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现代工业为特征的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在这一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乡村与城市矛盾日益尖锐,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这样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对于乡村不计后果的开发,使得传统木构建筑遗产遭到剧烈的破坏,其数量逐年递减。因此,本文将基于城乡一体化中对于生态、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传统木构建筑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传统木构建筑;乡村振兴;保护;传承
21世纪以来,由于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乡村人口大量迁徙,农村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严重缺失,导致传统营造技艺与美学思想的遗失不计其数,传统建筑遗产亟需得到修缮与延续。当代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打开了解决城乡、人地矛盾的新局面,深入研究城乡一体化理论,对于创新性的乡村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解释生态、经济及文化层面的因果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保护文化遗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它的提出是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具体来说,是由于快速城市化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所导致土地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进而占用了大量农村土地,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的情况,旨在解决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我国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城乡一体化就是在这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产生,就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我国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1];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我国耕地面积为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2]。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96亿平方[3];2019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9.38亿平方[4]。经过比较发现我国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房地产的开发占地却是逐年增加,其中房地产行业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挤压了农村土地的生存空间,必然导致大量的乡村木构建筑被拆除。且看上个世纪末,被称作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在城市开发中就曾盲目拆毁过诸多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传统木构建筑,如泉城路上最著名的百年老店“瑞蚨祥”,以及济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小巷大板桥、小板桥的拆毁。在这种种因素的催化下,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一体化理论得以大展身手。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城乡布局、整合城乡资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城市与乡村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张或合并,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制度衔接。可见,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单一的概念,需要将其置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他的定义。一般而言,城乡一体化本身就是多元的社会概念融合,基本上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居民几个大方面。本文着重强调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主要以经济、生态、文化相关视角为切入点,其他方面将不做赘述。从经济方面来看,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与促进,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提高乡村收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生态方面来看,则是在空间上建立共生的生态系统,体制机制上建立城乡共生、和谐的发展,一般体现在环境的保护与协调发展上。从文化方面来看,城乡一体化强调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及民俗,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引入城市现代文化进行交流创新,是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
(三)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架构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除去外界环境影响的自身更迭演变规律,要以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乡一体化的框架及发展模式。时间上受制于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空间上城市乡村之间发展又存在不平衡性,因此可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1.城乡一体化“以乡带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市化程度较低,乡村占据主导地位,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以乡村带动城市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发展模式,整体上表现为协调的城乡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就属于这一阶段。
2.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在前期城市化进程发展加速,乡村资源大量向城市迁移,城乡关系进入分离阶段,城乡收入差距逐年递增,部分乡村资源遭到破坏性开采迁移。这一阶段后期城市化任务基本完成时,则会逐渐收敛,城市开始发挥辐射作用向乡村提供资源。我国当前正处在这一阶段之中。
3.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终极阶段。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城乡差距在经历过渡阶段之后明显缩小,形成城市乡村各具特色、交流互动的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真正实现了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经济、生态、文化事业得以长远发展,这是我们现阶段要追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乡村传统木构建筑概况
(一)形而下的构成
我国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在造型和结构上极富美感,质朴典雅的东方韵味独领风骚,形成与西方建筑设计不同的体系,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张力。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促成了不同的传统建筑特征。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温差较小,建筑木结构多为穿斗式,其特征表现为以穿枋、斗枋、柱、檀条进行结合,支撑起结构。北方地区寒冷干燥,温差较大,干旱少雨,木结构多为抬梁式,即以柱支撑,其上放置横,横梁上一层层叠加横梁,构成整体结构[5]。此外,许多民族特色建筑形式独具一格,如三江侗族、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山西的窑洞民居等。传统木结构建筑基本都由屋身、墙体、屋顶三部分组成,部分建筑配有台基。这三个部分中,屋顶的设计最具辨识性,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屋顶一眼认出乡村传统建筑的特征。这些屋顶造型多样,常见的有悬山式、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等,其共同特征是像鸟儿扇动翅膀一样微微翘起。房屋的连接方式为我国独创的榫卯式连接,无需粘合、钉接,仅靠榫头和卯眼的嵌合就可产生合理、稳固的结构。关于另一关键连接构件斗拱,则多见于寺庙、大殿等乡村公共建筑的营造之中,它依靠在柱顶伸出的弓形结构,承托屋檐的质量,是极具特色的建筑结构,但是由于其作用日益淡化,至今已很少被使用。
(二)形而上的思索
精巧的乡村传统木构建筑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首先其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展示出极具巧思的工艺美。其承重结构和连接方式的设计体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如榫卯和斗拱连接的各部件间摩擦力较大,似积木一般的拼合方式使得各部件在穿插之间具有滑动能力,节点处有耗能效果,安全性高,抗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强,一些抬梁式的结构设计,使得空间利用率较高,稳定性强。《营造法式》中关于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有这样一段记载:“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才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6]。为建筑用材的使用划分了严格的比例、尺寸要求,并量材适用,而后“皆以所用材分,以为制度焉”,体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以及科学、合理的传统木构建筑设计方法,是传统工艺研究的主要成果。其次,以木头作为制作材料,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其天然的纹理之感以及木材本身的原色更是在视觉上给人温馨、可靠的情感体验,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在触感上也比较柔软,易于刻、雕等装饰,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乡村传统木构建筑作为一种设计造物还被人们赋予了大量精神上的诉求,例如,无污染、纯天然材料的使用,体现了人们传统“天人观”中希望与自然共生的愿望,屋顶翘起的檐角则象征着无限的动感,是人们“通天”思想的行为象征,将精神寄托于物化形式希望得到上天的庇护。
