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对非遗传播的影响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做好非遗传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介绍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优势,分析微纪录片对非遗传播的影响。其次,指出凭借微纪录片独特的叙事手法、较高的制播效率以及能够与受众互动沟通的优势,能够有效拓展非遗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播的效果,扩大非遗传播的影响力。最后,提出关于非遗微纪录片的创作建议,从叙事手法、叙事结构以及视听语言的选择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时长和篇幅都较短。微纪录片的出现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人们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有关。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具有科学、艺术、文化、历史等诸多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好非遗的传承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新媒体为主题,结合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展开专题讨论,具体以微纪录片为切入点,分析微纪录片对非遗传播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好地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的支持。

微纪录片的特点

时长和篇幅较短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体量更小。通常一集微纪录片的时常不超过25分钟,而大多数微纪录片的总长度不超过10分钟。传统纪录片,单集时常通常超过45分钟。在这个时代,随着快餐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观看长篇幅影音的耐心逐渐消减。因此,微纪录片的出现,充分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契合了人们碎片化短篇幅的观影需求。

历程短、体量小

从微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来看,其历程较短。一般而言,微纪录片的制作过程需要收集的素材相对较少,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通常只需几十分钟的拍摄素材就能完成。这意味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制作团队就可以完成整个纪录片的拍摄。

制播效率高

当前,微纪录片拥有多元化的传播平台,特别是在当代视频平台上,其传播大多基于流量成本。而微纪录片的长度较短,使观众在传播和观看时,不仅能花费更少的流量,也更容易进行传播。与大型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形式更灵活,制播效率更高。

微纪录片对非遗传播的积极作用

具有独特的叙事手法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作为影像,相较于图文,其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拥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达,能够更好地记录和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结合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记录和展示非遗内容,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时代下受众观影需求的变化。从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来看,在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代社会,传统纪录片宏大深入的叙事方式受到较大冲击,而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更加契合当代社会年轻人的观影需求。微纪录片的故事表达简洁明快、故事内容尽量避免拖沓,体量较小,使纪录片在叙事时,主题更加集中、更能彰显角色特点,突出对故事的戏剧性刻画,也能为广大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例如,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拍摄了非遗扬州系列微纪录片,其中在《飞花》一集中,结合主题,辅之相关的空镜头,直接切入到扬州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的视角下,进一步展现古往今来,众多扬州工匠们传承和弘扬剪纸艺术的故事。在微纪录片中,能够结合事件的具体细节,做好内容展现,还能够由点及面地唤起受众对于事物的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是微纪录片中较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例如,借助自然界中某一微小生命的成长过程,能够具体还原人类社会中个体的生活原貌,展现某一处生活环境的细节刻画。同时,配合声音、图像等相关细节,进一步增强微纪录片的叙事厚度。

契合年轻受众的观影需求

微纪录片的制播效率较高,在选题时往往结合当下时事焦点。在选择历史题材的内容表达时,大多能够结合当下受众最易接受的视角进行切入。例如,结合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央视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的微纪录片,各级媒体也结合工匠精神这一主题纷纷推出了包括《工匠派》《匠心》等微纪录片。除官方媒体外,一些优质的自媒体平台,也能够紧跟时事热点,找出当下焦点问题并快速做出反应,从中挖掘与此相关联的热点故事,能够更加吸引广大年轻受众的关注。这种高生产率是传统纪录片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微纪录片与受众的交互性更强,这也是能够吸引年轻受众的一大因素。观众在观看微纪录片之后,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方式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将自己的观影体验分享给其他观众。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相对单向、封闭的观看方式,微纪录片丰富的互动形式,不仅能够扩大纪录片的受众,也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将非遗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传播,能够结合互动传播的潮流,打造非遗流量规模,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非遗。例如,今日头条平台设置了专门的围绕非遗之美的热点话题,其中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非遗,且呈现方式多为微纪录片,吸引了众多的受众,也极大提高了非遗的曝光率。

有利于拓展非遗传播渠道

在当前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年轻受众,他们通常不愿花费太多时间观看传统纪录片,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结合移动终端观看短视频。传统纪录片通常时长较长,不适合在短视频平台呈现,而微纪录片则更能满足年轻受众的观影需求。微纪录片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更好地迎合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轻松的观影体验。以《故宫100》系列微纪录片为例,其是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一系列微型纪录片。与之前的大型纪录片《故宫》不同,《故宫100》将故宫的内容拆解为若干个彼此联系的主题线索,每一集都呈现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这种形式不仅使年轻受众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和吸收信息,也更符合他们碎片化的观影习惯。时长较短的微纪录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完整的故事叙述,使受众在匆忙的生活中也能欣赏到精彩的内容。

微纪录片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简的内容承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需求。通过微纪录片,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精彩的故事,并且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微纪录片在当前消费文化盛行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传递知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提升非遗传播效果

