计算干谷产量。

水稻含水率计算公式为

(1)

式中:W1为105 ℃烘干前稻谷样品及称样皿的质量,g;W2为105 ℃烘干后稻谷样品及称样皿的质量,g;W0为已恒重的称样皿的质量,g。

Dw=Ww×(1-Cw)/(1-0.135)(2)

式中:Dw为测产样地干谷质量,kg;WW为湿谷质量,kg;Cw为含水率。

2)小龙虾产量测定。小龙虾采取“捕大留小”的原则,2023年1月15日至5月1日捕捞小龙虾,分6个阶段进行产量测定,计算总产量和折算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增加值。

“双季稻+小龙虾”模式产量测定与“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的产量测定方法相同。

1.5 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两种模式的产量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 26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比较和分析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养时间分析

两种模式的种养时间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双季稻+小龙虾”模式采用轮养的方式,即冬养虾夏种稻,养殖周期为当年的12月上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共131 d,而“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中小龙虾养殖周期为330 d,农户有充足的时间来培育虾苗。“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中的水稻种植时间共173 d,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中双季稻种植时间缩短50 d。

2.2 水稻产量产值分析

由表2可知,“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和“双季稻+小龙虾”模式下,水稻湿谷质量(3规)、湿谷每667 m2产量、折算干谷每667 m2产量、每667 m2产值为差异极显著(p<0.01),含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从湿谷每667 m2产量结果来看,采用“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增产29.30%;从折算干谷产量来看,“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增产29.40%;从产值结果来看,根据水稻单价早稻3.4元·kg-1、晚稻3.6元·kg-1,平均收购价格为

3.5元·kg-1,采用“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

“双季稻+小龙虾”模式每667 m2产值增加581.77元。另外,“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在早稻和晚稻之间没有衔接期,降低了种子、育苗等成本,每667 m2效益增加400.00元,综合水稻生产销售结果,采用“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每667 m2产值增加981.77元。

2.3 小龙虾产量产值分析

由表3可知,“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下小龙虾每667 m2产量为170.06 kg,“双季稻+小龙虾”模式下小龙虾每667 m2产量为97.32 kg;“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下小龙虾每667 m2产值为10 394.77元,相比于“双季稻+小龙虾”模式,每667 m2产值增加5 127.67元。

3 结论

“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比“双季稻+小龙虾”模式种稻时间缩短50 d,每667 m2水稻增产29.40%,每667 m2水稻产值增加981.77元,小龙虾每667 m2产值增加5 127.67元。“直播稻+再生稻+小龙虾”模式,可以实现小龙虾反季节养殖和水稻一年双收的目标,且总产量不低于正常水平。推广这种综合种养殖模式不会对贵港市粮食产量造成影响,不会破坏基本农田,还增加了稻田养虾收入,实现渔粮双收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贺胜国.“虾稻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5):25-26.

[2] 姜亚杰,秦鹏铭,李准,等.长期秸秆还田对稻虾共作系统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4,32(9):1451-1461.

[3] 冯伟.豫南稻区绿色高效“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产业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2019(11):53-54.

[4] 杨小露.春来龙虾肥又美[N].贵港日报,2024-03-23(2).

[5] 张思,韦明君.我市2022年渔业产值增速全区第一[N].贵港日报,2023-01-29(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黄伟信(1971—),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为通信作者,E-mail:qzj2219@163.com。

标签:  小龙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