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江苏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正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迭代发展模式。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在数字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匹配、人才流失、产业发展单一导致的转型期滞缓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三个维度出发,结合泰州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数字泰州发展的迭代新模式,以期进一步激发数字泰州的横向、纵向突破发展,助力实现数字江苏建设。
关键词:数字泰州;新质生产力;数字江苏;数字中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a)--04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数字中国”写入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并将数字中国的内涵由狭义上的以中国作为对象的数字地球技术体系发展至国家信息化范畴。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的提出更是将数字中国建设推向新的建设高峰[1]。至此,中国各地协同发力建设数字中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务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依托工业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始终领跑全国,GDP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的GDP总量更是达到了12.82万亿元。江苏省先进的工业制造业不仅为江苏省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同时国家对于工业强省的江苏也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作为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区域、全国造船完工量完成量第一地级市的泰州市在数字江苏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泰州市全面贯彻“十四五”规划的宏观部署,“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项目组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1+4”模式(即1个总体规划《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规划)制定了更系统、更完整、更科学的数字泰州建设方案,因地制宜为泰州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针对性方案。根据泰州市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围绕“抢抓发展风口、打造数字泰州”战略举措,连续三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位居全省前三,2023年省数字政府建设督导评估和数字化应用成效案例均位居全省第三,数字泰州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不断深入发展。
当前,数字泰州建设正处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利度过由于基础设施普及不足、新型人才缺失等问题造成的滞缓期成为数字泰州破题起势的关键一环,而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数字泰州的发展插上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羽翼,泰州目前亟须厘清限制数字泰州发展的困囿,构筑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泰州发展的新模式,明确未来泰州市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为江苏省各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区数字化建设提供“泰州方案”,从“点”出发,实现到“线”再到“面”的数字化全面发展,助力加快塑造“数字中国”,搭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基石。
1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泰州
2024年初,“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在习近平总书记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被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以新科技要素提振东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更是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部署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2],诸多学者对这一创新性名词展开了研究和探讨,目前学界广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跃迁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数字建设的战略性政策,都从事实上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是培育中国式现代化所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略,数据要素价值化应用是未来抢占国际竞争高地的关键抓手[3]。新质生产力作为本时代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束缚的发展方式,与数字中国规划之间并非单向的作用关系,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对于数字经济的增长乃至数字中国这一宏观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反作用力。数字中国建设的概念由此前狭义的以中国为主的数字地球技术覆盖,衍生发展为当今国家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其对于技术的要求也从数字地球技术衍生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物科技应用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更不必说支撑其技术发展、实际应用的新一代技术人才及实现其落地应用的各产业。为建设数字中国,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等多领域获得了较大的突破与成就,“互联网+”“AI+”“无人驾驶”“最多跑一次”等新词汇催生于数字中国建设,也在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深入社会民众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感受到国家政策实施就在自己身边。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基于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各地政府应在原有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改变”这一点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4]。江苏省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将数字中国建设要点融会贯通,聚焦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省市间数字资源整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例如,苏州水务局利用无人机对太湖、吴淞江等开展河湖监管巡查,这得益于江苏省政府重视“低空经济”的发展,引导省内各行业将数字技术创新运用到产业中去,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数字中国建设部署发展至今,江苏省始终立于发展潮头,截至2023年,已累计建成24.3万座5G基站,在用算力规模达到18 E FLOPS,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值占全省GDP的11.4%,累计实现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0余家。诸如此类的数据一一证明着江苏省正在将数字建设的步伐走广、走深、走实。而泰州市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设区市之一,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正展现出不可忽视的蓬勃生命力。泰州市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扬子江药业、江苏新时代等先锋企业带领其他企业稳步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以大健康产业体系为核心,以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光伏和锂电产业为主的“1+4”主导产业[5]。泰州在数字中国全局规划中应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基于前期发展成果进行数据整合、结果反馈并提出优化方案,突破目前数字泰州在中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转型瓶颈期,从而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数字基座,解决总体发展的后顾之忧。
