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正日益凸显其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研究现状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两个方面出发,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 进而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理论逻辑 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07
〔中图分类号〕F042. 2; F124. 4 〔文献标识码〕A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也是全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共同富裕,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 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对未来美好生活愿景的深刻体现与不懈追求, 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注入了重要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共同富裕实现的根本依靠和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构成, 蕴含着创新性、科技性与高效性的显着特征, 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进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 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在助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以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福祉提升中的作用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撑与策略建议。
1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研究现状
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关系密切,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手段和强大动力, 共同富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指引[1] 。二者相辅相成, 在逻辑上具有共契性。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共有的价值基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共有的本质要求;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其共同的目标指向[2]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方面, 既有从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3] , 也有从国内国际双循环[4] 、农业产业链延伸[5]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6]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7] 等方面做的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实证和理论两种分析方式来进行。数字新质生产力因其可获得的相关计量指标, 可以编制指标体系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共同富裕的程度进行测算,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法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其中既有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解释变量的研究[8] , 也有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机制变量的相关研究[9] 。而理论逻辑路径方式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内在机制与逻辑机理等方面。
从目前研究来看, 在实证研究方面, 因数据获取手段和范围的局限性, 相关研究大多都是来自于宏观方面的数据统计, 缺少对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 或者微观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有限性导致相关计量模型测算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受到消极影响。而理论分析的相关研究目前更多是从宏大叙事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或者仅对如分配方式等某一方面进行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的探究, 仍有很多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有必要对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实现间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角度对其理论机制与现实路径进行探究。
2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 年1 月31 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同时指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一个概念[3] 。它具有高创新性、高效率性、高可持续性、高扩展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具有显着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发生质的飞跃、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空前提升3 个方面。
2. 1 新质生产力使生产要素发生质的飞跃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 新质生产力使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1) 传统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以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为主,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创新速度缓慢。而新质生产力则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前沿科技, 大幅提升了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决策、控制、优化等环节更加精准高效, 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智能化升级。这种科技含量的显着提升, 是生产要素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标志; (2) 在新质生产力模式下, 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 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 数据具有可复制性、可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等特点, 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 产生协同效应。企业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能够洞察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 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因此, 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生产要素, 也是生产要素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体现; (3) 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注单个生产要素的升级, 更强调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与重组。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 企业能够实现对生产要素的精准控制和动态调整, 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佳匹配和协同作用。如通过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和优化管理。这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重组, 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4) 在新质生产力模式下, 劳动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或技能型工人, 而是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推动了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增值。这种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升,也是生产要素发生质的飞跃的重要表现之一。基于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差异的视角来看, 生产要素发生的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科技含量的显着提升、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重组以及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提升等方面。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也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2 新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 新质生产力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1) 传统生产力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初步机械化工具, 其技术基础相对单一且发展缓慢。而新质生产力则以高新技术为核心, 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力的技术内涵。这种技术核心的转变, 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如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广泛应用, 使得生产力结构更加复杂且高效; (2) 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在传统生产力结构中, 生产要素的配置往往受到物理条件、资源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难以实现最优组合。而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 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局限, 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与动态调整。这种优化配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还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推动了生产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3) 新质生产力结构更加多元化、高端化。传统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新质生产力则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格局, 还带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使得生产力结构更加多元化、高端化, 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 新质生产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传统生产力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绿色发展,通过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 不仅提升了生产力结构的可持续性, 也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3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空前提升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空前提升。(1)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融合应用,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控制。这种技术创新的加速推进,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的空前提升; (2) 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 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局限, 进而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3) 新质生产力强调扁平化管理、网络化协作、智能化决策等新型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应用。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还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支持,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速度的加快; (4) 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这种市场需求响应的敏捷性提升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还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3 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理论在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全要素创新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共同驱动之下, 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这一理论通过优化和重构生产关系, 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技术资料的革新以及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展, 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 新质生产力理论在革命性技术突破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促进了技术创新的飞跃式发展, 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 在生产全要素创新配置方面, 该理论强调了对生产要素的全面优化和高效配置, 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重组, 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 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 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 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挑战,也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带来了困难。因此,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 以期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克服挑战,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3. 1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密切。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 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 可以显着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促进经济增长。并且, 相较于传统产业的“弯道超车” 模式, 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往往都具有颠覆性特点, 从而极大地提升整体生产力水平。如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使得企业能够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典型的企业案例如华为, 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华为的5G 技术不仅提升了通信行业的生产力, 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此外,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也使得生产过程中人为错误减少, 产品质量稳定性显着提升, 从而满足了市场对高质量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在不同区域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呈现出显着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储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市场机制等条件各不相同。一些拥有深厚技术基础、完善基础设施、世界顶尖级技术人才和灵活市场机制的区域, 如一些城市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心。相比之下, 农村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则相对落后,由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异质性不仅表现在当前的中国, 在西方国家也曾出现。
