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造的概念涉及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它不仅仅是对古老手艺的一种保存,更是对这些技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再创造和提升。手造产品往往源于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编织、雕刻、锻造等。将手造产品推向市场,不仅能够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将“小手艺”做成“大产业”。手造产业化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手工艺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手造产业化;乡村振兴
一、滨州市手造产业发展概况
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既有黄河文化的沉淀,又有海洋文化的包容,其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孙子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为手造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滨州市在手造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六大手造产业集群。以下是一些亮点:1.打造公用品牌。自2022年以来,滨州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制定了21条扶持政策,精心打造了“山东手造·滨州精品”这一公用品牌。2.产业集群形成。通过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滨州市已形成了海瓷、草编、柳编、全铝文创、地毯、武定府酱菜等六大手造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3.产品多样化。滨州市的手造产品涵盖了多种类别,包括博兴县的草编、布老虎、老粗布,无棣县的鲁绣(绒绣)、黄河泥陶,惠民县的清河镇木版年画等,这些产品丰富了市场选择,也展现了滨州独有的文化特色(如图1)。4.文化元素融合。滨州市还充分挖掘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孙子文化、鲁北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结合特色产业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手造产品。5.举办系列活动。为推进“山东手造”工程,滨州市开展了“山东手造·滨州精品”系列活动,以提升手造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始于宋元时期,延续至今的惠民县“胡集书会”,是黄河文化的沉积与升华,起初是曲艺艺人的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曲艺交流活动,现在,胡集书会还是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例如,草柳编、布老虎、莲花灯等滨州非遗在书会上展示,不仅丰富了书会的内容,也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括而言之,滨州市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手造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产业水平,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乡建”视域下滨州市手造产业发展概况
从乡村建设视域下探讨滨州市手造产业发展的价值与不足,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
首先,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剖析。滨州市传统手造产业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技艺基础,能够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传统手造产业还可以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手造产业是传统技艺和乡村文化的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价值。其次,从乡村产业发展角度观察。传统手造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例如,手造产品及其制作过程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的发展。再次,从乡村组织建设的角度分析。手造产业往往需要集体协作,有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最后,从乡村生态环境的角度阐述。手造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联动的领域,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手造产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第二产业的制造特点,也展现了第三产业的服务特征,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滨州市在推进手造产业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一是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足,虽然滨州市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方面位列全省首位,但手造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保持其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力度不够且影响力不强,与周边京津冀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形见绌,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三是新兴业态发展滞后,数字创意发展薄弱,文化消费拉动不够,文化与制造、旅游、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有待加强。四是龙头文化企业、上市企业偏少,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驱动发展不足,文化金融平台建设滞后,文化科技融合不够,文化领军型人才缺乏且外流严重,相关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1]。六是人才培养与传承薄弱。手造产业的核心在于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和青年学徒的吸引,以确保手造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总之,滨州市在推动手造产业化的道路上,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创新、文化挖掘、品牌建设、产业链完善、人才培养等因素,以促进手造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手造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实现路径
手造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实现路径是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以下是笔者从设计学角度探讨滨州市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双向赋能路径,主要从传统手工艺与文化衍生品应用研究、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空间塑造研究、传统手工艺与数字艺术设计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望为地方文化“生产性”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思路。