作为一个脱胎于生产力实践与新技术革命的重大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容,以全要素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对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凡意义[6][7]。 这不仅标志着新质生产力的顺利跃迁,也揭示着新质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各地掀起的数字变革中的“助推器”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它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固定对象出发,发散性地为数字泰州、数字江苏及数字中国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质方案”。
新质生产力的跃迁是数字泰州破题起势至关重要的一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以数字泰州建设为核心、新质生产力(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为驱动、“1+4”主导产业体系为器的全新发展模式将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一份具有地方经验的“泰州方案”。
2 数字泰州的发展现状
2.1 数字经济持续增长,面临地区发展失衡
2023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731.66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58.62亿元,增长7.4%,这表明泰州市的工业生产,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各行业,整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同年,泰州有40个企业车间被评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总数列全省第三。截至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达到142个。根据规划,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025年将达13.5%左右,为完成该目标,泰州市内各区政府、企业、组织机构协同发力,助推泰州市数字经济持续增长,加快建设数字泰州。海陵区作为泰州市的中心城区,在数字经济综合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积极建设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平台、数字经济创新孵化平台等在内的数字化便民服务平台。靖江市作为制造业强市,积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位于靖江开发区的江苏赛德力制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其借助5G技术新建的离心机诊断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离心机运行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控制。尽管如此,由于发展定位、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泰州市各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泰州市兴化市,由于以农业发展为主,发展数字经济的方式也以互联网零售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业为主,且企业数量较少,起主导作用的工业单位也明显偏少,使得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加值相对较小,与其他地区形成了明显差异。泰州市政府秉持将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泰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的理念,通过各类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等方式,把全市各区域的数字经济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地区发展失衡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2 技术人才多向引入,存在重应用轻研发现象
数字泰州建设布局宏大,覆盖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对此,泰州市政府需积极引入各类高端技术人才。如作为泰州市主要经济增长点的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同时也是中国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实施“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吸引和集聚生物医药类专门人才并组织建设、资金投入各个人才项目。在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泰州市各大高校积极公开招聘能人志士就职,对前来应聘高校教师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人才范围不断拓宽。但泰州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尽管政府注重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但人才流失严重,在培育或引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方面缺乏竞争力。且江苏省大部分产业由传统要素推动,新兴产业仍在不完善的高速发展阶段,能够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的对应岗位较少。相较于杭州、上海等城市,人才激励保障、薪酬制度、奖励基金等措施不够完善,难以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活力。针对该问题,泰州市政府通过实施“金凤凰计划”“登峰计划”“凤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从资金、购房、补贴等多个方面出发,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泰”“返泰”。以上人才项目和计划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泰州市的人才短缺问题,但在人才引入方面,泰州市政府、企业、组织机构倾向于引进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即精通使用各类数字化制造设备、运用各类数字化治理战略的人才,辅以引入国内外高端设备的方式,直接从应用端出发拔高数字泰州建设数据,弱化了在技术研发、改进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的学术型人才发挥的作用,也间接导致了泰州市自身研发能力的衰弱。这源于全国各地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均存在重应用、轻研发的“急于求成”心态,这也是数字泰州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无法率先解决该问题,将滞缓数字中国的全局建设。
2.3 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缺乏转型升级思维
泰州市依托江苏省“工业强省”的背景,在医药业、船舶制造业、化工业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一体系四集群”的产业布局,即“大健康体系”和“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四个产业集群。2023年,泰州市“一体系四集群”产业合计完成产值5535.44亿元[8],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尽管以上数据的增长是基于泰州市本土传统产业,但这也离不开各个传统产业中的先锋企业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和政府规划,根据“智改数转”的要求,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医药产业为例,扬子江药业集团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在“智管”和“智造”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从企业治理角度出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搭建了以企业内信息化(Enterprise)、互联网(Ecosy)为主导的“2E”现代企业治理框架体系并加强IT治理,深化日常办公中各类基础服务工具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注重各类风险控制,积极推动企业内数字化决策分析、数字化移动业务平台的应用与普及。从产品制造角度出发,扬子江药业集团在泰州市药品检验院的技术支持下开展“扬子江药业集团质量管理驾驶舱”重点攻关项目,成功建立起扬子江药业的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通过对产品的数据控制与分析,实现更加精准化的管理,真正意义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产业升级。尽管有龙头企业在前方大刀阔斧的“打头阵”,多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也认识到了“智改数转”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愿转”的思想。数字化转型通常伴随着高投入、长周期和见效慢等特点,而市场竞争激烈、上下游供应链短缺、市场行情低迷等外部因素,都使得大部分企业更多地考虑生存问题。因此,中小型传统企业甚至是部分大型企业在面临数字化转型浪潮时缺乏转型升级的思维,无法跳脱出企业发展的传统路线。
3 数字泰州的迭代新模式
