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双重属性,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然而,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文章基于TOE框架搭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通过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推动数字经济新实体发展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并强调以先进技术转化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以数智深度聚合释放组织发展动能、以系统观念优化产业环境,助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TOE框架;技术创新;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战略定位不仅关乎经济领域的转型升级,还涉及文化产业的深层发展,特别是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新兴业态,正逐渐成为衡量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对于高速度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关注发展速度与数量的同时,以发展的效益与质量为取向,以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来转变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不同于一般制造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双重属性[2]。数字文化产业依托数字技术,生产或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商品和服务,既具备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其核心的文化内容又能够对社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精神凝聚力,因而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本文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以整体性、动态性的眼光深入探究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机理,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助力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受众覆盖范围广,但产业内容建设亟待提高。数字文化产业以放松欢快、海量易得的内容特征吸引大量受众,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而大众的关注目光有限,为快速获取利益,商业资本以娱乐化包装文化,使人们满足于强烈的感官刺激慢慢失去自主思考能动性,加速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短小化、平庸化、快速化。透视其表面的丰富多彩,实则难掩本质上的空洞贫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亟需转化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优势和价值理路。
新动能不断释放,但产业结构亟需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文化+科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入文化产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还为拓展产业边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企业和平台易依赖单一盈利来源,难以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实现规模扩张。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但产业布局亟盼合理化。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2023年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但报告同时指出,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营业收入分别占总数的78%、12%、9%、1%,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色文化挖掘深度及受众文化素养程度不同,以及数据要素拥有程度不同,都将各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部分地区亟需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及健康的产业生态圈。
2 基于TOE框架的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
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框架是基于技术应用情境,将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纳为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技术维度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及其与组织发展条件之间的适用度;组织维度主要涉及组织的规模、管理、资源等;环境维度则包括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外部条件。TOE框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因而引入TOE框架来深入理解并综合考虑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关系作用,以期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1 技术维度
2.1.1 数据要素集成化高效分工协作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文化资源正不断迅速转变为数据要素。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本身就具有重复共享的特性,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价值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进行知识认知、积累和延伸思考[3]。将不同来源、格式和特点性质的数据通过一定的逻辑进行集成,简化数据分析,并确保数据的清洁性和准确性,提升数据要素在文化数据管理流程的支柱性作用,以此帮助数字文化产业更有效地发挥数据这一核心资产全部潜力,使其能够在日益以数据为中心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同时,数据要素集成使具备竞争优势的个体摆脱对层级化、中心化组织平台的传统依赖,平等地通过数据集成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以数字算法为背书拓展分工协作网络范围。通过数据要素集成化最终形成一套信息驱动、数字治理、灵活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成为文化共同体聚合发展、分工协作的重要推动力。
2.1.2 平台反馈个性化提高内容品质
互联网的核心本质在于利用技术的飞跃性发展,构建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双重线上交互关系[4]。随着云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数字文化产业由过去被动提供转变为平台主动推送,逐步发展出用户表达反馈机制,重构了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通过终端与网络的云互联,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成为自身情感表达的载体,通过数字技术智能化抓取反映用户兴趣偏好、社群关系的语句,精准分析刻画出“用户画像”,判断用户的爱好与利益需求,从而主动分发定制化、多样化、精品化的数字文化内容,使潜在用户转化为现实用户。以用户反馈机制为通道链接供需两端,跟随用户需求与时代潮流制作优质内容,针对性地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提升其生产效率,使数字文化内容生产从开始就锚定其生产传播方向和内容价值,生产出更多匹配用户兴趣的高品质内容。
2.1.3 内容生产智能化提升创新能力
数字化创作工具的产生不仅促进了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破了专业化创作与大众创作的壁垒,也逐步重塑了数字文化内容生产范式,基于需求而自动生成并不断学习升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数字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推动力。人工智能交互型AI等数字化创作工具与人类的智慧相结合,激发更多创新思维,并不断改变内容生产的模式。简化纷繁复杂的操作,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非专业人士也能在网络中将自身个性与时代特性相结合,产出优质的文化作品。智能化内容生产通过简化纷繁复杂的操作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解决多样性和规模性之间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成为塑造人们注意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力量。
2.2 组织维度
2.2.1 产业集聚:协调经营拓展商业新模式
数字技术能够促使不同文化和不同领域实现数据升级和媒介融合,加速文化产业链的融合与集聚,从而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传统文化产业主要以文化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以此拉动营销和后续产品的开发,产业链多为供给端主导的线性链条。而数字文化产业链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点,将传统的文化内容转化为数字文化数据资源,从而构建起纵向协同、横向互通、单次投入、持续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同时,通过文化产品与其他产业结合,拓展不同的商业新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博展览、艺术表演等借助数字技术融入影视、音乐、游戏中,形成海量数据赋能、广泛网络化互联、智能化协同合作的智能生态链,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2.2 结构升级:资源配置形成独特文化资本
数字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通过资源配置和传媒传播,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产业特性的文化资本[6]。因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数字文化产业链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点,使传统的文化内容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以探索出更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开发途径,形成独特的文化资本,并利用多结构的网络社会化媒体链接不同的主体进行传播,实现文化全产业链创新,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2.2.3 内外协同:业态变更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打破了个体、产业、政府机构之间原有的边界,构建出多元主体通过价值协商形成的共同体[7],提升内部与外部的协同效率。数字文化产业突破了传统的分工模式和地理空间的界限,通过网络空间虚拟链接形成激励一致性,推动各主体在产业链中的协同共生,形成创新合力。同时,数据要素集成化打破传统的信息垄断,大大减少搜寻资源的时间成本和经营成本,技术形成的“用户画像”使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推送成为可能,降低过去盲目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绿色生产方式和经济循环模式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维度
