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番茄种植提供了新的机遇。为给上海市崇明区温室番茄种植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了该区域特殊的生态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及番茄种植的资源优势,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重点阐述了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设施农业;温室番茄;上海市崇明区
中图分类号:S641.2;S436.4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23
温室番茄栽培突破了传统种植的时空限制,通过精准的环境调控、水肥一体化管理和全程智能化监测,显著提高了番茄产量和品质。与传统露地种植相比,温室栽培可显著降低病虫害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全年稳定生产。因此,系统探讨上海市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技术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条件分析
崇明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兼具海洋性、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2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86.8 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829 h,这些气候要素共同构成了崇明区适宜番茄生长的自然环境。然而,崇明区冬季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这对于番茄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温室栽培,对于充分利用崇明区的气候资源,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目前,崇明区部分农场已建成的智能温室配备了先进的综合自控系统,能够有效调节温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保障番茄全年稳定生产。该智能温室采用雨水循环收集系统,节约用水,并通过生物和物理防治手段,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绿色优质生产。在这样的温室环境下,番茄的生长周期得以延长,每年9月下旬定植,至次年6月底拉秧,实现了全季节全天候生产,与同等产量的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能源消耗、水肥用量、育苗成本大幅度降低[1]。
2 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技术
2.1 育苗
在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中,选择优良品种是育苗的必要前提。针对崇明区的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可选择适宜长季节栽培、抗逆性强、果实品质优良的番茄品种。例如,大果型番茄可以选择耐运输、口感佳的“普罗旺斯”品种,其沙瓤绵密、甜而不黏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而对于大果型番茄,则可以考虑那些成熟期一致、产量高的荷兰或以色列进口品种,这些品种经过本土化种植后,产量已显著提高。此外,近年来口感型番茄日益受到关注,并结合富硒牛奶喷施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番茄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育苗先从种子消毒开始,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 min,或采用55~60 ℃温水浸泡,并进行搅拌,水温降至室温后继续浸泡6~8 h,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随后,将种子置于28~30 ℃的催芽箱中催芽,当多数种子(60%~70%)露白后即可播种。
采用无土栽培方式,选择疏松透气、保水性良好的育苗基质,装入50孔穴盘,浇透水后,每穴播种一粒,覆薄土。育苗期间,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0~25 ℃,夜间温度保持在10~15 ℃,避免出现高脚苗;基质相对含水量保持在80%左右,采用小水勤浇的方式进行灌溉;幼苗长出2片真叶后,可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进行追肥;光照不足时,需要及时进行补光处理。当幼苗长出5~7片真叶时,即可进行定植前的低温锻炼,以增强幼苗的抗逆性,提高成活率和后期生长势头[2]。
2.2 定植
定植前,需要对温室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建议采用熏蒸法,使用辣根素进行闷棚消毒,结合夏季高温,可达到最佳效果。基质消毒同样不可忽视,方法与温室消毒类似,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处理,以清除残留病原体,为幼苗提供健康、清洁的生长环境。选择健壮的番茄幼苗是高产的关键。优良的幼苗应具备根系发达、叶片翠绿、茎秆粗壮等特征,并经受过低温等逆境锻炼,以增强其抗逆性,提高成活率。定植密度需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模式进行合理调整,在智能温室中通常采用株距50 cm、行距120 cm的配置,每栽培槽种植两行番茄,既能保证植株间的通风透光,又能保证空间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聚氯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材料都可用于制作栽培槽,其底部设计有导流板,方便多余营养液排出,并防止基质流失;导流板上铺设防虫网,进一步阻隔病虫害的侵袭。地面栽培和下挖栽培各有优劣,下挖栽培槽能有效减小基质的昼夜温差,尤其在冬季,可以避免根系温度骤降,利于番茄生长;而地面栽培槽则安装便捷,操作简便[3]。
2.3 田间管理
2.3.1 水肥管理
崇明区温室番茄一般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营养液的成分、浓度和供给量,在番茄的不同生育阶段提供针对性的营养,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营养液配制通常采用预制的水溶性肥料,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也降低了技术门槛。营养液中氮、磷、钾的比例需要根据番茄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如在番茄苗期施用的营养液中要适当提高氮肥的比例,促进营养生长;在番茄结果期施用的营养液中磷钾肥的比例则增加,以利于果实膨大和品质提升。营养液的电导率和pH值也需要实时监控和调节,以确保营养液的离子平衡,避免因盐分积累或酸碱度不适宜而影响番茄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灌溉采用滴灌方式,滴灌带流量选择1~2 L·h-1的压力补偿式产品,确保营养液均匀供给到每个植株的根部。每日60%的营养液供应集中在11:00—15:00,其余时间少量多次供给,并保证20%~30%的回液冲洗基质,防止盐分累积。
2.3.2 环境管理
温室环境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调控是首要考虑因素。番茄生长的理想温度范围在15~25 ℃。温度过低会引发落花落果,温度低于10 ℃时番茄生长将严重受阻,温度低至5 ℃则可能造成冷害;反之,温度超过30 ℃会抑制番茄光合作用。针对季节变化,温室需要采取相应调控措施,冬季可使用棉被、双层遮幕等保温方案,必要时辅以电热设备紧急升温;夏季则通过遮阳网、通风系统和风帘等有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调控同样关键。番茄对湿度敏感,白天理想湿度为75%~80%,夜间略高,可为85%~90%。湿度过高易滋生病原,可借助无滴膜和适时通风等方法降低湿度。此外,光照对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番茄的光补偿点为0.2万~0.3万lx,光饱和点为7万~8万lx,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万~3.5万lx。冬季光照不足时,需要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补光灯进行人工补光,以确保番茄获得充足的光照[4]。