随着数字泰州规划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陷入“瓶颈期”,数字化建设进入发展滞缓期。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向数字泰州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指明了全新方向。针对目前数字泰州发展中存在的技术滞后性、人才偏向性、产业单一性、政策落后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符合数字泰州迭代建设的“3+4”新模式。该模式从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三个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出发,助力实现泰州市经济发展“更大、更高、更实、更优”的计划目标,夯实数字泰州发展基座,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稳步迈进。
3.1 建设新质人才梯队,打造内生数字环境
数字泰州建设需要做到对人才的“内育外引”,组建具备更高知识素养、更多实践经验、更强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新劳动者应该是既能够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属的专业领域生产实践中,在产业升级和转型、全新技术和应用、工具创造和发展等方面彰显出创新能力,为推动产业升级、社会进步注入力量,总之,新质生产力跃迁为数字泰州提供了劳动者要素引导方向。泰州市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组织机构引进具备以上能力的人才,为数字泰州建设提供完全受自身团队控制、由自身团队主导的技术、设备等,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数字泰州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研发人才而需要外购设备、外引技术所产生的数据安全、技术壁垒等问题,也能缓解中国在数字前沿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数字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本市人才提出、研发、改进的数字泰州发展体系中的新型生产技术、新式生产设备、新型战略体系等都有益于搭建以泰州市内生动力为主的数字化、信息化城市建设体系环境。
3.2 应用新质生产工具,塑造数字社会空间
新一代数字技术作为新劳动资料的全新活力,通过与传统劳动资料深度融合,放大了传统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同时为其创造了新的生产要素和增长动能,这暗示着数字泰州发展应充分创造和使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劳动资料。可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也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保证产品质量。要充分发挥现有数字化智慧平台的作用,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从数字资源角度出发,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销售,打造全新的企业生存发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新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备一定的社会性特征,这要求数字泰州建设要使用更低碳、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工具,从源头上实现生产资料的绿色化。泰州市的各个企业应提出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特点的“ESG”方案,即同时考虑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投资和企业管理框架,这不仅是新质生产力跃迁过程中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减少企业发展风险,增加企业长期价值。
3.3 增广新质资源种类,提升数字生产效率
新劳动对象的定义要求数字泰州建设将更多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纳入劳动对象的范畴,着重强调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和冗余,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物质资源包括原材料、能源、设备等,非物质资源包括数据、信息、知识等。为了数字泰州能够突破目前的滞缓期,不仅要拓宽劳动对象范围、增加劳动对象种类,也应进行不同种类的劳动对象结合。这不仅能够推动泰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促进泰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泰州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为泰州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泰州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而以新一代数字化非物质资源为支撑的数字泰州,将凭借其扎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推进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的产业格局,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成功建设经验为“数字中国”建成提供可行性方案。
4 结语
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新质生产力”,改革发展的理念环环相扣、一脉相承,释放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澎湃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单一的资源倾斜,也不是放弃传统产业发展,而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式以数据要素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9]。泰州市在除继续发展医药业等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应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助力下,围绕“数字泰州”规划,前瞻布局5G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高端领域,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融合共生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构建泰州市未来产业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也有利于提升国外大循环的质量水平和参与度,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基于国家提出的“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10],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一重要战略规划,本文希望在泰州市全面擘画数字化改革发展蓝图 《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项目的指导和引领下,以新质生产力视阈下数字泰州发展的迭代新模式,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因地制宜的“泰州方案”,从“点”出发,实现从“线”再到“面”的数字化全面发展,以数字江苏建设的一分子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数字基座。
参考文献
乔岳.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6):51-57.
王曦.数字新质生产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4,40(10):17-22.
郑彬睿.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挑战、战略内涵和实现路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4,45(3):109-116.
张杨,刘江彬.知识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智力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4(9):17-27.
王婷.“数实融合”发展的基础及进路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3,22(5):26-31.
武永超,李键江,刘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 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J/OL].科学学研究,1-17[2024-11-09].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 20240929.002.
刘晨,叶银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J].国际金融,2024(4):9-18.
洪姝翌.不甘居中、力争上游的苏中加速度[N].江苏经济报,2023-07-24(A01).
沈鹏,龚谨,谭荔丹.人工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内在逻辑与发展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24(7):68-72.
余晓晖.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解读[J].互联网天地,2023(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