3. 2 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亦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如在传统制造业中, 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 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农业领域,通过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技术,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和产出效率。同时, 新质生产力还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还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整体而言,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 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还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8] 。生产力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例子在世界经济史中比比皆是。如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期爆发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产业革命, 就使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手工纺织业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纺织业成为首批实现工业化的行业之一; 煤炭和钢铁产业迅速发展, 成为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当时的英国率先采用蒸汽机进行生产, 使得纺织业和采矿业得到了显着发展, 并一度崛起。19 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 以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化工技术的进步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也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电气化推动了汽车、电器等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其原料的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崛起, 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进一步机械化,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19 世纪末, 美国凭借其广阔的国土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特别是在内燃机和石油化学工业上的发展, 成为二战后的世界技术和制造强国。20 世纪中叶至21 世纪初, 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则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商业模式, 催生了新的业态,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 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10,11]。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 还可能引发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 数字科技与多种先进生产要素的融合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 从而吸引大量生产要素流入, 这对现有的经济框架构成冲击, 倒逼传统经济结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滋生新风险, 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构成冲击, 引发经济失衡;另外,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绿色转型, 这对传统经济结构中的能源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以往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能源模式面临着向低碳绿色能源模式转型,这个过程中, 新旧经济发展能源动力能否顺利衔接也带来经济失衡的风险。
3. 3 新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收入
相较于农业时代和传统工业时代,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通过对全社会就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劳动者收入。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新兴产业和新职业类型的发展, 能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显着优化就业结构, 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不仅在多个领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还提升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普及催生了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新兴职业, 这些岗位通常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因而具有较高的薪酬待遇。此外,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使得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更加依赖于高技能人才, 推动了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企业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 帮助员工掌握新技术和新工具, 使其能够胜任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工作。这样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还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推动, 劳动者在新兴产业中获得了更多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机会, 整体收入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同时, 优化后的就业结构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9] 。
而与此同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传统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使得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失业率受到影响。同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全社会基础性服务岗位的数量。因为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使得相应的基础性服务岗位数量必然会相应减少, 从而带来了相关基础性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的失业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带来挑战。
3. 4 新质生产力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新质生产力对全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亦有积极影响。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新质生产力可以显着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在教育领域, 线上教育平台和智能教学工具的应用, 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公平,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如华为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华为建立了多个技术培训中心和大学合作项目, 通过技术培训和教育合作, 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华为的“未来种子” 计划就是通过与全球多所大学合作, 培养了大量ICT 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医疗领域, 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诊断技术的引入, 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诊断准确性, 缓解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交通领域,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 改善了交通流量和安全性, 提升了整体出行效率。这些公共服务体系的改善, 不仅直接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 还为实现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 全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显着增强[10] 。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揭示出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12] 中也指出“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新型生产关系中, 如果缺乏对资本的正确引导、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管, 就可能引发资本的无序扩张。使资本逐利性和垄断性无限扩张, 毫无节制的榨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影响到发展的共享性和协调性, 进而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综上所述, 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者收入、增进社会福利, 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但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不同区域之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显着差异, 会带来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异质性, 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拉大, 这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解决好相应的问题,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4 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基于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 新质生产力将会从政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独角兽企业和城乡融合发展6 个方面着手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4.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而相关产业链的打造和壮大则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 制定和实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应用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龙头企业引领构建相关产业集群, 同时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因地制宜提出专项发展规划, 出台相关政策来持续性支持相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从而全面提升当地科研创新实力。
4. 2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 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载体则是产业, 产业兴国则兴, 未来通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造坚固的“阵地”。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 也需要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降低因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失业风险, 从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4. 3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15] 。这一逻辑揭示了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在提升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强调了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改革教育体系成为关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从而有助于降低全体劳动者因AI 等新质生产力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全社会就业结构改变而引发劳动者特别是基层劳动者的失业风险概率。如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前沿科技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此外,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与教育机构合作, 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 促进产学研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科技-人才” 三角形模型在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的构建, 从而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培养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地区的“人才造血功能” 和“人才吸引力”, 降低因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带来的地区间人才吸引力的差异性,而对共同富裕实现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
4.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区域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因不同区域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因此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和循环经济, 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则可以通过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使新质生产力与不同地区所具备的不同资源禀赋相结合, 通过建立“教育-科技-人才” 三要素良性循环更好的构建和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进而降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也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最终,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4. 5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应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新质生产力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经济活力, 降低城乡间出现“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 的区域异质性风险。如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和大数据分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同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通信和物流条件, 促进城乡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动。此外, 通过推动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还需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通过这些措施,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4. 6 大力扶持独角兽企业
大力扶持独角兽企业是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6]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引领者, 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创新能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升级与扩展。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独角兽企业能够快速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如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审批流程, 降低创业成本。此外, 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激励企业持续创新。通过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扶持力度, 不仅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还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过程中, 通过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独角兽企业也在缩小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同时也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的培育, 从而避免因行业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对共同富裕实现所带来的风险。
5 结 论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的深入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福利, 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投入, 注重人才培养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各个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杨二美.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 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J]. 党政研究, 2024, (4): 37~49, 125.
[2] 燕连福, 牛刚刚.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
径[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 10 (2): 82~90.
[3] 侯冠宇,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
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24, 41 (3): 93~100.
[4] 王江. 新质生产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共同富裕[ J]. 统计
与决策, 2024, 40 (14): 11~16.
[5] 张彰. 数字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共同富裕[J]. 统
计与决策, 2024, 40 (9): 37~42.
[6] 高小涵, 王立娟. 数字新质生产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共
同富裕[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 (6): 20~29.
[7] 王怀月. 新质生产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J]. 统
计与决策, 2024, 40 (10): 28~33.
[8] 李明圆. 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J]. 技
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7): 1~6.
[9] 林建华, 鞠智超.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与
机制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1 (4): 106~119.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黄群慧, 杨耀武, 等.
结构变迁、效率变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 2024,
59 (4): 4~23.
[11] 宁朝山. 工业革命演进与新旧动能转换———基于历史与逻
辑视角的分析[J]. 宏观经济管理, 2019, (11): 18~27.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
版社, 2022: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