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建构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重构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344)

摘" 要:滨水景观不仅代表城市的门户形象,也是满足多元诉求的共生共养、共息共乐的城市福祉。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滨水景观日渐式微,而千城一面的情况逐渐显现。将城市滨水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河北邯郸市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公园为例,探寻共同体建构视域下城市滨水景观重构方式与方法,并根据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实际问题以及不同群体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诉求。通过空间“凝”聚力、生态共“享”情、“铸”文化认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铸牢共荣互融意识,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福祉,以期为城市建设理论重构新维度。

关键词:共同体;城市即人民;城市滨水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倡导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如何建设,要由人民来衡量。著名规划师亨利·丘吉尔在《城市即人民》中提出“城市即人民”理念,认为城市的社会物质形态由人民决定[1]。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而城市不同人群有不同需求和利益,城市更新需要满足人民的共同利益与需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建设治理,并将宜居安居置于首位。

然而,当今城市内外的人民共享城市空间,个体间的脱嵌问题俨然成为社会难题。本文探索城市滨水景观的共同体维度,以河北省邯郸市滏阳河段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试图探寻城市滨水景观的共同体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城市在解决人民共同性缺失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方见解。

一、共同体与城市滨水景观

(一)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一词源于罗马,指共同生活的团体或社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拉丁文中是“结合”之意。共同体概念历经漫长发展,不同时期学者的理解各有千秋,社会学中将共同体看成是人的集合[2]。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德国滕尼斯1887年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书中指出,共同体是基于人们的自然意愿、习惯或者共同记忆而自然形成的。同样,马克斯·韦伯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共同体关系是以情感或传统为基础的,其成员能主观感受到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而美国学者罗伯特·M·麦基弗则主张,共同体主要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可大可小,小至村庄、街坊,大至地方、国家,甚至涵盖更广泛的地域空间[3]。在中国,1989年社会学者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理解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基础的结构框架[4]。随后,周星1990年指出,这一理论为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5]。1992年,陈连开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纲要解释,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结构研究的新学术体系[6]。在当今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从设计学的视角审视,共同体作为一种“由人组成的组织”,是基于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记忆而形成的集合体,包含设计本体、设计客体以及与设计对象主客体间内在的共通性联系。其核心特性有:一是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语言构成的“共同性”;二是由共同信念和记忆凝聚的实体;三是作为人际关系的集合体,成员间相互依赖、支持,共同追求设计目标和愿景。

(二)城市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区,指的是城市中紧邻河流、湖泊或海洋的特定区域,这一地带融合了城市生态与生活,显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该区域兼具自然、开放和方向性强的特质,更是公共活动的聚集地,功能多样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7]。可以说,这是城市中自然元素最为集中、自然演变最为活跃的场所,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8]。简而言之,城市滨水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力量交织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为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优化城市景观,满足市民对休闲娱乐的诉求,人们重新审视并深入挖掘城市滨水区的潜在价值。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将城市与滨水区重新结合的趋势,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已然成为改善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滨水区正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意识开发的新聚焦。

(三)共同体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

回溯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始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原始部落、古代城邦还是现代城市[9]。这种社会形态的演变表明了人们对共同性和归属感的追求。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滨水景观同样承载着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特质,尽管其形态和特色因时代和地域而异,但其核心使命始终是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愿景。

然而,城市滨水景观并非专为某一特定人群设计,而是作为整个城市多元人口共享的资源。城市的居民结构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定居者与临时居民两大群体。定居者指的是那些祖辈就长期居住于此的家庭或个人,而临时居民则包括因学习、工作或旅游等原因短期停留的学生、上班族和游客等。为了促进城市的整体融合与和谐,必须全面考虑这两大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城市滨水景观应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旨在消解定居者与临时居民之间的隔阂,加强城市的向心力,并提升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力求在这个共同的空间里,构建一根紧密的情感纽带,共同书写城市的未来篇章。

二、城市滨水景观共同性调查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选择在河北省邯郸市滏阳河段,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式获取多样性的数据。调研地点均位于滏阳河上游段,临近主干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1)。本文试图深入了解不同城市滨水景观的共同性特征,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居民需求总结