2.3.1 政府政策扶持引领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管理方式、营销模式及利益分配方式已然与传统产业不同,相关政策应及时更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框架,保障发展效能持续增长。政府机构应积极发挥导向与促进作用,结合各地区文化禀赋优势,制定并推行可持续的政策方案,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错位布局,避免资源配置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鼓励相关组织在保障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坚守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进而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其附加价值。
2.3.2 市场监管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激发主体为寻求更高的生产效率而深度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并加深社会联系,避免因市场失灵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市场监管方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竞争公平有序,防止垄断等不正当竞争,维护健康市场秩序,确保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行业内部的规范发展与自我约束,制定全面且细致的行业规范及自律性规则,有效引导成员企业严格遵循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则与道德准则。产业主体提升合规意识并规范市场行为,不仅内在地强化了自身的经营准则,还在客观上对构建公平、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3.3 资源共享培育人才
我国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相较发达国家尚需提升,专业人才储备亦显不足[8]。同时,创意型人才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不足,而技术型专业人才面临对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敏感度不足的挑战。通过有效地共享教育资源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数字文化这一新兴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搭建教育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的桥梁,促进跨学科交流,实现文化内容的输出和技术应用的输入[9],更好地进行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同时推广专业认证体系,鼓励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进而提升创新效率,推动整个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3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以先进技术转化中华优秀文化成果
数字文化产业是集文化内在价值与数字技术应用于一体,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条的融合创造过程[3]。只有将文化与技术深度融合,在内容上呼应时代价值,在技术上推陈出新,才能产出符合人民期待的、优秀的文化作品。第一,利用新兴技术,打造更高效率和更优质量。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推动资源快速整合优化配置,为生产者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和支持,实现多维度协同和高效率合作。第二,明确技术导向。技术只有应用在文化内容传播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社会属性[10]。技术的核心使命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其应用旨在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与和谐共生,而非成为导致文化同质化或加剧文化冲突的推手。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规范各类技术标准及技术监测机制,确保数字文化产品与技术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第三,文化科技融合,促进专业技术和创意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新业态,更需注重数字技术与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结合。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使其更加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不断增加高质量文化商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2 以数智深度聚合释放组织发展动能
数字文化产业组织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应积极通过数智深度聚合,有序引导文化供给、消费与参与,促使数字文化消费和传播实现全面升级。第一,塑造IP,营造数字文化品牌效应。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具有知识产权并凭借自身文化内容吸引受众,能够在各个平台带来一定的文化品牌效应的文化创意产品。数字文化产业可以通过有效塑造IP发挥其独具的整合多种外延形态的集群效应[11]。产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原创性强、具有独特吸引力IP进行推广,并扩展到具有实体属性的文化衍生商品等其他形态,提升产业经营效益。第二,价值共创,革新生产和传播模式提升文化价值。在数字共享空间中,网络平台提供沟通和协调的媒介,帮助企业与用户进行互动协作,推动用户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内容创作并表达其真实情感体验,实现企业和用户共同参与价值创造过程,延伸数字文化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第三,智能管理,节约成本提升效益。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供应链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内部协同能力。同时,逐步建立开放平台打破产业边界和信息垄断,慢慢消除协同发展的潜在障碍,形成更为灵活、有效、多元的市场交换机制。
3.3 以系统观念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环境
持续优化产业环境是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解放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手段[12]。第一,搭建全面协调文化格局。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深入各个层面和广泛普及的特性,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各类资源,增强产学研一体的联通集聚效应,建立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和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数字文化产品优质共享。第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建立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提倡积极客观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与激发。第三,构筑沟通互容的桥梁纽带。当今,由数字技术和文化内容共同构建的数字文化无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13]。在数字文化生态的共建共享中,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萃取并展现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与文化精华,同时强化国际传播体系的建构与能力提升,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多元、更优质、更触手可得的数字文化产品。
4 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与活力源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它深度融合了文化与科技的精髓,通过先进技术,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与传播方式,让文化内容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即时共享与互动。数字文化产业不仅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亦契合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追求与期待,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先锋,2022(3):5-7.
黄永林,傅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供需双向升级和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31-43.
郑琼洁,成一贤.文化产业的数字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55-163.
谢新洲,韩天棋.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内容生产方式变迁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3(8):14-20.
余宇新,李煜鑫.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2023(8):32-41.
花建.数字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TCI框架、三大维度与提升重点[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3):46-59.
向勇.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 连接、赋能与共生[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3):32-39.
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4-34+204.
徐紫东,刘怡君.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链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11):159-162+199.
陆岷峰.数字科技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融合优势、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36-144.
陈昌凤,仇筠茜.技术可供性视角下优质IP的媒介逻辑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4):163-168+197.
肖琛.民营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诉求及解决思路:基于浙江的调研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1):126-135.
姚璐,邓集文.数字社会视域下网络空间文化培育: 挑战与进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3(2):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