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彰显旅游目的地的地域特色。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形成了以运河文化、盐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独特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围绕旅游产品开发,在剖析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泰州市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积淀、民俗风情特色等地域文化资源,分析了其在旅游产品创意策划中的价值与作用,并结合泰州实际,提出一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愈加强烈。如何立足地域文化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推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目的地错位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泰州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江、河、海、湖在此交汇,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根据泰州市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泰州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56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0%;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14万人次,同比增长224.2%。从运河文化、盐文化到曲艺文化、红色文化,泰州形成了具有苏中里下河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诞生了泰州学派、梅兰芳京剧艺术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IP。针对这样一座旅游“热城”,深入发掘其地域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泰州市为例,在梳理地域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地域文化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的资源禀赋,探索地域文化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
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由该地区人民创造并世代传承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特征,涵盖了物质层面(如地貌景观、建筑、工艺美术等)、制度层面(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等)和精神层面(如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要素。每一种地域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人文底蕴、价值内涵和美学旨趣。地域文化的传承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不断与时俱进,融合当代文化元素,呈现鲜明的时代特性。
地域文化对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各种有形和无形消费要素的组合。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呈现“文化主导、创意为王”的发展趋势,旅游产品要有吸引力,必须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经过长期传承,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特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文学艺术等,是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素材库”。同时,地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道德情操等,能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地域文化印记越鲜明,旅游产品的辨识度就越高,文化体验就越深刻,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就越强。旅游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将地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塑造,可以突出旅游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彰显城市旅游的差异化魅力。此外,地域文化对塑造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和品牌特色具有重要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生动鲜活的地域文化,犹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能够使旅游目的地在众多同质化的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充分发掘并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泰州地域文化资源概述
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里下河平原南部,南依长江,西接南京、镇江,区位优势突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泰州列为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之一,依托便捷的水陆交通网,泰州正成为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门户城市和江苏省沿江开放的战略支点。泰州地貌类型多样,兼有平原、湖泊、丘陵、滩涂等特色地貌景观,自然风光秀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非常适宜旅游休闲度假。泰州境内河网密布,坐拥125.7千米的长江“黄金水道”,市域内有河流2.4万条,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其中凤城河、引江河、古运河、泰东河等为泰州主要景观河流,兴化千垛景区、溱潼景区、姜堰溱湖等展现了泰州河湖交织、疏密有致的水乡韵味。泰州市现有内陆滩涂约17.2平方千米,南部高港区段岸线长25.6千米,孕育了独特的滨海生态系统,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形成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等滨海湿地旅游景区。河湖文化与海洋文化在此交融,塑造了独特的滨海河湖人文地理景观。
历史文化积淀
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积淀深厚。春秋时期属吴;东汉,省入东阳,属广陵郡;隋,罢郡,复置海陵县,属江都县;南唐,升为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南宋末年,王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心学流派,涌现出顾璘、何心隐、焦竑等著名学者。近代,泰州还诞生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等艺术家。截至2024年6月,全市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都是展现泰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风情
泰州地处江淮之间,河网交错,民俗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水域环境塑造了泰州人勤劳智慧、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使泰州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另外,泰州盆景艺术悠久而独特。据史料记载,泰州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泰州盆景艺人以松柏、枝条等材料,将自然界原生的花木制作成方寸盆中的“缩小盆景”,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别样意境。目前,泰州盆景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走向世界,京剧、昆曲、扬剧、淮剧等剧种也在泰州融合传播与发展。
泰州地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创新价值评析
泰州地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创新禀赋
泰州地域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内涵独特,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产品创新价值。从旅游资源价值评判的维度来看,泰州所处的江淮生态文化廊道,是一个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走廊,形成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地域特质,这种文化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多元文化元素的交互作用,催生设计旅游产品的创意灵感。同时,泰州地方民俗独具特色,江海渔耕文化、花木盆景文化、民间曲艺文化等异彩纷呈,民俗文化资源的体验性、参与性较强,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体验,传统手工艺如木雕、面塑、剪纸等技艺精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文旅产品的“活态化”。泰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旅游产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禀赋。
泰州地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创新转化潜力