2.3.3 植株调整
作为蔓生或半蔓生类作物,番茄需要精细的生长管理以优化产量。在崇明区温室中,番茄植株调控主要涉及3个关键环节,分别为吊蔓、去侧枝和叶片处理。吊蔓是确保番茄植株健康生长的基础,当番茄株高约30 cm时,在第一片真叶下方绑定支撑绳,并使用专用固定夹。这一步骤不仅能防止植株倒伏,还能显著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去侧枝对于番茄植株集中养分至关重要,通常在侧枝长15~20 cm时及时清除,后续新生侧枝则要即刻修剪,目的是将养分高效分配至主茎和果实,从而提升果实品质和产量。叶片处理在番茄转色阶段进行,主要工作是清除第一果穗下方的老化叶片,这不仅能促进通风,还能使植株生长更加均匀。通过这些精细化管理,有效调控番茄植株生长,优化生长环境,提高光合效率,最终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2.3.4 花果管理
花果管理是番茄种植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授粉和果实选择两个核心步骤。通常采用熊蜂进行自然授粉,每667 m2番茄种植区域放置一箱蜂群,这不仅能提高着果率,还能显著改善果实品质和外观。当自然授粉效果不理想时,可选择人工辅助授粉。坐果后,需要及时清理多余花朵和果实,集中养分,优化单果质量。理想状态下,每个果穗保留4~6个形态均匀的果实,确保充分发育。在疏果过程中,要仔细筛选,保留形态端正、生长良好的果实,果型畸形、有病变或尺寸异常的果实则需要及时清除。这种精细的花果管理不仅能平衡番茄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还能提高整体产量和果实品质,有效减少畸形果的产生。
2.4 病虫害防治
2.4.1 主要病虫害
崇明区温室番茄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主要包括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白粉虱、番茄斑潜蝇和蚜虫等。其中,番茄灰霉病多在高湿环境下发生,番茄植株受害症状为花、果实和叶片上出现灰褐色霉层;番茄早疫病和番茄晚疫病在高温高湿条件利于传播蔓延,番茄植株受害症状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植株枯萎;白粉虱、番茄斑潜蝇和蚜虫是温室番茄生产中常见的害虫,白粉虱繁殖迅速,易形成大规模虫害,并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番茄斑潜蝇的幼虫潜伏在番茄叶片内取食,导致叶片出现白色蜿蜒的隧道,影响光合作用,蚜虫则聚集在番茄叶片和嫩茎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形,影响植株生长[5]。
2.4.2 防治措施
温室番茄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在农业防治层面,重点关注选育抗性强的优质品种,通过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控制湿度、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及避免连作,构建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生态环境。物理防治方面,可安装防虫网阻断害虫入侵,使用黄色和蓝色粘虫板诱捕白粉虱和蓟马等害虫。生物防治则利用天敌昆虫的天然优势,如通过释放丽蚜小蜂控制白粉虱、投放捕食螨抑制红蜘蛛种群数量。化学防治作为最后的应急手段,必须谨慎使用,严格遵循药剂轮换原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害虫抗药性风险,维护植株健康和生态平衡。防治番茄灰霉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7~10 d喷一次;防治番茄早疫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10~15 d喷一次;防治番茄晚疫病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5~7 d喷一次。防治白粉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喷雾;防治番茄斑潜蝇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选用40%啶虫脒乳油800倍液喷雾。所有药剂使用前,务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并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采收前7~10 d停止用药。化学防治应在其他防治措施无效或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才采用,并应选择低毒、高效、对环境友好的药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2.5 采收
番茄采收通常在清晨进行,此时气温较低,果实含水量相对较高,有利于减少机械损伤,延长货架期。番茄采摘过程中,务必轻拿轻放,避免挤压碰撞,确保果实完整无损。每个番茄都应小心摘除果蒂,避免残留果蒂影响外观和品质。采收操作需要谨慎,防止因用力过猛造成茎秆损伤或植株倒伏,影响后续产量。番茄成熟度分绿熟、变色、成熟、完熟4个阶段,而实际采收时间则取决于运输距离、储存条件及市场对不同成熟度番茄的需求。例如,长途运输的番茄通常在变色期采收,以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品质;而就近销售的番茄,则可在成熟期或完熟期采收,以满足消费者对成熟度和口感的要求。在崇明区温室番茄生产中,部分产品会进行分级包装,一级果品相优良,用于高端市场,二级果则用于普通销售渠道,这种分级销售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采收后的番茄应立即进行预冷处理,降低果实温度,减缓呼吸作用,从而延长保鲜时间。
3 结语
崇明区温室番茄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体现了设施农业的科技转型和生产模式升级。未来应进一步推进番茄智能化、标准化种植,加强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构建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番茄生产体系,为区域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申.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与病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10):159-160.
[2] 赵正平,晏博,张圆媛,等.日光温室樱桃番茄规范化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9):106-110.
[3] 陈宇,齐艳花,杨恩庶,等.日光温室番茄基质栽培关键技术[J].蔬菜,2024(8):78-81.
[4] 焦阳,李金鑫,孙歌.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6):166-168.
[5] 张升军.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与常见病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21):76-77.
(责任编辑:刘宁宁)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2022-02-08-00-12-F01128)。
作者简介:吴春杨(1991—),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研究。
*为通信作者,E-mail:4412026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