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与传承中让非遗“活”起来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无形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代代相传,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构成了我国各民族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追求,也是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守护、传承并合理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系历史血脉、深化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保存”的概念上,需要合理运用使其“活化”,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智慧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认同和接续文化繁荣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愈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法律作为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为载体,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记忆,随社区、自然环境和历史演进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并不断地被再创造。因其文化重要性和民族认同感,我国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一成就归功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政策指导以及国家战略的高效执行,使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接续传承。

各地文化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包括口耳相传的传说、带有内涵意义的表现艺术和仪式,或是传统手工技艺。将其进行整理、记录、研究,这些工作不仅为后世子孙保存了文化知识,确保丰富的历史资料得到全面地保存,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习俗的起源和演变,深入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有助于大众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区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经过持续地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回到大众生活,在丰富社会文化的同时还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

公共文化服务让非遗重回大众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古老技艺和民俗习俗的保存,更是对文化多样性、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一个文化传统能在一个地区代代相传,获得地区的身份认同,本质上是对这个群体中相同的、持续不变的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在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转变为“活态传承”,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在“保存”和“保护”两个层面,即保存文化要素和保护文化生命力。“保存”可以理解为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记录,以文字、视频形式进行档案式保存,可以说是“最后的保留”。“保护”则是一种积极的、动态化的维护,更注重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接续传承,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中给这项技艺或习俗带来持续的生命力。在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时,如何推动其“活化”发展。同时,在文化本性和自然演变之间寻找平衡,一直以来是学界的讨论焦点。然而,当具体到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核心问题是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这个项目“活”下去。这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还能与时俱进的关键。

公共文化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的主要管理机构,应重视寻找传承人或利用现代媒体影像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而这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留,让后人了解、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此时,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部分大众脑海中依旧是一个概念,被极小一部分对其有了解研究的人群所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那一代人的老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终将尘封在档案之中。因此,不能仅让非遗项目在文化部门内部留档、保存。为了将其进行“活化”,公共文化部门可以在向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嵌入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生存于本地的资源有着更多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各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次回到本地,组成以传统项目为基础的公众文化产品,向大众开放。例如,公益性文化公开课以免费或低价的方式向公众开放,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或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和演示,以现场观摩的方式,使学习者直观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加深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举办以特定节日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节也是近年来所做出的探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手工展销,因假日能够吸引大量跨年龄段的观众,以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大众日常文化消费,才能在精神层面留下印记。

提供文化教育、普及、宣传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城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社区文化中心等,应通过创新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使这些珍贵的文化不再是只存在于博物馆、展览馆,成为隔着玻璃或是围上围栏无法触及的事物,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其回归生活还需注意时间点,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特定节日有着密切联系,受时间的制约。在互联网还未占据人们大部分闲暇时间时,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之一就是赶大集、逛庙会,这些活动中汇聚了一些民间匠人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售卖,间接传播了相应的文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庙会、大集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这些自发的聚集活动的机会也变得更少,这些传承人失去了展示自己手艺和售卖手工艺品的机会,进而选择“转行”或“退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进一步受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需有效利用节假日,如民俗文化节、传统工艺巡展、非遗主题日等,不仅要以面对面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还要在活动中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动态展示的民间舞蹈、戏曲戏剧表演能在活动中让观众以现场观看的方式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各地在节假日举办的非遗主题文化节,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了大量关注,吸引大量群众参与其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文化体验。这些活动实际上承担了传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作为文旅内容,充实城市周边短途旅游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外出旅行不再仅仅是“游山玩水看风景”,还注重多样化文化内容的感官体验。旅游作为一种以自身体验为前提的出行方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体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在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体系下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模式的农家乐、自然风光游览已经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当地文化内涵的要求。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各地的文化内涵和当地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周边乡村旅游将非物质文化项目“活化”并与其实现互补。乡村旅行丰富了自身文化内涵,填补了除自然风景、住宿和餐饮之外的空白,非物质文化项目则令游客得到了独特和真实的文化体验,以文化体验吸引游客前来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带动当地餐饮、酒店、零售和当地企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保障,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传承得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效益的提升使得旅游景点有能力不断升级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拓展业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进一步吸引游客的参与。这种模式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地方经济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非遗的传承、延续和管理在没有主动开展保护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社区、群体和个人。在我国,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形成、传承、传播的重要源头之一。随着周边游的发展,乡村实际上承担着对非遗科普教育和美育的作用。让乡村旅游项目成为公众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在环境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普及非遗知识、展现非遗项目和提升游玩者大众美育教育的作用。这样的市场化机制有助于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运用市场化的运作将乡村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保证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周边游的需要。同时,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留和开发式传承,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需要和文化生态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乡村文化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找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点,真正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见的未来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数据不仅代表了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所做出的辛勤努力,更印证了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仅要保护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一样也需要保护。文化工作要区别保留、保存和保护,不仅是复制过去的形式和材料,其核心需要守护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思想精髓的文化,包括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工艺和传统优秀思想,以及孕育出它们的社会环境。这些需要文化工作者们付出大量精力,进行实地且深入地研究考察,以确保文化的核心得到保存,而不是在日后只拿到保存的实物,却不清楚它的用途和来源。笔者认为,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工艺、传统理念的基础之上,应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现代化改进和创新,使其更适合当代的文化背景,这是在基本的保存之上,想要进一步改善当前境地所应该作出的转变。例如,山东地区的传统面塑,一些制作者以超轻黏土代替以面粉、糯米粉、油混合物等为主的传统原料。超轻黏土实际上是混合了纸浆、发泡颗粒的新型材料,在一些需要快速制作且非食用的场景中,其以轻便、安全、可以快速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定型的特点受到了传承人的青睐,超轻黏土的引入,不仅简化了制作流程,还增加了作品的便携性,尤其适用于即时创作。虽然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面塑材料,但在特定场景下可以互补并存,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兴趣,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存档和分享方式发生革新。高解析度的视频拍摄技术,录音、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记录和研究的精细度,使记录者和研究者能够跨越地理时空的阻碍,捕捉到先前无法触及的视角和细节。数字化的资料库,也如同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让全球各地感兴趣的人们能便捷地探索、了解和欣赏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宝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2023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8届常会中,鹿特丹夏季狂欢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夏日狂欢节”第一次举办在1982年,一个十分“年轻”的节日却获得了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同样的地位。对此值得我们深思,在关注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也需要关注到现在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虽然这些节日庆典因定期举办暂时还无需进行保护,更蕴含着时代的精神特质,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但作为文化现象,它同样也值得被挖掘成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可能也会在未来成为传统,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挖掘、记录。这些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带着我们现今时代精神的产物,成为后世窥探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扇窗。

标签:  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