旅游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资源禀赋向市场效益的跨越。泰州地域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产品创新价值和市场转化潜力。例如,泰州运河文化遗产丰富,大运河文化公园、凤城河风景区等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在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承与弘扬运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州的生态湿地、滩涂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也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提供了绝佳场所,在康养度假、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泰州地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挖掘独特卖点,打造文化旅游IP
IP塑造已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泰州应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的独特“卖点”,以文化催生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泰州文化旅游IP。围绕“梅兰芳”这一亮丽的城市文化符号,策划推出梅兰芳艺术小镇、梅兰芳国际京剧艺术节等IP项目,重点打造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艺术公园、中国京剧博物馆等标志性景点,系统梳理梅派艺术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核,设计研发具有梅派艺术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让“梅兰芳”这张城市文化名片,成为响彻中外的泰州旅游新名片。同时,泰州还应积极挖掘本土其他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如民族英雄岳飞在泰州抗金的故事,讲好泰州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借助大运河申遗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伐,深入挖掘凤城河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集遗产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泰州段),把古运河打造成为彰显江南运河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彰显江海文化,设计主题旅游线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江海资源禀赋,大力彰显泰州“融吴楚越之韵,汇江淮海之风”的地域文化特质,以特色主题串联泰州重要文旅资源,精心设计富有泰州韵味的文化旅游线路,打造独具魅力的泰州文化旅游产品。一是依托长江这一国家级旅游带,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重点打造沿江旅游精品线路,突出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的主题元素,串联海陵岛、溱潼古街等核心旅游资源,建设陆海联动、江海一体的休闲度假大通道。二是依托大运河等内河水系,突出展现运河文化,重点打造“漕运之路”主题的旅游线路,串联凤城河、引江河、古运河等重要文化遗产,让游客在漫步古街、泛舟画舫中感悟千年运河文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可规划建设一条集遗产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领略运河两岸美景的同时,沉浸式体验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依托泰州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度假区,策划推出海洋生态文化游、渔家风情体验游、滩涂湿地探秘游等特色线路,为游客提供观海、玩海、食海的多样化体验。同时,泰州还可以整合利用南通、盐城等地的优质文旅资源,强化区域旅游合作,联手打造环黄海旅游圈,共建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文化旅游走廊。
活化历史文脉,建设文化旅游景区
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通过立足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系统谋划具有泰州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使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以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加强文物古迹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文物旅游资源,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向旅游景区转型。例如,盘活泰州文庙、城隍庙等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古街区、古建筑群落,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感受泰州古城风韵。在文化旅游景区的打造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古迹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坚决防止过度商业化,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加快推进文化场馆旅游化改造,积极开发博物馆、纪念馆等展示性场所的旅游功能,让馆藏文物走进游客视野。例如,泰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将成为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可以运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等现代科技,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互动化的文化旅游新体验。
发掘戏曲资源,创新文旅演艺产品
戏曲艺术是泰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梅兰芳、孔尚任等艺术大家成长之地。泰州应以国家京剧之城、梅兰芳艺术之乡的独特身份,充分挖掘梅派艺术、淮剧泰州派、道情等特色戏曲资源,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旅演艺产品。首先,充分发挥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艺术节等资源优势,丰富并完善梅派艺术文化体系,以“梅党”创意为源头,加大京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近距离感受国粹的独特魅力。其次,整合梅兰芳艺术节、戏曲进校园等品牌资源,策划推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演出活动。最后,加快推进泰州市淮剧团转型发展,推动淮剧泰州派艺术创新,推广淮剧现代戏,打造一批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淮剧保留剧目;同时,注重挖掘道情、讲经等特色曲艺资源,推出“曲艺+”文旅新产品,形成集曲艺表演、互动体验、文创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演艺综合体,让游客在体验泰州特色曲艺魅力的同时,能够获得精美的文创伴手礼。
整合民俗资源,丰富文化体验项目
民俗文化是泰州文化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立足泰州民间艺术瑰宝,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体验模式,丰富泰州文化旅游的体验内容。一方面,充分利用泰州丰富的民俗节庆资源,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策划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如姜堰桃花节、高港迎春民俗文化节、海陵庙会等,通过现场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泰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注重活态利用泰州传统工艺、非遗技艺,积极发展工艺旅游、非遗旅游,推出一批有特色、接地气的文化体验类项目。例如,以泰州花木盆景产业为基础,精心打造集花木种植、盆景制作、园林造景等于一体的盆景小镇,开发盆景制作体验、盆景养护培训等互动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学习,让游客在趣味体验中领略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同时,注重发掘利用泰州本土饮食资源,整合提升泰州淮扬菜、“蟹八吃”、泰州干丝、溱湖八鲜、姜堰酥饼等特色餐饮品牌,打造“舌尖上的泰州”,满足游客的美食体验需求。
旅游产品开发要找准地域文化与旅游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魅力。泰州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为泰州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题材和创意灵感。在新的发展阶段,泰州旅游要以“文化+”的创新思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加大对文创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丰富文化体验的内容与形式,加强区域间文旅合作,整合环黄海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打响“水韵泰州·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泰州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美誉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泰州文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JA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