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用户原创短视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本研究通过分析短视频的视觉语言、叙事结构和互动特性,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反映和塑造现代审美观念。运用内容分析、案例研究和用户调研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短视频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传播效应。通过对比分析,揭示用户原创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公众审美和文化偏好。
关键词:文化传播;用户原创;短视频;审美解读;影响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短视频的视像传播审美理念研究”(2022SJYB0669)阶段性成果;2023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阶段性成果。
在当代数字媒介环境下,用户原创短视频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塑造和传播审美观念的重要平台。这些短视频通过独特的视觉和叙事方式,反映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和广泛的用户参与,使其成为研究现代审美演变与文化传播交互影响的理想对象。本研究聚焦于如何通过用户原创的短视频内容,解读其背后的文化传播机制和审美变迁,进一步探讨这一现象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展现出独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效应。
一、短视频的文化传播框架
(一)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学术领域,涉及信息、意义和价值观的传递过程。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为理解短视频如何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提供了理论支撑。该模型解释了信息如何被创建者编码并由接收者解码,而这一过程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用户原创短视频的背景下,编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创作行为,更是创作者文化身份和审美偏好的体现,观众的解码过程同样受到其文化预设的影响,这一互动构成了短视频文化传播的基础[1]。
(二)短视频作为文化产品
用户原创的短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充当了文化产品的角色,它们不仅传递娱乐内容,更深层次地影响和塑造着公众审美。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快速、直观和易于消费的特点,使得文化传播过程大为简化,同时也更具侵略性。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通过算法推荐系统,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创作者能够根据全球观众的反馈迅速调整内容,这种动态互动加速了新的审美标准的形成和全球文化趋同。
二、用户原创短视频的审美特征
(一)视觉与音频表达
在用户原创短视频中,视觉与音频表达的创新性不仅增强了叙事的吸引力,还能深化文化信息的传播。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品为例,通过精细的画面设计和深具文化意味的音频使用,展现了中华文物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在视觉表达上,该作品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呈现。视频中,小玉壶的初始画面故意显示其脏兮兮的外表,这不仅是对博物馆环境的真实反映,也隐喻了文物在海外的保护状态不足。此外,通过丰富的景别变换和细腻的近景镜头,视频强调了玉壶精美细腻的外观和色泽,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吸引观众驻足欣赏,更激发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刻认同和情感共鸣[2]。
音频方面,视频采用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背景,结合温暖而含蓄的旁白,增强了故事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深度。音乐的旋律与画面的情感表达相辅相成,使得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通过巧妙的音频设计,视频不仅传达了视觉信息,更深层次地触动了观众的情感,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
《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中华文物的丰富内涵和情感价值。视频中的拟人化叙事手法,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具有生命的人型,赋予其情感与思念,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让文物的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也让全球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二)叙事与符号
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短视频的叙事和符号使用展示了对复杂文化主题的深入探讨和创新性表达。这部作品通过将中华文物的命运拟人化,使其成为讲述历史故事的主体,从而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情感化和人格化表达。
此作品中的符号运用尤为独特。例如,小玉壶在剧中不仅是一个物理存在,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的象征。通过其亲切的互动和直接的语言表达,小玉壶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这种象征不仅让观众对文物的情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揭示。
短视频中的叙事策略,特别是通过细节的暗示来传递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非直白的认知方式。例如,玉壶在观看英国博物馆中的其他展品时所展现的情感反应,无声地传达了对于文化流失的复杂感受和对归属的渴望。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也使得文物本身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和多维度。
此外,通过视频中对话的设置,小玉壶与中国记者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一种文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通过这些对话,视频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文物的故事,还提出了关于文化认同、历史责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问题。这些对话作为文化符号,不仅加深了观众对文物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广泛讨论。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叙事和象征符号的运用,《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效地提升了文物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代文化影响力的载体。这种叙事方式为短视频中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显示了短视频在传播复杂文化主题时的巨大潜力[3]。
三、文化影响下的短视频审美变迁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短视频的审美变迁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动态交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元素的跨国流动,而本土化则强调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和强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短视频平台通过打破地理和文化的界限,使得全球观众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内容,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原真性的挑战。
以《了不起的匠人》微记录短视频为例(如图1),该系列短视频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与生活,成功地在全球与本土审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些视频不仅记录了匠人精湛的工艺,也通过具有深度的叙事和精心设计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美学。制作团队运用了特写、微距镜头、远景和近景等多种摄影技巧,这些技术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视频的观赏性,也加深了观众对手工艺品制作精细过程的理解和欣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有效地减少了文化折扣的现象。文化折扣通常发生在国际观众因不熟悉或无法完全理解某一文化元素时,导致该文化产品价值的减少。但《了不起的匠人》通过普遍赞赏的手工艺技能,突破了文化障碍,使全球观众能够跨越文化差异,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了节目的国际传播力[4]。