滨州市在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创意品牌塑造、地域文化空间的营造、地方文化数字化推广等较周边一二线城市起步较晚,现有积极发展趋势。首先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为提升“滨州手造”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了“山东手造·滨州精品”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滨州手造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包括展览、媒体宣传活动和设计大赛等。其次是本地主体的自觉。如滨州市博兴县被誉为“草编之乡”“柳编之乡”,利用地方草柳编文化特色形成创意产业园,产业园展示了各种草柳编作品,包括实用的家具、装饰品和艺术品等,产品种类达到数千个,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丰富多样性和创新能力。最后是社会主体能动性增强,如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研究、NGO组织参与传统手工艺方向研究都呈上升趋势(如图2)。
(一)传统手工艺与文化衍生品应用研究
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可体验与感知的文化系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民间手工艺为素材的再生产也可被视为传统手艺的当代化表现与演化进程。
对传统手工艺二次创作应用手法常见三类:一是直接性的图形应用。这类产品是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元素照搬应用,使得文化产品泛滥且千篇一律,在滨州广大农村市场普遍存在。二是当代化的材料与设计转译,结合文化特点选取当代材料进行二次创作,用当代设计手法进行调整应用,此类手段在近几年的文旅商品开发与设计中较为常见,消费市场较大、前景较好。三是抽象概念的产品创作。这类创作是提取文化内涵与美学逻辑并将其用于当代设计语境中,留其神韵但不拘于细节,这类产品创作资本较高,往往出现在文化包容、接受性更强的一二线城市。在这类创作中,滨州受地方文化资源影响不强,与京津冀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相形见绌。这三类方法难易有别,直接性的图形应用最简单,但过度运用会导致审美疲劳;当代化的材料与设计转译有一定难度,中小尺度表现较好,一旦超越文化本体尺度的倍数过大,容易造成文化失真和审美紊乱;抽象概念的文化演绎最有挑战,难点在于形成最大程度的审美认同后,还要尽可能留存文化本体感知,其协调区间较窄。
近几年来,滨州依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创新文旅产品,文旅市场有转机,但在文旅品牌塑造上经验不足。究其原因是滨州文旅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定位较周边地区区分不大,缺乏系统化塑造。
(二)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空间塑造研究
文旅融合成为新趋势,通过结合文化元素和旅游体验,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不仅仅购买商品或服务,更注重购买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依托传统手工艺文化打造特定的文化场域是发展乡村文旅的新风尚。
文化空间营造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历史、社区、设计、艺术、技术等多个方面,通过创新参与来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场所。乡村的文旅空间建设是多利益主体需求与审美在空间中的耦合,不同群体偏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差异较大,协同差异的机制与媒介成为关键[2]。
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乡村文化空间营造往往以政府角度、外来者视态或文化专家视角对乡村进行简单粗暴的统一整治,如强制水泥墙刨去并糊上黄泥或者彩绘,或将公共空间当作私有场所肆意建设,又或者设计师单方面臆想建设。协同当地居民参与文化空间的规划和活动策划,确保空间符合社区需求,并增强乡民归属感是乡村建设长久之计。
除此之外,通过建筑和景观设计讲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增加空间的文化内涵。设计灵活多变的空间,可以举办展览、表演、市集等多种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融入艺术作品和互动装置,提升空间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定期更换展览和活动内容,保持空间的新鲜感和活力。总之,文化场域的打造应以尊重文化、尊重生活为原则,空间应用要始终与乡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
(三)传统手工艺与数字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研究的科研机构。实验室旨在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路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其创新发展的一种推动,它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和无限可能。这项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来辅助和创新传统手工艺,二是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的元素和理念融入数字艺术设计,具体应用表现如下:1.数字化建模与仿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其他3D建模工具,对手工艺品进行建模和仿真。这不仅可以帮助工匠预览和修改设计,还可用于教育和培训。2.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通过VR和AR技术,可以创建沉浸式的手工艺体验,让消费者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欣赏和了解手工艺品[3]。3.数字印花与编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图案设计和生产,可以提高手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复杂的图案和结构。4.交互式设计工具:开发专门的软件和应用程序,让设计师和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参与到手工艺品的设计过程中。5.数据分析与市场预测: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帮助手工艺人做出更好的设计和生产决策。6.数字艺术与手工艺的融合:在数字艺术作品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元素,或者使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再创作。
四、结语
要用百年后往回看的视野看待乡土文化,珍惜祖辈遗留的传统手工艺,用严谨的态度面对传统手工艺的二次文化生产。首先,从多利益主体协同的视角谈创作,要做到本地主体、政府主体、外来主体、社会主体等多利益体共同认同的乡村文化生产。其次,重视新民艺的开发与应用,秉持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和造物理念,保持地方风貌且协同群体偏好,注重传统手艺的当代化表现与连续性进程。最后,综合文化衍生品开发、文化空间塑造和数字艺术设计一体实践路径,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意性转化,实现手造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秦洪亮.齐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山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围[J].山东艺术,2022(5):33-40.
[2]郑昌辉,谢梦云,等.多利益主体协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空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装饰,2024(1):34-41.
[3]李宝军,唐玲.人工智能背景下广西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J].艺术大观,2024(4):103-105.
作者简介:李聪,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州市手造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实现路径研究”(23-SKGH-142)的研究成果;2022年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文创赋能黄河三角洲传统手造产业创新发展研究”(BZXYRW2022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