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扬的乐声、独特的音韵,历经千年岁月长河淘洗,始终保持着神秘感。
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演奏时,演奏者竖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中不可或缺的民族音乐瑰宝。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兴盛时期。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琵琶成为当时盛行的乐器,而且琵琶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的精彩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
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发源于中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称“奚琴”,宋代称“嵇琴”。
一般认为,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总称,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又能描绘气势壮观的意境。最早记载奚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二山池》:“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宋代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广为流传。
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编钟虽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其在世界打击乐界中的地位已根深蒂固。
箫
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多管箫即“排箫”,单管箫称“洞箫”。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混淆,为了区别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唐宋之后,笛与箫已经开始区分。例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箫的历史悠久,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居于上端。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箫,幽静典雅,令人回味无穷,陶醉其中。
笛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写道:“笛,七孔,竹筩也。”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战国时,篪是祭神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但笛也非常流行,屈原的学生宋玉在《笛赋》中也曾讲述过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宋笛制式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的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类。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被当作民族吹管乐的代表,称其为“民乐之王”。
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华夏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记载“伏羲作琴”;《琴当序》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极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历来备受文人阶层所推崇,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其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诗作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埙最初可能是先民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种,称为“八音”。其中,埙独占土音。在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诗经·小雅》写道,“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
笙
笙是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属于簧片乐器中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其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浓郁的中国民间风情。笙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亦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器乐和昆曲中,笙常常被用作其他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瑟
瑟是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因音阶的不同而精心调配。古时,瑟常与琴或笙合奏。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诗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其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比重最大。瑟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零星发现。
鼓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做成的鼓。由于鼓具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且传声很远,故而很早就被华夏先民所青睐,为军队助威之用。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浑的鼓声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见证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跨越与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