此外,节目中对工艺的展示不仅限于技能的呈现,更通过讲述匠人的生活故事,挖掘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主题,如对传统的执着,对工艺的尊重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叙事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文化的共情传播,即观众不仅看到了技艺的展示,更感受到了匠人对传统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和情感联系。
《了不起的匠人》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叉点上,如何通过短视频这一媒介有效地传播和保护本土文化,同时让这些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发光发热。这不仅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贡献。
(二)文化差异与审美多样性
短视频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时,文化差异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文化差异影响着审美的接受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相同内容的解读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如何调整和展示这些内容以适应全球多样化的审美取向,是内容创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了不起的匠人》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内容展示,尝试弥合这种文化和审美上的鸿沟。制作团队通过深入挖掘每位匠人背后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技艺的非凡和复杂性,也传达了匠人对传统的执着和热爱。这种情感的普遍性有助于跨文化观众的共鸣,使得非中国观众也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文化重量和情感深度。
此外,节目在展现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具有普遍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例如,通过慢动作展示细节工艺的每一步,不仅放大了工艺的精确性和艺术性,也让全球观众有机会细致观察和欣赏这些可能未曾深入了解的技艺。这种视觉策略有效地减少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产生的误解或不理解。
在音乐和配音的选择上,《了不起的匠人》同样显示出对跨文化传播的敏感度。节目选用的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又融入了一些国际音乐元素,这样的混合有助于构建一个既具中国特色又不失全球共鸣的音乐背景。配音则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旨在为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提供易于理解的解说,增强节目的包容性和教育性。
通过这些策略,《了不起的匠人》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案例克服文化差异,在推动审美多样性的同时,成功传播了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这种对文化细节敏感且尊重的传播方式,为其他文化传播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启示。
四、短视频的社会文化效应
(一)审美标准的形成与传播
短视频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在形成和传播审美标准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这些影片通过广泛的覆盖和观众高频率的观看,不仅塑造了观众的审美偏好,还潜移默化地引导了社会审美趋势的发展。
在审美标准的形成过程中,短视频由于其易于消费的特点,使得特定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式迅速流行起来。例如,光滑的滤镜效果、快节奏的剪辑以及高饱和度的色彩配置,已成为多数短视频共有的特点,这些风格的普及影响了观众对于美的期待和接受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流行的视觉审美标准。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互动性质也强化了审美标准的传播效率,形成了强大的社交反馈循环。这种机制不仅加速了特定审美风格的流行,也使得这些风格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例如,某一短视频中的创新视觉技巧或独特美学表现一旦被观众广泛接受和模仿,便可能迅速成为新的审美趋势。
审美标准的传播也受到创作者和平台策略的影响。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系统,优先展现可能获得高点击率的内容,这种机制不仅放大了某些审美风格的影响力,也可能导致审美的同质化。同时,这一策略促进了全球审美观念的融合,使得地域之间的审美差异逐渐缩小。这种强大的社会文化效应表明,短视频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审美观念的重要力量。
(二)短视频与社会互动
短视频作为当代社交媒体的一大支柱,已显著改变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尤其在推动公共讨论和文化认同形成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平台不仅加速信息的传播,而且促进了跨文化和跨地域的交流,从而强化了全球社会的连通性[5]。
短视频通过其快速、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使得各种社会议题能够迅速被公众所知晓并参与讨论。例如,关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生动的叙事和情感化的表达,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激发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归属和保护的广泛讨论。这种讨论不局限于国内,同样在国际上引发了对于文化尊重和文化交流的重视。
此外,短视频的互动功能如评论、分享和点赞,使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的传播和讨论中,这种参与感和即时反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意见的形成和变迁。这些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常常能迅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和社会态度的形成。
短视频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展示,允许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文化特色,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全球观众的文化体验,也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平台成为了不同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有助于构建更为包容和多元的全球社会。
五、结语
短视频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通过其迅速和互动性的特点,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文化结构。这种媒介不仅在形成和传播审美标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强化了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和社会互动。短视频平台使得个人和社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讨论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议题,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随着这些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预计短视频将继续扮演塑造公共意见、教育公众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角色,为全球社会的互联互通和文化共融开辟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徐兆寿,何田田.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中州学刊,2024(4):168-176.
[2]茹毅舟.试析用户原创短视频审美价值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2(4):20-21.
[3]胡逸凡.基于拉斯韦尔5W理论的抖音短视频音乐传播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22.
[4]刘阳.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3(16):34-36.
[5]田源.基于移动短视频的传统文化传播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洁,硕士,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摄影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