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文化力量 共谱乡村乐章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91)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乡文化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城乡文化融合有利于培育乡村精神、传承乡土文化。当前,乡村文化面临城乡资源制度性流动引发的文化要素代际断层,以及城市工业文明认知范式迁移对乡土价值体系的解构性影响,需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推动文化主体性重建。为此,应夯实乡村人才基础,强固主体;促进乡村现代化转型,传承文脉;铸造乡村文化空间,拓宽场域,从而推动乡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使我国乡村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性成就。然而,与城市相比,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城乡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是弥补城乡割裂的二分化结构体制、推动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城乡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文化困境,并据此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这对于促进城乡文化的双向滋养、双向启发,构建城乡文化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城乡文化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精神富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只有城乡的融合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构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中国式新型城乡关系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亦蕴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这一关系成为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交流互鉴、消除城乡文化壁垒的关键纽带。乡村文化振兴策略聚焦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被视为引领乡村迈向精神富足境界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城乡融合有利于构建乡村精神家园,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长期以来,城市在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占据主导,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城乡文化融合首要任务便是打破这一禁锢,力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二者均衡发展。城乡文化融合进程中,重塑城乡文化价值认同则为关键契机,意在消弭城乡文化隔阂,挖掘乡村文化潜藏价值,令其重焕生机。以这一契机为依托,全力聚焦农民精神生活的丰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嵌入乡村日常,精心构筑乡村精神家园,赋予农民归属感与凝聚力,由内而外夯实乡村文化自信根基,引领乡村文化正向发展。另一方面,城乡文化融合有利于打造高品质乡村文化,助力乡村现代化转型。在当代社会发展格局下,城乡文化深度融合彰显出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撬动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杠杆。从公共文化服务维度审视,其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促使文化供给要素自由、高效地流动。有力助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标准化与均等化,填补城乡文化服务落差。随着融合进程的推进,现代科技携前沿信息和便捷工具深入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乡村学子的成长,先进科学理念拓宽思维视野,为乡村地区持续注入发展动力,推动观念更新,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综合素质全方位进阶,进而提升乡村生活的整体品质。

传承乡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中国的城市起源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根基,农耕文明为城市文明的演进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源泉,从根本上塑造了城市文明的内在底蕴与色彩,构成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深层底蕴与独特色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城市的发展历程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发展进程更无法脱离乡村在物质与人力等方面的支撑。城乡文化融合旨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益价值成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其向现代化转型,从而彰显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人文底色,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联结城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纽带。一方面,城乡文化融合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汇点,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和人群。这种多元性和流动性使得城市文化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特质,能够接受并容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乡土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艺术得以在城市这个开放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从而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进而推动乡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另一方面,城乡文化融合有利于丰富乡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城乡文化融合作为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正重塑着乡土文化的格局。传统乡土文化长期囿于地域藩篱,传播范围受限,表现形式趋于单一,发展活力渐趋疲软。而城乡文化融合一举打破地域限制这道顽固屏障,助力乡土文化跨越传统边界。城乡交流日益频繁,乡土文化打破本土界限,汲取其中契合自身发展的先进养分,巧妙融合现代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坚守质朴本色与核心价值,又被赋予契合当下时代的崭新活力,文化底蕴得以被深度挖掘,内涵持续丰富,表现形式愈发多元灵动。

城乡文化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农村资源单方面流通,易造成乡村文化“空心化”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二元体制到破除二元体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从而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文化要素流通和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城乡文化融合的因素尚待进一步破解。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对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结构开始纠偏,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战略,此后又分别实行了以工补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但城乡居民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并未消除。乡村优质资源向城市流动较快,城乡间互动需进一步优化,以推动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精英群体外流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在乡土社会架构之中,乡村知识分子肩负着极为关键的使命,是乡土文化得以绵延赓续、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城镇化产生了强劲的“虹吸效应”,吸引着大量乡村劳动力与精英人才近乎“整体性逃离”传统农耕文化。乡村面临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挑战,乡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原有文化体系呈现不均衡态势,文化生态亟待优化。留在乡村的群体在文化维系与创新方面仍需更多支持,以推动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被忽略导致乡村经济受阻。城镇工业文明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不可避免地对乡村原有的空间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伴随工业生产在地理范畴上的持续蔓延,农村生态功能大打折扣。诸多蕴含着深厚民族情怀、承载着珍贵民俗价值的乡村文化建筑风貌,被迫进行“改造”。据权威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伴随城镇化进程,自然村落数量呈现急剧下滑的态势;剪纸、刺绣、竹编等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衰败,不仅意味着乡土文化失去了赖以存续的物质载体,更致使乡村原本多元的经济发展路径受阻。