该研究收集问卷共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回收率约80.6%。调查发现,临居居民占比较大,其中多数为学生和上班族;而定居居民中则多为宝妈、退休老人(如图2)。

1.活动时间揭示了不同居民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定居居民更倾向于在白天的固定时段内进行户外活动;而临居居民则更具灵活性,尤其在早晚以及周末更活跃(如图3)。

2.使用需求彰显了不同居民群体的多元化特征:定居居民更关心滨水区域的健康和休闲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而临居居民则更关注滨水区域的便捷性,重点放在娱乐活动和文化氛围的满足上(如图4)。

(二)共同性问题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总结得出城市滨水景观共同性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失联”

空间利用率低,潜在价值挖掘不足,导致空间浪费与互动缺乏。基础设施陈旧且未更新,影响居民体验并带来安全隐患。共享资源如座椅、休息区、文化活动场所等匮乏,限制居民社交、文化和休闲体验,影响滨水景观整体质量与吸引力。

2.生态“失衡”

生态系统混乱,受人为活动、规划不当和自然干扰影响,植被混杂、水域污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植被管理不善、设计缺少层次,导致视觉混乱,影响美感。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也导致原有物种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还存在水域污染,排放有害物质、水体管理不当等,不仅危害水生物生存空间,也影响滨水区域的整体生态健康。

3.文化“失焦”

文化特色不足,缺乏独特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元素设计单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感,导致文化体验枯燥乏味。地域文化挖掘不足,历史传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使文化缺乏深度与广度。文化活动匮乏,如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滨水景观缺乏文化生机与活力,难以成为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场所。

三、共同体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策略

基于城市滨水景观共同性调查的结论,从空间、生态和文化三个层面建构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福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空间“共凝”

人作为城市的创造者和服务者,是城市的核心。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视为一个持续过程,而非单一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将人的需求深度融入其中。

1.修补空间形态。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是由周边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构成以及人文特征等要素共同构成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多重因素,使其与滨水空间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2.构筑多元场景。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将传统的城市滨水空间塑造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生活场景的场所。并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创造丰富多元的滨水场景,给予人们归属感和满足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规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扩大公共空间,让城市成为人民的乐园,促进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形成共享的空间福祉。

(二)生态“共享”

生态共同体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原始的空间结合形态[10],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充分利用和尊重自然的独特优势,为设计注入新活力。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位置。共同体建构视域下的生态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共同体模式。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构建生态共同体,设计师需转变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重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将生态保护视为自身责任。

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植物配置、水体治理以及园路系统等。这些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推动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应将自然环境融入设计中,通过适度的人为干预,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福祉。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而需要更全面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共铸”

文化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核心在于成员间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定式。这一共同体是特定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在组织层面上的集中体现,紧密地连接着拥有相同文化价值的个体。在这一共同体的引导下,个体往往会遵循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准则。“文化”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11]。文化共同体是人类精神共同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一特定文化观念和心理定式的自觉接受和内化过程[12]。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个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明确与界定,也反映了社会系统对个体角色的定位与认知。这一认同过程赋予了个体独特的文化身份和位置标识。它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是承认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次是接受并与该文化价值形成同一性;最后是融入,即为此做出必要的文化调整,甚至积极地去创造[13]。这一过程需要文化传统、文化记忆以及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认同的漫长过程。

城市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对城市具有特殊意义。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重点在于发掘民众的集体记忆。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民众对本土历史和地域发展的需求,鼓励他们的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地方“记忆”,又要以人为本,用集体记忆来丰富“历史”内容,挖掘更多当地民众能接受和认同的知识。通过叙述城市中各群体的共同文化,增强共荣互融意识,从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构建一个让民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文化福祉。