(三)城乡一体化中的乡村传统木构建筑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增速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自十六大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提出以来,已基本处于城乡一体化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乡村传统木构建筑正承受着城乡分离带来的破坏和创伤,大量传统木构建筑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铸成的钢铁森林。同时乱砍滥伐与填湖造陆等不计后果的土地开发行为导致生态资源大量流失,酸雨、污水、废气的排放剥夺了居民与自然的生存空间,木构建筑几乎不能承受现代工业废物的腐蚀性,在经济上无序开采又间接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其次是现阶段的乡村空心化问题。这是由于乡村资源被大量输送到城市,劳动力大量迁徙导致。这种情况下传统手工艺不再能够维持生计,需求量大量减少,年轻人也不愿意回村继承工艺,因此木建筑营造工艺濒临失传,人们对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热情与审美情趣也逐渐丧失。事实上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地位丧失存在自身的问题,即在当代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将缺点暴露无遗,例如木构建筑的施工工期长,耗费大量人力,以及耐火、防虫、隔音、腐蚀问题亟待解决,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木构建筑所承载文化交流的任务需要尽快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来完成。
三、保护、传承、融合、创造
(一)漫漫乡愁与乡村振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几乎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诗句中蕴含的漫漫乡愁是每一个游子离乡万里的痛楚,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这首七言律诗也揭示出了乡土木构建筑所承载的人类情感等文化、艺术价值。但是现在看来,象征着乡土情感的传统木构建筑都面临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基于前文研究,城乡一体化理论中关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解决难题的答案,如资金、技术、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的理念;乡村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的确保;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政府体制政策的出台;注重乡村生态保护以及特色新农村建设等。这些乡村发展措施一经实行,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将得以延续且其中所呈现的乡土文化也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些乡土建筑又作为文化资源为乡村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构成一个紧密的经济、文化、生态共同体,不可脱离对方而存在。
(二)遗产守护与薪火传承
首先应该是对乡村传统木构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大多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经历数百年的岁月磨砺后,遭受雨水侵蚀、虫鸟啃噬、人为破坏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组织修缮工作,例如进行防腐、防虫、防火处理,对于建筑部分残缺的损伤,可在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木材、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建筑进行加固、修复,并更换部分损坏严重的结构。其次是对于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传承。事实上,传承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具体来说,第一,应该加强对于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它的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提高社会重视程度。第二,要解决自然灾害及环境破坏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乡村传统木构建筑提供生存空间。第三,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增强年轻人对乡村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第四,通过乡村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文化景观,设置特色保护类乡村,鼓励企业入驻置办文创产品,举办建筑物艺术设计活动,将更换下的建筑部件公开展览,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最后是传统工艺方面,古人云:“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是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应鼓励传统工艺作坊、非遗扶贫工坊的设立,并在典型的乡村传统木构建筑聚集点设立实习基地,吸引设计师、艺术家学习榫卯等建筑工艺,吸引游客、企业来购置相关产品。当前,文化部鼓励高校和企业到各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类似于传承人培训班)以传承传统工艺,其中在安徽黄山设立的徽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使非遗成果走出乡村,卓有成效,当为典范。
(三)科技融合与文化创造
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的阶段以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为特征,应打破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固步自封、技术工艺闭门造车的局面。经济融合将科技、资金、人才引入乡村,生态、文化融合则将传统工艺、文化引入城市。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制作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宣传视频,并将相关图片、文字、影像建立电子数据库保存相关资料,同时高科技技术能够为建筑遗产进行保养和防护,当然以上技术的支持应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充足资金。将文化、艺术与旅游结合,设立新颖的传统木构建筑工艺体验馆,景点内设置电子解说展板,使其成为乡愁与文化的载体,当下热门的云展览、文创产品、直播带货也是融合创造的新途径。同时挖掘新时代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美学价值,培养人们建立新型审美,赋予老物件以新的内涵例如与民俗活动结合,让人们更能接纳、认同。关于建筑营造技术的融创,则需融入信息化的现代设计技术及加工工具、材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有新的突破。现代建筑学的技法糅合进传统的工艺技法能够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例如电脑绘制草图,3D软件的应用。而最重要的是将传统设计方法进行数字化保存,开发相关网站、APP收集整理乡村传统木构建筑的设计流程、设计构思、材料选用等。新媒介的宣传与企业生产,是现代社会最直接有效的传统工艺融创方式,曾经火遍全网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都提高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此外通过企校合作投资建筑项目,制定标准,培养相关人才、岗位等措施直接与生产生活相关联,这些是更加实际的乡村传统木构建筑融创路径。
四、结语
乡村传统木构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以及丰富的美学价值,使其有资格作为乡土文化、艺术设计的承载物,成为连接人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城乡一体化理论给予了现阶段我国推动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发展的思路,其中所倡导的乡村振兴发展、城乡交流互动与乡村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交流工作心照不宣,两者同时被赋予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但是当下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现状仍不乐观,应借助各方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努力做好遗产抢救,数据库建立以及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等工作,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共生的良性互动,以文化促发展,聚科技创未来。如果上述若干措施能够在实践中持续推进,那么在不远的未来,城乡一体化将为乡村传统木构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构建出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珠联璧合、携手并进的新秩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EB/OL].[2013-12-31].https://www.gov.cn/jrzg/2013-12/31/content_2557453.htm.
[2]新华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EB/OL].[2021-08-2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6/content_5633497.htm.
[3]国家统计局.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EB/OL].[2010-01-19].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3/t20230301_1919178.html.
[4]国家统计局.2019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EB/OL].[2010-01-18].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0597.html.
[5]张雪雯,张苏俊.我国传统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比较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4):4-5.
[6]郭兼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38.
作者简介:宋博医,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