城市工业文明强力渗透,乡村精神生态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迅猛推进,城市文化凭借其固有的强势地位,通过多种渠道与形式,持续且深入地渗透至乡村领域,对乡村文化的存续状态及其内在价值理念构成挑战。无论是乡村人才流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是“以城带乡”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文化趋同现象,都与城乡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城市文化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文化生态带来了深刻影响,并促使乡村社会在适应与创新中寻求自身发展路径。一方面,城市工业文明的渗透使乡村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城市文化在推行“下乡”举措时,侧重于形式层面的输送,单纯地将城市文化模式与内容向乡村平移,却忽视了乡村文化天然蕴含的“本土原生性”特质。乡村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改造”对象,未受到重视与深度剖析,没有形成相互哺育的友好融合形式,而在现代化与时尚化潮流的驱使下,乡村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和乡村文化独特性未能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城市工业文明的渗透导致乡村居民价值观发生改变。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呈强势输出态势,深刻影响着农民群体与乡村风貌。城市工业文明的“快节奏”理念进入乡村,打破传统农耕依循天时的传统步调,重塑生产节奏。同时,广告、电商等消费文化在乡村广泛传播,激发了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传统消费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推动乡村居民价值观在多个层面发生转变。

城乡文化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强固主体:夯实乡村人才基础

在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核心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充分激发农民群体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一是赋能农民身份地位,激发文化认同“内驱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于着重凸显农民在这一宏大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定并实施政策引导,广泛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大力弘扬乡土文化,促使农民深度认识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与潜藏的发展潜能。培育农民对乡村的高度认同感与强烈归属感,充分激发其主动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内生动力。同时,强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从思想层面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创新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与精神支撑。二是构建多元协同模式,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建设梯队。充分发挥以“返乡乡贤”为代表的新乡贤群体,引入城市文化先进理念,搭建城乡融合的文化桥梁。同时,激活乡村内部的多元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返乡社会精英以及乡村自组织等群体的文化生产力,通过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断健全和优化人才引进机制,确保有才华、有热情的人才能够有序高效地参与乡村建设。积极应对外来人员在乡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难题,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从而确保乡村能够真正吸引并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

传承文脉:促进乡村现代化转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孕育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根基。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对其加以保护与传承,结合时代背景和乡村发展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文化体系。一是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贵价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和道德智慧,是乡村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妥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利用,以激发其创新发展活力。例如,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商业化和低俗化。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之道,通过创新手法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提升乡村文化的辨识度与影响力,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开辟新渠道;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凝聚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构建乡村现代文化符号体系。深入挖掘提炼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观的乡村文化,如农耕习俗、传统技艺等承载着乡村文化根基的历史记忆。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传播方式,利用现代设计对传统符号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以崭新面貌示人,构建既具乡村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符号体系,促进城乡文化深度融合。

拓宽场域:铸造乡村文化空间

城乡文化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思想观念层面的深度交融,这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范式。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打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隔膜迫在眉睫。应致力于构建城乡居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空间生产与文化营造,使城乡居民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实现文化互动、交流与认同。第一,促进城乡文化互鉴共享,实现文化资源双向流动。通过文化下乡以及民俗展览等形式实现城市文化向下延伸,乡村文化向上拓展,打造城乡文化“对话”空间。此外,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形成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第二,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效率,保障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需精准对接农民需求,解决文化供给“好不好”“准不准”的问题,强化创新供给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包含“乡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融入供给内容,助力乡村文化发展。同时,注重整合各类文化惠民资源,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全方位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所在,其价值观念承载着城市乃至国家的精神风韵。没有乡村文化的滋养,城市精神文明将会失去应有的“温度”。从文化传承维度看,农耕文明所塑造的价值观念是强化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塑造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内核,为城市文明跃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社会治理维度看,农耕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体质升级,更是文明演进层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文化新形态,使城市文化恢复了“温度”与“质感”。

城乡文化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表达,已超越单纯的文化空间整合层面,正演进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文明形态变革。通过构建城乡文化要素双向流通机制,不仅实现了城市文化资源对乡村文化的赋能,还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形成“城市反哺乡村”与“乡村滋养城市”的良性互动格局。当城乡文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均衡时,城乡文化则从机械叠加实现有机融合的质变,使乡村振兴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化实验室与价值孵化器。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