四、共同体建构视域下" " " " " " " " " " " " " " 邯郸市龙洞珠泉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一)项目背景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滨水景观日渐式微,而千城一面的问题逐渐显现。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门户形象,同时也是当下建构出满足多元诉求的共生共养、共息共乐的城市福祉的一次创新性尝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邯郸市滏阳河段具有代表性的滨水公园,探寻共同体建构视域下城市滨水景观重构角度与思路,针对田野调差、问卷调查等总结出的问题提出重构策略。

(二)重构之策

针对场地问题,设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考虑多方诉求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重构策略。

1.空间“凝”聚力

提取富含认同感的文化元素,修补空间形态。磁州窑的装饰图案深受民俗影响,以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为主题。其中,牡丹纹作为历史悠久的吉祥图案,不仅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富贵昌盛,还是我国的国花。通过磁州窑陶瓷中的缠枝牡丹纹提炼平面形式,利用缠枝花纹将场地有机串联。更进一步说,对花纹进行提取、简化,获得圆形、螺旋形以及曲线等可用于空间的平面元素。根据场地形状绘制缠枝纹的主枝,从主枝中分出次枝形成路网形式,后进行各分区连接、细化。将各分区节点通过缠枝花纹进行串联,形成最终平面形式。

寻求多方人民诉求,构筑多元场景。调研发现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同时聚集了退休老人、宝妈、上班族、学生、游客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设计中应有休闲、娱乐、锻炼、聚集、售卖的场地功能,在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人民诉求构建多元化场景,设计出满足人民多重诉求的家园福祉。

2.生态共“享”情

滨水景观区在满足河道防洪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弧形生态护岸。以缓坡入水、浅滩湿地为主,满足场地的生态性,旨在为藻类、动植物及微生物创造更为理想的生存环境。局部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和栈道等多样化的驳岸,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滨水平台及部分滨水活动区域,巧妙运用块石驳岸的设计,不仅为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还增添了滨水景观的多样性。

滨水空间植物带要借鉴自然的植物群落生长模式,采用具有互补性的植物种类组合形式,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固的植被生态系统[14]。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多层次的绿化搭配,合理配置高大乔木、低矮灌木、攀缘植物和地面植物;在植物选择上,提倡使用本土特色树种,以增强植物群落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在美化河道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为滨河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3.“铸”文化认同

共同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积累。景观营造可选取人民承认并接受的“陶瓷”文化,一方面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另一方面同为当地特色文化。可由此开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展览或节日庆典,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为目标,加强滨水空间对共同文化的作用力,铸牢多元化的滨水景观空间的文化认同。在激发滨水场所活力的前提下,打造人景融合的空间,守护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地域文化和时代记忆,体现人民共铸的文化认同。

五、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种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多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塑空间场所、重整自然环境、重铸文化认同,从空间、生态和文化三个层面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有助于铸牢共荣互融意识,更能建构一个满足多元诉求的共生共养、共息共乐的城市福祉,使河北的城市滨水公园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滏源福地”。

本文仅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和城市功能关系、服务关系的一个案例研究,并不具有针对性。由于城市公园体量过大,发展基本饱和。本研究选择限域作为一个代表来提出一种非功能化的公园设计构想,以弥补当下城市公园建设中人民性的缺失,探究城市与人的关系,为城市建设理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丘吉尔.城市即人民[M].吴家琦,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王玉明,王沛雯.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体”范畴比较[J].社会主义研究,2015(5):157-161.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5]周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评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4-5.

[6]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评述[J].民族研究,1992(6):21-28,11.

[7]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0(4):30-32.

[8]马志远,赵红霞,高祥斌,等.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105-5109,5130.

[9]彭蕾,尹洁.论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58-65,107-108.

[10郑慧子.走向自然的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陈刚.全球化与文化认同[J].江海学刊,2002(5):49-54.

[13]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63-74.

[14]殷韵,李浩年,李平.“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河道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高淳石固河北延拓宽工程为例[J].华中建筑,2022(4):109-111.

作者简介:

史雨霏,中南民族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生。

夏晋,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田月川,中南民族大学设计学专业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集体记忆视域下鄂西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叙事性景观营造策略研究”(HBSKJJ20233412);2023年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共同体建构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重构”(3212023sycxjj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城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