微纪录片的内容创作门槛较低。即便是普通大众,只要对此有兴趣,就可以尝试制作微纪录片。普通大众因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设备,无法承担传统纪录片高昂的时间成本。微纪录片则不然,其创作门槛较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摄影设备就能满足大部分的记录需要。即使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微纪录片的制作剪辑。例如,抖音、小火山、今日头条等平台的非遗短视频,绝大多数都是以游客的身份进行录制。在完成短视频内容的拍摄后,为其搭配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再添加文字等元素,就能够将短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虽然这是一种相对简单且水平差异明显的拍摄方式,但也让传统纪录片从“高高在上”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哪怕是缺乏非遗相关理论知识的受众,也能看懂其呈现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技艺,甚至主动选择接受与非遗相关的信息,成为非遗技艺更广泛的受众。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传播途径更加高效便捷。凭借微纪录片,能够将非遗以多种渠道准确地传播给有需求的受众。非遗微纪录片本身体量较小,传授过程较为便捷,具有时长短、主题集中的特点,更能吸引受众。当受众对非遗微纪录片产生兴趣后,会主动关注并分享,甚至主动了解更多非遗微纪录片的相关内容。

关于非遗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建议

丰富故事化叙事手法

以非遗为主题的微纪录片在制作时需要突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纪实性,这也是纪录片制作的根本所在。无论纪录片题材如何变化,其根本的真实性、客观性、纪实性特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化的。在非遗主题纪录片的制作中,无论是选取体现各地民俗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还是不同区域的古建筑形制,在选取微记录创作题材时,都要与当地各个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文化遗产相结合。在制作微纪录片时,要注重真实性和纪实性,要以客观、全面的角度拍摄,尽可能地展现出非遗的原貌,让纪录式的微纪录片更具史料性价值。例如,《白族扎染技艺》这一非遗专题纪录片,摄影师将白族部族与地方村寨进行特定的组合,追寻扎染技艺的源头;以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为叙事主体,对白族扎染的制作过程、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的家庭史进行了详细叙述。同时,将其与家族史相结合,探究白族扎染技艺的发展与演化历程,使白族传统工艺能够以最原汁原味的形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在微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借鉴电影的故事化叙事方式,突出微纪录片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使微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例如,在非遗微纪录片《匠人故事》中,该纪录片的创作者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线索,结合秦腔传承人李爱琴的讲述,使人们能够通过传承人的生平经历,对秦腔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展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结构

在制作和传播微纪录片时,除了需要关注内容和叙事方式外,也需要重视整体的叙事结构。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应当具备完整的逻辑,使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流畅自然,而非突兀分散。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微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广泛收集素材,并灵活地构筑起完整的故事结构。

非遗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累的智慧与文明的载体,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微纪录片中展现非遗的历史发展,创作者可以采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结构。这意味着需要从非遗的起源出发,通过时间线索将其发展历程呈现给观众。同时,在空间上跨越不同地域,展示各地非遗的多样性和特色。然而,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完整展现非遗的历史和内涵,并非易事。因此,创作者需要明确叙事结构,删除其中硬性文化科普性内容,避免让观众感到枯燥和拖沓。相反,应采用沉浸式传播的方式,通过生动的场景、有趣的故事、感人的情感,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柔性表达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走进非遗的世界,也更符合受众对于观影体验的需求。

因此,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应当注重整体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同时,灵活运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手法以及沉浸式的传播方式,展现非遗的丰富内涵和历史积淀。

综合多种元素丰富微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微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在拍摄设备、拍摄技术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过与全景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创造出更加宏伟、壮丽的画面,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首先,可以结合一些特写描写,使观众与主题画面之间产生更深层次的关联,也可以将纪录片中人物的情绪更细致地表现出来,使纪录片所记录的非遗及其背后的故事变得更形象、生动。例如,短片的时长、篇幅都较短,在音频和视频语言的选取上,若选用太宏大的乐曲,容易造成“头重脚轻”。因此,创作者在音乐的选择上,要与电影的总体结构相结合。例如,可以用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微纪录片特有的气氛。其次,还可以通过“同期声+解说词+翻译字幕”等形式,使我国的非遗微纪录片既能与普通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又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在非遗微纪录片中,对传承人及有关人物的描述与展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大多数的非遗微纪录片,则以讲述传承人与特定非遗技艺的关系为切入点,聚焦于与之相关联的传承体验,以此在真实的场景与情境中完成微纪录片作品。在制作和传播非遗微纪录片时,可以从故事材料入手,从细节描写开始,全面而立体地展现其整体风貌,不仅能更加直接地表现出传承人对于非遗的深厚感情与不懈追求,使受众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传承人所具备的民族韧性,还能进一步激发受众对非遗传承的强烈代入感与使命感。

微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体量更小、时长更短,且具有碎片化的特点,能够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将非遗以微纪录片的形式传播,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扩大传播范围以及拓展传播渠道,有利于使非遗借助微纪录片这一传播渠道,更好地深入人心。非遗微纪录片在内容制作上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纪实性,其内涵表达具有人文性,配合合适的题材和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能够为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支持,也能更好地提高受众对于非遗的理解和认可。未来,相关人员需要继续斟酌、探讨如何进一步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如何更好地发挥微纪录片的作用与价值。

标签:  纪录片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